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招生统考试卷语文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家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书的研究旨趣在于金银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
B.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C.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二者不同。
D.本书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中国金银器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与社会生活史的关系。
B.本文采用从名物学入手的方法,通过对金银器的描述,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
C.本文在论述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时,强调了其与考古学的关系。
D.本文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书的研究旨趣在于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B.本文在论述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时,突出了其与考古学的关系。
C.本文在论述金银器与社会生活史的关系时,强调了金银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D.本文在论述金银器与社会生活史的关系时,忽略了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小说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描绘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画卷。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翠翠与船夫二老之间的爱情故事。
翠翠聪明、善良、美丽,她与二老相识、相爱,却因家族的恩怨而陷入困境。
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翠翠终于与二老走到了一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描绘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画卷。
B.翠翠与二老相识、相爱,却因家族的恩怨而陷入困境。
C.小说通过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
D.小说以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
5.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展示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
B.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揭示了湘西人民的生活困境。
C.小说通过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
D.小说以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湘西边陲小镇的生活画卷。
6.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
B.小说通过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
C.小说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展示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画卷。
D.小说以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湘西人民的生活困境。
二、文言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本也;义者,国之利也。
国无仁义,则国危;国无仁义,则国利不至。
”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仁义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国家的利。
B.孟子认为国家无仁义,则国危;国无仁义,则国利不至。
C.孟子认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D.孟子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8.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仁义是国家之本的观点。
B.孟子认为国家无仁义,则国危;国无仁义,则国利不至。
C.孟子在文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D.孟子在文中提出了王何必曰利的观点。
9.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仁义是国家之本,利益是国家的利。
B.孟子认为国家无仁义,则国危;国无仁义,则国利不至。
C.孟子认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D.孟子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