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 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 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 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 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 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 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 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 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 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 《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 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 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 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 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 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 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 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 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 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 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 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 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 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 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 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 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清明节 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 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起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 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 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 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 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 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 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 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 添生活情趣。 风俗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 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 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 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 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 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 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Hale Waihona Puke 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 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 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 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 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 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 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 )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 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 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 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 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 “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