打开数学之窗领略无限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数学之窗领略无限风光
——对知识窗“你知道吗”的研究思考
【摘要:】
新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一知识窗,已成为新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对这一部分教材的认识不够,仅仅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甚至根本不闻不问,因为考试是不考的。
这就背离了教材的编写目的。
笔者认为:应该利用好“你知道吗”栏目,让“你知道吗”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扇“新窗”,让学生领略窗外的无限风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字:】你知道吗知识窗研究探索
实践新课程的教师不难发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编排了一个以知识窗的形式呈现的板块——“你知道吗?”。
它结合学习内容,贯穿于全套教材,成为新课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内容丰富多彩,饶有生趣。
然而我们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蕴涵的价值和隐性的教育目标,因此结合教学进行有机渗透的不多;深度挖掘内涵,将其开发利用的罕见;搭建平台,引领学生拓展研究的更是少为。
因此,“你知道吗”是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然而如何打开这扇融智慧与魅力于一体的数学之窗,让学生领略窗外的无限风光,是我一直探索并思考的问题。
以下所述是自己对实践研究中的一些感悟的初步整理。
一、“你知道吗”,精彩让你知道
“你知道吗?”这一神秘而又充满诱惑的话语到底包含了哪些我们急欲探求的知识,蕴藏了多少我们未曾探知的精彩呢?以下是笔者对“你知道吗”在人教版中的分布与次数的统计。
册别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总
计上
册
下
册
上
册
下
册
上
册
下
册
上
册
下
册
上
册
下
册
上
册
下
册
次
数
1256716135450表1为“你知道吗”在人教版中的分布与次数在通读了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你知道吗”部分内容后,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相关数学概念。
例如五年级上册介绍了“循环节”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循环节可以怎
样表示;六年级上册介绍了“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让
学生初步懂得弧、扇形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此外,“你知道吗”
还在很多地方介绍了诸如图形的符号表示方法,单位、公式的
字母表示方法等,如四年级上册介绍了我国“量和单位”国家
标准规定的写多位数的方法,直线、射线和线段怎样用字母表示,平行和垂直如何用符号表示等。
学生了解这些数学概念的
通用标准,有利于与中学数学学习接轨和避免在课外阅读时造
成理解障碍。
2.数学史内容。
例如三年级讲述了“+”、“-”、“×”、“÷”
符号的由来;五年级介绍了“方程的由来”“分数的发展史”;
六年级下册展示了“负数的发展史”等。
教科书中或用文字,
或用图示向学生展现了数学发展的历史知识。
3.数论的知识。
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什么是“数学黑洞”;
五年级下册中的“完全数”等,让学生尝试着了解神奇的数字
世界。
4.数学家的故事。
例如三年级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四年级的“高斯的故事”等,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去探寻数学中的神秘宝藏。
5.数学名题。
五年级的“哥德巴赫猜想”,六年级的“七桥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抽象中的扑朔迷离。
6.有趣的解题方法。
例如四年级上册提出的“格子乘法”;五年级上册介绍的“出入相补”求面积的方法,都为学生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7.数学中的美。
数学中有很多种类的美: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教材中展示了黄金比,斐波那契数列等匪夷所思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倾倒于数学的无限魅力。
二、“你知道吗”,走进数学课堂
(1)创设情境,趣味引入
“你知道吗”这一知识窗内容丰富多彩,饶有生趣。
既有描述数学发展文化的,又有介绍数学方法的,还有广角视野之类的等等。
往往一堂课的切入点找好了,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而有些“你知道吗”知识窗中的内容就是绝妙的导入。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你知道吗?”提供了许多有关轴对称的图片,其中有美丽动植物还有著名的建筑物。
教师以此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的美,接着问大家为什么美,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的特点,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扶本固原,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你知道吗”这一可贵的课程资源的链接时机,有机地渗透相关知识,便可让这一板块的资源的价值发挥最大化。
从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相关教育。
可谓“两全其美”!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获得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后,教师便可穿插教材上“你知道吗”知识窗里的相关内容:
其实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还有很多。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半广以乘正从”。
“广”指三角形的底,“从”指三角形的高。
著名数学家刘徽在用“以盈补虚”的方法加以证明。
(演示课件)你们能根据这个方法推倒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可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哦,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如此操作,不仅给学生渗透了中国古代数学辉煌的成就,也激发了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
又如六年级下册教学“负数”一课教学时,当学生建立了负数的表象后,教师出示了教材上的“你知道吗”,让学生默读。
几分钟后,教师询问:看了这段材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说:“没阅读前,我还以为负数的写法是现代的数学家们商量规定的。
现在才明白原来它的发展那么曲折。
”
生2说:“想不到我国古代对负数的研究和探索历史这么悠久,我感到非常自豪!
