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论讲义11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概论》教案
引论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体育概论学科的属性、研究对象。
(二)了解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轨迹及体育概论学科的研究特点。
二、基本知识点、重点及难点
(一)体育概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体育概论的方法与要求。
(三)体育概论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四)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
(一)引进与移植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高校体育系、科开设过体育概论课,其体系主要是美国式的,存在严重的“锦标主义”和“选手体育”现象,以出运动成绩、夺锦标代替了体育。
那时的体育家和教
育家为此强调坚持“体育的真义”——增强体质。
这时期的体育,在理论上对一些基本问题如体育本质、体育目的、体育内容等的阐述是比较清楚的,也出版了专门著作,如:吴蕴瑞,袁敦礼合编的《体育原理》。
上海勤
奋书局,1933:10。
但在旧社会,体育的开展得不到保障,加上人们对体育的种种偏见,
一些地方开展的体育偏离了其宗旨——强身健体。
[体育的真义]:最旱出现在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该文
是1917年4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2)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沿用了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包括前苏联当时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在体系上比较清楚,由于民俗、语言习惯的不同,将“身体文化”、“体育”、“竞技运动”等概念译成了“体育”、“体育教育”、“运动”。
导致了对体
育基本概念的误解,使我们对体育基本理论的认识倒退了,在实践上,偏重于运动,而
仍然没有贯彻体育的根本宗旨,也为20世纪80年代出现“大体育”、“小体育”概念的
形成埋下了伏笔。
毛泽东同志针对体育在实践上偏重于运动,而仍然没有贯彻体育的根本宗旨这一现象,于1952年发表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反对体育以运动为中心。
[毛泽东题词]: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
这一题词,是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
作的。
[“大体育”、“小体育”]:
“大体育”:即广义体育或体育运动,主张体育、运动竞赛、娱乐形成一个联合
统一体。
“小体育”:指的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娱乐体育。
(二)探索与总结阶段
在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体系。
1961年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体育理论》讲义;
1963年出版了中等体育学校《体育理论》讲义;
这个时期主要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的问题,还没有进入人体发展的研究领域,内容比较贫乏、肤浅。
1961年版的《体育理论》教材是学习前苏联并结合我国实际而编写的。
它较全面地反映出中国体育的实践经验,基本摆脱了苏联教材的模式,教材体系和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挫折与停顿阶段
“文革”期间(66~76)我国的体育理论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现代科学体育理论建设方面的差距。
如:
(1)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改革传统体育的运动教学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日本按照“完善人体”的体育目标设计了健身运动处方,
用运动处方的理论指导日本大、中、小学的学生锻炼身体,效果显著。
[运动处方]:健康诊断——体力测定——确定健身目标——选择运动项目——制定运动处方——实际锻炼。
(2)英国:英国利兹大学的摩根和亚当逊在1957年创设了一套科学的健身方法——巡回锻炼。
以此为先导,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现代科学体育理论与方
法的研究。
此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效仿。
(四)发展与丰富阶段
(1)“文革”结束后,1978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体育理论教材座谈会,会上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体育理论》教材应以体育教育(狭义体育)为主(与前苏联教材相似);
第二种:《体育理论》教材以体育运动(广义体育)为基础,在1961年教材扩展内容的基础上编写。
最后决定按后一种意见编写教材。
(2)历经三年,面目全新的《体育理论》教材于1981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
(3)教材在1981年出版以后,我国体育理论界已经酝酿着筹建新学科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体育理论学科第一次出现学科分化,并走在了前苏联前面。
于是,《体育理论》学科分为四门新的学科,即:《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群众体育学》、《学校体育学》。
(4)对体育基本理论问题,如体育概念、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出现了很多分歧。
A教委系统的专家强调体育以增强体质为本;
B体委系统的专家承认上述观点,但强调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出优异运动成绩为中心;
C有的专家主张体育、运动竞技、娱乐并举,按各自的规律发展;
D有的专家主张体育、运动竞技、娱乐形成一个联合统一体,即所谓的“大体育”,在其之下分列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娱乐体育。
E曹湘君主编的《体育概论》规范了体育概念体系。
[曹湘君编著,体育概论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一版]
该书提出了体育的概念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体育代表总的名称,狭义体育仍然指身体的教育。
