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8《名家名作》·翻译
[摘 要] 《兄弟》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曾于2002年获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被誉为“一首闪耀着生命悲欢的史诗”。
以顺应理论为视角,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对《兄弟》英译本中的对话进行分析,并探究顺应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顺应理论;对话翻译;语境;交际
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
——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
刘 昭
一、顺应理论与内涵
顺应理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论(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文章《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中提出的理论。
其后在1999年的语用学专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Verschueren,2000)。
该理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即语言使用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满足一定的交际需求, 所进行的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不仅取决于语言结构的层次, 而且必须符合交际语境(Verschueren,2000)。
顺应理论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特性四个方面。
在顺应理论视角下,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种。
交际语境通常为使用者使用语言的情境,如地点、对象、场合等,是语言的外部因素;而语言语境作为语言内部因素,往往指语言发生的上下文背景,如语篇、词语、短语等前后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对话翻译往往需要让源文读者与目的语读者均能接收到大致相同的信息,能够传达出作品的交际意义,因此只有顺应语境,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源文本。
小说《兄弟》语言生动、细腻、朴素、富有感情,因此译文也顺应语境,通俗易懂。
二、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兄弟》的对话翻译《兄弟》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2022年,该小说摘取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被誉为奠定
余华国际影响力的长篇巨作。
小说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镇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作者以荒诞手法再现历史,是为表现对六七十年代的批判,以及对改革开放初期民众精神生活匮乏的担忧和些许的人性关怀。
《兄弟》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50余家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
小说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的经历,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是一首闪耀着生命悲欢的史诗。
《兄弟》中含有大量人物对话,而人物对话的出现不仅能够推进情节发展,加强小说的戏剧性和冲突性,还能塑造人物性格,引起读者共情。
因此小说对话的翻译直接影响小说的连续性和可读性。
在顺应理论视角下,译者在翻译小说时需结合原文具体语境梳理和分析人物对话内涵的语境顺应关系,最后在译文中创造恰当的语境向读者转达信息。
本文主要探讨用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来分析小说的对话翻译。
(一)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即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
语境由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方面组成。
1. 语言语境顺应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和语言上具有极大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语篇时需本土化,顺应目的语国家的语境。
例1.“有道理。
” 赵诗人两眼闪闪发亮,“这就叫此处无声胜有声,这可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啊!”
039
译文:“You have a point there.” Poet Zhao’s eyes glistened. “When silence trumps sound, that’s really the pinnacle of art!”
分析:这句话的背景是赵诗人私下向李光头打听林红的信息,赵诗人的性格特征通过这句诗表现出来。
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指的是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苦,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此处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silence trumps sound”顺应了短语语境,丰富语境的同时,使赵诗人的人物形象更突出。
例2.他们说昨天这两个人还穿得跟叫花子似的,今天穿得像是两个县里的领导了。
他们感慨地说:“真是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啊。
”
译文:A few elders......the night before, these two had been dressed like beggars but today they looked like county cadres. Sighing, the elders said, “Its certainly true that clothes make the man.”
分析: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出自沈自晋《望湖亭记》,解释为佛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人尊敬他,但佛若不装金,香火就要差得多,人没有佛那样的地位,若穿得破烂,自然被人看不起,所以要注重穿着打扮。
这句话的背景是李光头带宋钢定做了中山装、配了眼镜后,刘镇的老人对两兄弟的打扮发出的感慨。
译者在翻译这句成语时顺应原文的词汇语境,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与前文两兄弟的着装形成对比,使李光头和宋钢的形象更立体。
例3.赵诗人连连点头,心想群众个个长着一双雪亮的眼睛,这个刘作家连个非美人关都过不了,他还能干些什么出来?赵诗人不再对刘作家表示同情和惋惜了,他摆了摆手,不屑地说:“他呀,成不了什么气候。
”
译文:Poet Zhao had to nod in agreement, thinking that it is indeed true that The People see all. If Writer Liu couldn’t even survive a non-beauty, what could he survive?So Poet Zhao no longer expressed his sympathy and regret at his compatriot’s downfall. With a dismissive wave, he sniffed, “Well, he could never amount to much.”
分析:“不成气候”是一个汉语词汇,比喻没有成就或没有发展前途。
这句话的背景是赵诗人对刘作家和一个不知羞耻的女人结婚后的鄙夷,间接指出赵诗人和刘作家的矛盾。
译者在翻译该词汇时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不成气候”译为“amount to much”,指“了不起”,顺应语段的前后关系,用抽象词替代具体词,更符合英语的语言特点。
2.交际语境顺应
交际语境通常为使用者使用语言的情境,如地点、对象、场合等,是语言的外部因素。
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且会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例4.他们说这样两家人合到一起,哪家的孩子才算是拖油瓶?他们商量到最后说:“两个都是拖油瓶。
”
译文:People pointed at Baldy Li and Song Gang, debating which of the kids would be considered the proverbial excess baggage in the new family. After much discussion, they eventually concluded, “Both of them are excess baggage.”
