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达标训练:(六)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六)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的《夷氛闻记》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书中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处应该是()
A.香港岛B.三元里
C.旅顺口D.大甲溪
2.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3.“战斗开始不久,旗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整个舰队就失去了指挥……”针对材料所描述的战况,下列相关叙述最准确的是()
A.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B.此次战役我方主力丧失殆尽
C.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抢占了朝鲜全境
D.此次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5.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6.“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D.虎门销烟
7.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
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
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
8.《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拳匪纪事》材料三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庚子纪事》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义和团纪事》材料五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外国人的什么态度?(2分)
(3)材料四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什么局限性?(2分)
(4)材料“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又是什么?(8分)
课时达标训练(六)
1.选B首先确定地点,根据“番禺”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是广东,再根据夷兵骚扰、“鸟枪”“徒手”等即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B项。
2.选A本题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图片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不知中日经济差距。因此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而日本则是资本主义经济。A项符合漫画寓意。
3.选A材料中提到的战役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避战保船。日军围攻威海卫,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由此可以看出B、C、D三项不正确,A项符合史实。
4.选C从“保卫国土”“不令倭得”可知是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5.选C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展开各种形式的反割台斗争。
6.选B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拳民运动”“山东直隶”等信息可知,这次运动是义和团运动。
7.选C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楼房”“真主”“火光”等判断义和团盲目排外,说明他们既无科学的斗争目标,也无科学的理论指导,故答案为C项。
8.选C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外国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绪,故选C。
9.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局限和意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是“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即帝国主义的侵略;而
局限性则是“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即盲目排外;作用就是“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即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答案:(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依然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2)“灭洋”。
(3)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质。
(4)指当时义和团不畏强暴的英勇斗争精神。作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上策:“以华制华”,扶植清王朝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