曹湘君又认为,在广义的体育(体育运动)中,除了狭义的体育和竞技运动之外,还有一部分与增强体质和丰富文化生活有关的身体活动,即以医疗、健身为目的的身体锻炼和以消遣、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身体娱乐。
曹湘君于是认为: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上位概念,它的下位概念由竞技运动、狭义的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3个部分组成。
这样可以澄清人们对体育认识上的模糊和混淆不清。
二、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与学科定位
(一)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
(1)研究对象:体育的本质、基本特征及一般规律。
(2)研究范畴:体育的概念与本质、体育的价值与体育的目的、
体育过程与规律、体育途径、
体育手段与方法、体育科学、
体育文化、体育体制、
体育发展趋势
(3)体育概论的学科属性:人文学科。
[P5,综合性]
(4)体育概论学科的研究特点
A宏观性和普遍性:体育概论是从整体上探讨体育一般性问题,提示体育一般规
律的学科;
B概括性或抽象性:体育概论是人类已有体育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对体育
实践的高度概括,在实践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
C综合性:体育概论的研究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借鉴社会学科、自然学科
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体育概论的研究才更具有科学性;
D应用性:体育概论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实践、指导实践;
E创新性:体育概论要保持它的应用性,发挥它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创新的精
神去审视体育,在研究的结构、内容、体系上创新。
(二)体育概论的学科定位
体育概论是体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中处于较高层次并带有指导性的学科。
三、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1、目的:
(1)在超越日常体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解释体育问题,沟通体育理论与实践;
(2)增进人们对体育本质及其意义的整体把握;
(3)力求使体育中的各种关系和规律得到更加完整的提示;
(4)引导人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探讨体育实践中的实质性问题,提高体育工作者鉴别是非、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体育改革和理论研究做建设性工作,促使人们体育观念的更新,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2、意义:
体育概论的研究对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学科建设、指导体育改革与发展有积极的推
进作用。
体育概论研究对象独特,研究领域深广,研究方法综合,所以该学科的创立以及对该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更新体育观念:研究体育概论有助于从原理的视角更高层面、更深刻地认识体育,有助于科学理解体育,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层次;使人们养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培
植坚定的体育信念;启发体育实践工作者的自觉性,使之不断地领悟体育的真谛。
(2)促进学科建设:研究体育概论有助于丰富和扩展我国体育学的研究,完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系,促进对体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和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与理
解,从而推进体育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研究体育概论有助于体育工作者获取大量的体育理论知识,拓展其理论视野;有助于深入挖掘体育实践中的矛盾及其根源,从而有利
于科学地指导体育实践,提高对各项体育工作的前瞻和宏观把握能力。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体育基本概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把握体育实践中基本
理论问题,指导体育实践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体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方法与要求
1、教学的方法:
(1)提示引导,教师的讲授只起引导作用,学习主体在学生;
(2)阅读、准备讨论,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3)讨论和总结,要求学生作较为系统的发言;
(4)让学生分担题目,撰写专题短篇文章;
(4)引导学生做推敲工作,修正错误,经多次修改再定稿。
2、基本要求:
(1)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在研讨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提倡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不应强加观点。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我们研究体育概论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
强调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方法去
看待、分析问题,对体育的研究应将之置于人类教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并树立
为体育实践服务的观点。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育概论的学习、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突出体育概论研究的现实指导性。
思考题
(一)体育概论的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二)学习体育概论的目的是什么?
(三)学习体育概论课程都有哪些方法与要求?
