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1|伟大的抗日战争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日本侵华战争
1.背景
(1)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

1927年日本在东
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3)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
危机,无暇东顾。

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
(1)局部侵华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

②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①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②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
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野蛮的军事进攻。

(2)屠杀和平居民。

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

(3)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
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

(5)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6)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
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

[教材补遗]“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二、全民族抗战
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②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
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②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
流砥柱。

(2)入缅作战
①背景:1942年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结果: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图示解史]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3.反攻阶段(1945年8月)
(1)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教材补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过程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
约行动正式开启。

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

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
之条约》。

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

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史料三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
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

(3)史料三信息“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揭示出国
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
[提示]“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
场。

(2)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
以失败而告终。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观原因: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客观原因: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

[史论归纳]
抗日战争的特点
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
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

这主要说
明( )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D[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
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
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
2.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

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

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

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为了“以华治华”D.建立统制经济
B[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这一做法也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但这不是意图而是结果,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华治华”
的策略,故C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统制经济,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 3.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以上数据说明( )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
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
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A[从1938年起,中共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升,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A项正确;全面抗日战争的作战方式除了敌后游击战还有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故B项错误;在抗战期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时,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故C项错误;在防御阶段时,日军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到相持阶段时才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故D项错误。

]
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这次祭奠意在( ) 【导学号:61600049】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B[“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不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
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中祭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了所有炎黄子孙应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理念,故C项错误;“始祖轩辕黄帝”的地位早已确立,故D项错误。

]
考点2|人民解放战争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
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过程
3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
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
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人民解放战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电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
——蒋中正
八月二十三日史料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史料三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一时注意结合抗战胜利后的时代背景,理解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实质是“假和平、真内战”。

(2)解读史料二时注意“我军第二年作战”的时间限制,提取信息理解人民解放战争战略任务的转变。

(3)根据史料三“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史料运用]
(1)阅读史料一,根据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的变化论证蒋介石搞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提示]谈判期间,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说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没有诚意;1946年初,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2)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
[提示]史料二表明,在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前提下,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共产党展开了战略反攻,其任务是将战争从内线引向外线,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策略。

(3)研读史料后,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这句话?
[提示]史料三表明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南京。

这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史论归纳]
1.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
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
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
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
美国断绝对蒋介石的援助,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走经过新民主
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

”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C[“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
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C项正确,D项错误。

]
2.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

这一时期解放战争处于( )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决战阶段
A[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可知此时为战略防御阶段,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战略方针”可知不是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未涉及。

]
3.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根据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可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不符,故B项错误;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不符,故C项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和攻占南京,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不符,故D项错误。

]
4.不同的政策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下列现象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有关的是( )
【导学号:61600050】A.最近湘潭马家河,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延时四日,杀猪百三十余个的事
B.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五个儿子中的四个送上前线
C.后起的北半县分配得很快,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只有二十天时间
D.李顺达领导的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
B [“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故A 项错误;吉林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后解放,实行土地改革给农民分配了土地,赢得农民对解放军的支持,与材料问题相符,故B 项正确;从“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故
C 项错误;从互助组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故
D 项错误。

]
(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
)
-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体现了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历年高考价值观引领、呼应社会热点的重要考查内容和入题点。

在备考中要以复习抗日战争为重,注意拓展教材、关注热点。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7·全国卷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 )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的比例,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故C项错误。

]
[名师点拨]抗日战争的影响是教材主干知识,本题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党员所占人口的比例为命题切入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影响力的提升,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2.(2017·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
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C、D两项错误。

]
[名师点拨]本讲所涉及的全国卷试题命题仍然重视考查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重大战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等。

全国卷高考又避免了机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试题,用灵活的命题方式以史料实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3.(2013·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

] 4.(2016·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D[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

]
[名师点拨]本讲所涉及全国卷的很多试题历史解释的结论在教材中找不到的,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在国统区维护一党专制的措施等。

试题注重以新史料切入,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5.(2014·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

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

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选A项。

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6.(2015·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