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委员自身成长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委员自身成长与发展
高校心理委员不仅要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强化自我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从而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每个心理委员都应该了解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关注自己个性的发展和完善,积极主动地塑造健康人格,着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挫折耐受力,为走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章将分别对心理委员自我意识、人格、意志的内涵、特点、规律等进行讨论,以帮助高校心理委员实现自我理想,早日成为一名符合要求的优秀心理委员。

第一节心理委员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特性,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适当地调节和控制自我,促进人类不断成长与进步。

心理委员了解自我意识的特点,根据社会需要完善自我意识,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概要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级形式,它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体,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

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性别、风度、家庭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豪、自卑等体验;二是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三是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绪、爱好、性格、气质、态度、理想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心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核心,它使个体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

从这一结构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主要是基于对自我有关属性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二是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豪、自怜、优越感、义务感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三是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自我体验的影响下,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心理活动、个性特点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等形式,主要涉及“我怎样控制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等问题。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1.自我认识特点大学生自我认识更为自觉、主动,具有更高水平,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大学生掌握了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对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深入了解自己的愿望更为迫切,他们还经常主动地与周围人们作比较来认识自己,主动参照内心所崇敬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评价自己,他们的自我评价不仅能摆脱对成人和同龄群体的依赖,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和辩证性。

诚然,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亦存在着不平衡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也有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

2.自我体验特点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有喜欢、满意自己或讨厌、不满意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的体验,有喜悦或是忧虑的积极或消极的体验,也有紧张或轻松的体验。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个性品质、集体荣誉、自我在社会中的发展前途等联系起来。

同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心,表现为好胜、好强、不甘落后、要求他人尊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涉及自尊的事敏感且易做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激励着大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尽可能使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的尊重。

少数大学生存在自卑感,如不及时克服,将会造成性格上的重大缺陷,严重的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后果。

3.自我控制特点在以学生自理为主的大学学习环境里,大学生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照料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的问题,也由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使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在他们心目中,自己不再是“中学生洋娃娃”的自我形象,而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又有一定知识和才能的大学生形象,他们强烈地期望充分发展其独立性,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

通常情况下,他们能够自主而理智地处理自我的心理矛盾,能积极有效地调控自我心理和行为,不再依赖外部的管束,突出显示出他们对自己当前与未来人生的自觉规划和设计,追求独立与自治的意识更为强烈。

(三)自我意识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1.自我意识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清楚自己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当前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去努力?这就需要一个人对自己
有清楚的自我认识。

大学生无论是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是事业和学习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客观而恰当的自我认识。

研究表明,自傲者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选择任务时容易选择较难的任务,由于自不量力而无法完成,最终将导致行为的失败;自卑者由于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选择任务时不能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而影响自己行为的恰当选择。

2.自我意识影响大学生的积极性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成分反映着大学生对自己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自我体验,不同的体验对大学生的行为积极性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肯定型体验对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自满、自卑等自我否定型体验对心理发展起消极影响作用。

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表现在适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自制力、强烈的独立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等方面,它们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奋发努力,积极向上,有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

3. 自我意识是实现目标根本保证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控制成分是大学生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

要实现目标离不开一定的动力和制止作用。

这犹如我们要把汽车开到目的地需要汽车具有动力,同时还要有刹车一样。

大学生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要具有自我控制力,一方面使自己朝着奋斗目标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又需要自觉抵制在实现目标中遇到的某些影响自己实现目标的诱惑。

大学生自制力增强,能够根据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行动结果进行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4.自我意识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自我意识诸种内容和要素的协调和统一,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自我统合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统合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即大学生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越好,其心理症状就越少,心理也就越健康。

大学生如果自我意识方面出现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缺乏正确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时也将严重制约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有的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的学习成绩等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喜欢和接受自己,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强到弱、由激烈到平稳、由典型到不典型的自我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

这样,大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确立起成熟稳定的自我意识。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它是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标志。

原来完整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主观我和客观我,即大学生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与此同时,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化。

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使大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新的意识,开始注意自己那些从来没有被注意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

于是,自我的内心活动复杂了,自我沉思、反省的时候增多了,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和苦恼也增加了,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静静地思考人生;渴望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可以倾诉心事,探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也带来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主观我是自己所认识和评价的“我”,客观我是他人所认识和评价的“我”,这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构成了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总要受到个人出身、经历、教育程度和由个人社会地位所制约的视角局限,很难做到全方位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审视和评价,而他人却可以从不同的地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视角对他进行审视和评价。

因此,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

由于大学生富于理想、抱负水平高、成就欲望强,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了一个他所希望达到的一切美好愿望的“理想的我”。

然而,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现实的条件还不充分,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些难以实现的愿望。

当这个“理想的我”在心目中一旦确立以后,他会不自觉地把它视为真实的自我,就必然同他真正的“现实的我”发生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给大学生带来许多苦恼和不安,严重者还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

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大学生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希望在经济、学习、生活等方面摆脱父母的帮助和控制,而成为“自由人”。

但是,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没有独立,在解决许多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上还缺乏足够的能力,学习能力还不高,因此,他们还必须依赖学校和家庭的帮助,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4.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大学生离家在外,远离亲人和朋友,他们渴望有人能帮助并且理解他们,希望有人能分享他们的苦与乐,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和爱的需要。

然面,
他们又同时存在着自我闭锁的趋向,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与人交往常存戒备心理。

交往的迫切与自我的封闭这对矛盾使一些大学生处于孤独的煎熬之中。

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矛盾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在追求上进的同时,由于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因而一些大学生常常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或者消极退缩。