第一讲体育概念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体育概念及其定义方法。
(二)掌握体育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P15
(三)了解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不同国家对体育概念的理解。
(四)了解体育的多种属性。
二、基本知识点、重点及难点:
(一)基本知识点
1.近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
2.中国、日本与美国对体育一词不同理解;
3.体育概念的种差与属概念;
4.毛泽东、方万邦对体育本质的理解;
5.体育的若干属性。
(二)重点:体育的定义
(三)难点:定义体育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使学生对体育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对体育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节体育概念的演变
一、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的意义:
(一)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没有概念就无法思维,也不会有科学。
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如果概念不明确,就容易把一些相临界的事物或现象混淆,而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无法运用科学的规律来指导实践。
(二)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表达体育思想,加强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
没有统一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共同语言,也就无法交流
(三)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提高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没有概念就无法思维,就不可能分析与解决问题
总之,学习、研究体育概念能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体育学科建设,能不断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有利于人们表达体育思想,形成个人体育观,促进国际间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
二、体育概念的演变
(一)、在世界上体育概念的演变:
1、体育概念的出现晚于体育的产生;古代中国的强身健体活动,如:导引、养生、五禽戏[虎、
鹿、猿、鸟(鹤)、熊]、八段锦、气功等;古希腊、古罗马也盛行以养生健身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但那时还没有“体育”一词及概念。
2、直到18世纪60年代,“体育”一词才在法国出现;即1760年法国报刊上用“体育”一词来
论述儿童的身体教育问题。
3、19世纪后,“体育”一词已成为专门术语出现在体育著作中。
(二)、体育概念在我国的演变:
1、在古代,我国使用“养生”、“导引”、“武术”等词。
其内涵与体育相同,但那时还没有“体
育”一词及概念。
2、使用“体操”这一术语表示广义体育的含义。
中国在洋务运动(1860~1890)中曾从外国引进
来“体操”一词(在军事学堂中先后开设体操课)。
19世纪末,“体育”一词从日本引进来中国。
3、之后,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体操”与“体育”两词并用时期;
4、直到1923年,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
才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与“体操”自此代表不同的含义。
之后,“体育”
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三、中、日、美等几个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略)
世界各国对体育的理解各不一样。
第二节体育的基本概念
一、体育概念界定的逻辑学法则(略)
二、体育概念的定义: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狭义的体育专指学校体育。
1、体育(广义)——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P19
2、体育概念的分类:
按照上述划分和分类规则,对体育概念进行分类,可以采用多种标准(表1-2)P24
3、体育的相关概念:P24
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它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明确而正式的规则;竞赛结果被社会承认;参与者的角色代表性以及功利性5个特征。
健身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自然力、饮食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优生优育等作为手段,培育、鍛炼、养护身体,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第三节体育的本质
一、体育本质的概念:
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跟本属性;指的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
P26、27中
二、体育的多种属性与体育本质
(一)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P36
(二)体育的多种属性:P33
(1)、健身性: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增进人的健康,进而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健身是体育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基础阶段,也是体育的一个基本属性。
(2)、教育性:它是体育的一个基本属性,而不是体育的本质。
[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媒介)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3)、文化性:它是体育的一个基本属性。
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
(4)、竞赛性:它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也不是体育的本质。
体育和运动,既有竞赛方式,也有非竞赛方式(如:中国的养生、印度的瑜珈、西方的健身体操等)。
(5)、技能性: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无论是提高运动能力,还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需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
运动技能在不同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的作用;
竞技运动如果只是单纯追求“运动极限”,而没有强烈的娱乐欣赏价值,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6)、娱乐性:体育运动实践具有娱乐性特点。
它对于调动人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7)、社会性:体育是提升人的健康意识和水平的实践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特征。
因此,在体育改革和发展中,不仅要注意人的发展,也要关注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发展。
思考题:理解体育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P15
第二讲体育功能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体育功能的结构层次及每一层次体育功能的具体内容。
(二)掌握体育本质功能的表现形式。
(三)了解体育是如何对经济、政治产生作用的。
二、基本知识点、重点及难点:
(一)基本知识点:
1.体育功能的定义;
2.体育的自然质功能;
3.体育的教育功能;
4.体育的娱乐功能;
5.体育的经
济和政治功能。
(二)重点:体育的本质功能。
(三)难点:体育功能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体育功能概述
一、我国对体育功能研究的简要回顾
(1)20世纪60年代,我国体育研究侧重在对体育教育现象中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等原理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体育理论。
但体育功能的概念从来没有出现过。
(2)“文革”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体育学术界开始加强了与国外的交流,了解到国外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的研究已不局限于教育范畴,还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
体育功能的概念才开始在国内流传开来。
[最早出现体育功能研究论文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见于体育的学术刊物上。