生3说:“数学知识的变化原来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的结果都是在前人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的”。
学生通过阅读,触摸到了负数的历史跳动的脉搏,分享到了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智慧。
相信,学生在负数的后续学习中热情会更加高涨!
另外,在学习“质数、合数”时,可以在课末让学生了解“哥德巴赫猜想”;在“认识钟表”课伊始,向学生介绍古代的计时工具刻漏、日晷;在“圆的周长”探究后,引入“圆周率的古今探究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着眼于纵向数学化和横向数学化的有机组合渗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和不断探究的欲望,使我们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效”。
(3)丰富练习,锦上添花
讲完新授内容,再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可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练习的题目设计既要合理、科学,又要独特、新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就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老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后,老师可以向大家介绍阅读部分有关计算自己标准体重的公式,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公式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再用自己的实际体重与其比一比,是偏重还是偏轻。
又如:在教学计算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告诉学生一个物体到了月球上,它的重量只是在地球上的1/6,那么如果你到了月球上,体重大约只是几千克?
课堂练习中设计这样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不会感到练习的枯燥单调,而且兴趣盎然。
(4)设计作业,延续热情
教师可以以“你知道吗”为契机,设计一些社会实践类的作业,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后,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外的学习中去,不断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对于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没有直观的印象。
老师可以借鉴阅读部分的内容设计一些动手实践性的作业。
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入多少粒芝麻(或大米)?中午一个树下大约能提供多少平方米的树荫?做一张21平方分米的小贺卡。
又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后,老师介绍了“你知道吗?”中的阅读内容。
小明早上7时在一家宾馆拍摄到的照片。
从照片里的钟面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时间各不相同。
如北京时间是7时,而这时的伦敦时间是11时。
为什么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钟面上显示的时间不同呢?伦敦的时间是白天11时还是晚上11时?其他钟面上显示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又各是几时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书籍,调查咨询,上网等方式解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
学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教给了他们一些学习方法。
(5)无中生有,开发资源
在教学中,常看到一些教师即使捕捉到了既有新意又富挑战性的题材,作为补充的课程资源,却因为教学进度的原因,不得不“忍痛割爱”,将难能可贵的学习材料置之一旁。
其实,这并非明智之举。
相反我会更注重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长远影响而“无中生有”地进行开发实践,开阔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约数”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阅读资料。
教学要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产生过程,了解它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及演变过程;
2.明确“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
其中对其文字叙述需要详细说明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概念。
要明白“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就得咬文嚼字地分析,直至读懂;
3.了解中外数学家在探索神奇的数学奥秘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有重点地介绍我国数学家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和神奇。
此外在学习了“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以开发一节“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课;教学了“用计算器探究规律后”设计一堂“奇异的缺8数”;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后,引导学生探究“有趣的数学回文”;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密铺”
规律后,开展 “设计镶嵌图形”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补充,学生了解了数学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里面的奥秘。
相信,只要教师“有心插柳”,一定能“柳成荫”,给数学教学带来无限春光。
三、“你知道吗”,发展课外活动
新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知识窗在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极其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它通过抛砖引玉的作用,无形中给学生以暗示:数学学习是充满无穷魅力的,数学知识的海洋是广袤无际的,任你自由徜徉……
因此,我总是课后有意地设置一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地去学习、去获取问题的答案,并建议效仿教材上“你知道吗”的形式进行创编,并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如学习了“年、月、日”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月天数多,而有的少?请同学们去查找有关资料,编拟“你知道吗”在班中交流。
有位学生曾设计了画卷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收集成果:
传
说
在
公
元46年,古
罗马皇帝凯撒在修改历法时,规定每年为十二个月,奇数月份为大月,每月31天;偶数月份为小月,每月30天。
虽然这样大小各六个月,容易记。
但是,一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了。
因此得找出一
个月减去一天,减哪个月合适呢?那时候,被判死刑的都在二月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早点过去。
于是,就从二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只剩下29天。
后来,奥古斯都当了罗马皇帝。
为了和凯撒表示同等的尊严,他就决定把自己的出生的8月份也改为31天。
同时把下半年的其他月份也改了,9
月份和11月份,改为小月;10月份和12月
份,改为大月。
这样又多出来一天,怎么办呢?依旧从不吉利的2月份内扣掉。
于是,2月份就只有28天了。
你知道吗?