虽然在退缩,但又不甘自弃,困境中依然想追求和奋进,因此内心极为矛盾,烦躁和焦虑的情绪也由此而生。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矛盾会令大学生感到不安、焦虑甚至痛苦,所以大学生总是力求摆脱这种矛盾状态,力图使自我意识再度统一起来。

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不同,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矛盾、统一的途径不同,最后达到统一的结果和类型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果或类型:
1.积极统一——自我肯定其特点表现为对现实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正确的理想我占优势,理想我的确立比较正确、积极、现实,既符合社会要求也符合自己的实际,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这一类型在大学生中占绝大多数。

2.消极统一——自我否定与自我扩张它们的特点是对自我评估不正确,理想自我不健全,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形成的自我虚弱而不完整,是一种不健康的统一。

自我否定的大学生对现实我的评价过低,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过大,心理上常处于一种消极防卫状态。

缺乏自我驾驭能力,缺乏自信,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拒绝自己,与自己为敌。

自我扩张的大学生对现实我估计过高,虚假的理想我占优势,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是虚假的。

常以幻想的我,理想的我代替真实的我,在自吹自擂、虚幻中度日,常常带有白日梦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变态行为,严重者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

3.难以统一——自我矛盾与自我萎缩由于理想我和现实我无法协调,因而自我意识难以达到统一。

自我矛盾型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我是我”的综合。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克制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新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积极的自我难以产生,自我意识无法统一。

自我萎缩型的大学生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自卑心理非常严重,从对自己不满开始到自轻、自怨、自恨、自弃,以致向更严重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由分化到统一这个过程不是绝对的,具体到每一个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水平、经历的不同,自我分化的早晚、特点,矛盾斗争的水平、倾向不同,统一的早晚、模式也不同。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终身的,并不是说自我意识在大学生这个阶段分化、矛盾、统一,就意味着不再发展,只是在大学阶段以后它的发展不再像大学阶段那么突出,比较稳定和平缓罢了。

三、心理委员良好自我意识培养
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一个长时间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的过程。

心理委员在自我的学习生活和完成心理委员职责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是自我意识完善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自我
肯定的自我认识是指对现实的我认识比较客观、清晰,对理想的自我定位比较现实、积极,既符合社会要求,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肯定的自我认识的确立是完善自我意识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1.通过他人对自己态度认识自己他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测自身,尤其是他人带倾向性的态度,对自我认识很有影响。

通过他人的态度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形象、品质、心理特征以及在集体中的地位等,并可以从中找到原因所在。

大学生要多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要对他人的羡慕或嫉妒、崇敬或鄙视、信任或怀疑、亲近或疏远做具体的分析。

2.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他人的行为是认识自己的镜子。

自己的品质、能力等在所处群体中的位置是在直接与这个群体的成员进行比较产生的,可以和同学、朋友、同龄的其他人相比,也可以和先进人物比,和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比等。

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不能专门“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因为这样做都不能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3.通过对自己行为分析认识自我自我认识的确立不能完全以他人的评价为根据,还应该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分析独立完成。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时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分析认识自己。

例如,可以通过在班级、学校的活动或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能力。

4.通过对自我的观察来认识自己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可以以记忆痕迹的方式保存在头脑中,从而实现与现实活动和行为的比较,并通过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身体状况的体验获得认识和评价。

在自我观察中要考虑到自己情绪对观察所带来的影响,当人处在安静、愉快的心境时,对自我观察最为有利;当人的心境激动或烦躁时,很难
做到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自我观察,这时候自我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和自己真正的心理品质不大相符。

(二)积极悦纳自我
高校心理委员以积极的态度认可和接纳自己,便会形成自尊;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便形成自卑。

自卑者往往片面地夸大自身的缺点、短处,甚至否认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极大地阻碍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

1.积极准确接受自我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是促使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因某些短处而灰心。

人的短处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改变的,如不良习惯、脾气不好、缺乏毅力等,对此要有闻过则改的精神;另一种是无法补救的,如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四肢残疾等,对此要面对现实,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憾。

2.正确对待挫折失败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这是在所难免的。

挫折会导致人的紧张、不愉快和苦恼的情绪反应,若耐挫力太低,则会产生自我意识的严重偏差,出现消极、颓废甚至自暴自弃。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

因此,锻炼和提高心理委员对挫折的耐受力,发展健康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于自我意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整是非常有益的。

(三)不断超越自我
自我完善是心理委员在认识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

心理委员要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认识有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

2.努力提高现实的自我心理委员既要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能困守自我,要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提高现实自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现实自我不断地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以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统一。

心理委员在认真探索人生的过程中,要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获取自我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和确认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最后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最终获得统一。

4.为健全自我意识提供保障意志健全的人,特别是意志品质方面的特征,如坚韧、顽强、果断和较强的自制力,较强的竞争意识,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等是克服困难,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自我意识成熟化的重要标志。

只有意志健全的人,才能有效控制自我,最终使自己实现理想自我。

心理委员应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调控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5.完成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不良的自我意识是由不良的习惯所引起的,又表现在以后的行动中。

大学生会因情绪、考试、人际交往、未来职业的选择等多种原因出现行为的失误,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行为反应。

因此,心理委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高标准要求自己,对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调节,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行动上真正做到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心理委员健全人格塑造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状况的集中反映。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个心理委员应该关注自己的人格状况,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逐步使自己的人格走向健康和完善。

一、大学生人格概要
(一)人格的内涵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面具”(persona),是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用具,它反映剧中人物的特殊身份和形象。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公共场合的自我代表了人格的一个方面,而每个人隐蔽的内在自我常常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决定了他与别人的区别,使他“扮演”的角色具有独特的韵味。

一般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诸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包含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部分内容,前者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后者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尽管人格这一话题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但人们对人格的科学内涵、对自身的人格状况还缺乏必要的了解。

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