分析:这句话的背景是刘镇沿街的人议论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从侧面反映出宋凡平一家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为后文所遭遇的苦难做铺垫。
译者在翻译时仔细揣摩说话人的意图,将“拖油瓶”译为“excess baggage”,将沿街人的真实心理反应出来,顺应当时时代背景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
例5.他们把宋凡平往屋子里推,把那些人往街上推,他们说:“算啦,算啦,冤家宜解不宜结,宋凡平你回屋去,你们回家去。
”
译文:The peacemakers pushed Song Fanping into his house and the others back into the street, urging them, “Forget it, forget it. It’s easier to make friends than enemies. Song Fanping, go back to your house, and everyone else go home.”
分析:谚语“冤家宜解不宜结”指双方有冤仇,应当设法消解,不该继续结怨。
这句话的背景是李兰的邻居们在宋凡平新婚之日到其家里寻找走失的鸡,双方争吵打架,一些劝架的人所说的话,译者将“冤家宜解不宜结”译为“It’s easier to make friends than enemies”,顺应文化语境和双方的交际关系。
(二)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译者翻译时要注意分析两种语言文字差异、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有时需要适当调整语句顺序、突出重点、适当增减词等。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实际上是源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的差异,我们可以把这种差异分为五类:形合与意合、长句与短句、静态
040《名家名作》·翻译
与动态、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的差异。
译者在翻译小说对话时需根据原文背景、人物特征、说话对象等对源文本斟酌选词。
例6.他对李光头和宋钢说:“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兄弟,你们要亲如手足,你们要互相帮助,你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译文:He said,“From this day forward,you will be brot-hers. You must treat each other like your own blood,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and stick togeth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in happiness and in misfortune. You must study hard and strive to improve...”
分析:在本例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多用四字词语且结构对称,少用连词,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紧密;英语是形合型语言,其结构形态常发生变化,如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等。
这句话的背景是宋凡平和李兰组建新家庭前,宋凡平叮嘱两兄弟的话。
译者在翻译四字词语时,应顺应英语的语言特点,将“亲如手足、互相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译为“treat each other like your own blood,look out for each other,stick togeth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译者在分析两种语言特点后,创造恰当的语境向读者转达信息,以引起读者共情;此外,汉语经常在句子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形成排比加强语气;英语通常使用替代词避免重复或不重复。
在本例句中,汉语使用多个“你们要”,译者在翻译时顺应目的语语言特点删掉不译,使句子结构更清晰,符合目的语特点。
例7.刘作家勃然大怒了,从椅子里跳起来拍了一下桌子,伸手指着宋钢的鼻子吼叫起来:“你,你,你,你怎么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译文:Writer Liu jumped up from his chair,pounded the table, and pointed his finger at Song Gang’s nose, roaring,“You, you, you… How dare you break earth over the mighty...”
分析:这句话背景是刘作家看到宋钢对自己小说的评语后对宋钢怒吼,认为宋钢没有资格评价他的小说。
这里俗语“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是形容敢于触犯强权者,不畏强权之意。
这里译者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译为“break earth over the mighty”是顺应西方文化背景,将“太岁”译为“the mighty”,使刘作家气急败坏、偏爱舞文弄墨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三、结语
翻译的作用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连接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将一种语言的知识文化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从而推动语言的交流和发展。
同时,翻译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习俗。
从而提高对语言的认识和掌握。
另一方面,言为心声,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读者通过人物对话可以清楚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其形象也通过对话显得更加生动鲜活。
因此,对话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对话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顺应两国文化。
维索尔论所提出的顺应理论旨在让译者尽可能顺应源文语境,特别是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在此基础上注重语言结构的顺应。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Newmark P. Apprp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2001.
[3]沈克琳. 顺应论关照下的小说对话翻译[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1): 180-181.
[4]王建国. 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的策略与方法[J]. 外语研究, 2005(4): 55-59.
[5]王叶琪. 从顺应理论角度看科幻小说对话翻译:以《三体》英译本为例[J]. 今古文创, 2021 (38): 108-110.
[6]李琎. 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2-35.
[7]汪宝荣,全喻珊.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J]. 山东外语教学,2017(2):90-97.
作者简介:
刘昭(1996—),女,汉族,陕西旬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学翻译、英美文学等。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