通过这一形式的解疑,让学生揭开心中的谜团,丰富了数学文化视野。
在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发展他们的思维,我又适机设疑:还有几种特殊的分数比较方法等着同学们去了解呢!看谁收获得多?
学生经过课外学习,将方法进行整理,并递交了以下这份令人满意的作品。
你知道吗?
几种特殊的分数比较法
除了基本的通分比较分数大小外,还有几种
特殊的比较方法。
A、以“1/2”为标准比较——如5/9和2/5比
因为5/9大于其一半,2/5于其一半,所以5/9 ﹥2/5。
B、以”1为标准比较——如5/6和7/8比
5/6比1少1/6,7/8比1少1/8,而1/6 ﹥1/8,所以5/6﹤7/8。
C、配置中介分数法——如4/7和5/6比
选5/7为中介数
因为4/7﹤5/7﹤5/6,所以4/7 ﹤5/6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儿童更是如此。
”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超越教材,鼓励学生课外去猎取教材中没有的,而自己又感兴趣的数学信息,并经过加工提炼,将内容新颖的信息编拟成篇,为“你知道吗”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样,学生便会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不但他们的智慧、心灵和双手将会得到满足和发展,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现选取几份学生的实践作品与大家共享:
一事无成
三天打鱼两天撒网
对联1:
(3-2=1)
八方呼应
七
嘴
八
舌
一
锤
定
音对联2:
(7+1=8)
你知道吗
一些含有数的成语进行巧妙地组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看——
你也试着去找找吧!
万无一失
百
步
穿
杨
百
发
百
中
对联3:
(100×100=10000)
你知道吗?薄纸比山“高”
PK
如果将一张厚0.01毫米的薄纸对折再对折……对
折30次,它的高度就会超过世界高山珠穆朗玛峰
的8848米高度。
不信,请看——
对折
1次,变成2层,厚度是0.01×2=0.02毫米;
对折2次是0.01×2×2=0.04毫米……
后一次总比前次多乘以一个2,一直到30次,总共是
0.01连续乘以30个2,得10737.41824米。
这不,薄纸超越高山了!
你知道吗?
据调查,中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约占一天的1/2,
睡眠时间约占一天的1/4,做作业时间占1/6,
体育训练时间占1/48,用餐时间占1/24,
其余为娱乐休闲时间。
学生光阴谁做主
……
也许学生创编的“你知道吗”内容可能比较肤浅,语言尚不很精炼,但至少它是充满创造色彩的,是学生自己开发研制的一道 “珍品”。
相信,你在欣赏的同时,一定会感到深深地震撼,并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所折服!
通过自编“你知道吗”学习活动,学生们分享到彼此的课外学习成果,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师生对“你知道吗”这一知识窗的共同构建,数学将不再“窄化”,已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系统”。
把
~ 数学当做知识来教,数学是真的;把数学当做文化来教,数学是美的。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让它成为学生乐于知道、争着知道、都能知道的一个亮点。
这需要老师用心去挖掘,用情去传递,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更加有深意!而我们的学生也在亲近数学学习中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向,在拓宽视野中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在开掘智能时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因而会感受得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九五.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内容的编写——基于
四种版本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统计与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
[2]林晓.用好“你知道吗”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年第5期;
[3]袁凤珍.让“你知道吗”成为数学教学的亮点.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第11期;
[4]王九五.“你知道吗”的教学问题及建议.小学数学教师,
[5]陈荣芳.让“你知道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