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
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
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
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
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和
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
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
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如何的情感变化呢?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
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
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
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
”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主义化了,世俗化、庸俗化了。
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
因此,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
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美育。
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
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
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
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
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
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
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得如何了。
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
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人的发展趋向是改进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关怀人主要就是关怀人的发展不足或发展缺失的方面,以这种关怀促进这个不足或缺失的方面的弥补和建构。
比如,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需要我们更加关心那些社会上的“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关心社会上最基层的劳动者。
这就是我们的美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人文素养。
有了这样的素养,我们才会有现实的人道主义的操守,才会在实践中为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从而也才会成为一个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
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关键在于情感的社会化。
情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美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
情感社会化程度低下,情感往往容易扭曲变形,甚至形成自私、偏激、褊狭等不良性格,难以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融入社会,更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育教学所促成的情感社会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社会相和谐,它能够推动形成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跟其他人和谐相处。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中写道:“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
”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并因而也使社会更加和谐。
第二个方面是情感作为一种动力对具备这样的情感的人的行为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进而
对社会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
正如蔡元培所指出的,美育陶养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变得强大而深厚,并以之来推动人们“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进而推动社会的革新与进步。
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
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
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
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
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
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
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
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
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
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
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
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
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
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
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
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
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
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
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
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
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
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
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
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
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
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
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
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
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
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
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
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
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
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
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
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
美育的实
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
“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
”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
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
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
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
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
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是增强审美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
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
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
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
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
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
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
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
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
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