1988年北体曹湘君教授出版的《体育概论》中首次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体育功能,他将体育功能分为六大项: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情感功能、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
]
(3)20世纪80年代末,体育界对于“什么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争论不休,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也就没有最后的结果。
二、体育功能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P39
1、体育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2、构成体育功能的要素:体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的需要。
(1)一个事物要发挥其功效,必须使其具备这种功效所需的属性,如果不具备这种属性,它就无法实现人们所期望的功效。
(体育有七大属性)
(2)体育的功能必须是人或社会所需要的,离开了人或社会的需要,就无所谓体育功能的存在。
三、体育功能的层次性:根据系统论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可将体育功能分为:
1、自然质功能
2、结构质功能
3、系统质功能
第二节体育的自然质功能——健身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体力活动大大减少,以致出现所谓的“文明病”,其中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就是心血管系统疾病。
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有利于健康。
美国运动生理学博士布莱恩J 萨克教授在其著作《运动健康完全手册》中的列表——“体育活动对心脏的保护机制”,说明了体育运动对保护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
P46
二、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
(1)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降低“焦虑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打破自我封闭;
(3)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荷尔蒙的分泌;
(4)适当的体育活动对拥有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有利的。
三、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1)体育锻炼可以减少肺的剩余容量,减缓呼吸系统的衰退,确保人的一生有足够的呼吸能力;
(2)体育锻炼可以使呼吸效率得到提高。
肺通气量=频率X一次呼吸进出肺部的容量
四、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1)少儿身高的不断成长,主要是人的长骨的骺软骨不断增生。
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刺激骺软骨的增生和分裂,从而促进少儿身高的发展,同时骨骼变粗、骨密度增厚。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的工作能力得到增强,表现为肌肉的横截面积加大,肌肉变得粗壮有力。
(3)成年人和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保持骨骼和肌肉的机能能力。
五、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功能。
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等产生良好的影响,还可以起到调整心态的作用,因而,体育锻炼能够促使人身体更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
第三节体育的结构质功能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一、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如:良好的身体姿势、正确的基本活动方法等。
(二)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
如:身体健康知识、各种运动项目的规则与方法、培养正确的体育观与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方法。
(三)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随着长大,他的智力水平逐渐提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下,他的生物属性渐渐地被社会属性所替代,最后以社会属性为主导,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人只有通过教育来完成社会化过程。
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来进行宣传和传播。
如:遵守游戏规则和比赛规则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必须要遵纪守法,体育比赛要求公平、公正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就是要求平等、反对特权。
(四)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观看重大国际体育比赛,特别是有本国运动员在场的比赛,人们不仅仅观看比赛的技战术水平的高低,还非常关注比赛的结果。
体育运动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挾进去,让他们尽情地宣泄、享受,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
二、娱乐功能
体育活动不同于为了生存的工作,它是工作之余的活动,具有放松性,所采用的各种体育项目很多也具有游戏性,所以体育具有娱乐功效也是必然的。
(一)体育娱乐性的要素:
它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它是非日常性、非生产性、非功利性的活动;
它有一定的竞争性、对抗性和不确定性。
(二)体育娱乐功能的表现形式:
直接参与活动;
间接参与活动。
第四节体育的系统质功能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一、体育的经济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已不容置疑的,它在现代社会中对经济发生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在20世纪末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体育产业随之而发展起来。
体育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北京2001年体育经营收入达106.4亿元,占全市GDP的1.6%;2000年浙江达252.37亿元,占全GDP0.92%。
(二)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最优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三二一这种后工业社会的典型模式,而我国目前仍是二三一的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模式。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我国体育产业分三大类:
第一类体育主体产业,指由体育部门归口管理的、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的、以提供体育服务为主的体育产业经营活动,如竞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产业、体育彩票赞助等;第二类体育相关产业,指与体育有关系的其它产业,如体育服装、器材、场地、广告、食品、饮料等;第三类体办产业,指体育部门为了创收和补助体育事业发展开展的与体育关系不大的其他产业经营活动。
GDP: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三)体育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体育产业基本上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旦体育产业良好地发展起来,将提供千万个就业岗位。
二、体育的政治功能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体育文化一旦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它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政治功能,它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P58
(二)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P58~59
(三)呈现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P59
思考题:
1、体育的健身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理解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