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是中国⽂化的⾻髓》阅读答案

《中庸之道是中国⽂化的⾻髓》阅读答案

中庸之道是中国⽂化的⾻髓,作为⼀种⽅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化有关的每⼀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化⼼理和社会⼼理的核⼼要素之⼀。每个置⾝于中国⽂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法摆脱那与⽣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既是⼀种智慧,也是⼀种⽆可回避的⽂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中的例⼦。在《尚书•⼤》中,有被宋儒称为“⼗六字⼼传”的那⼀著名的箴⾔:“⼈⼼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允执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偏⽆颇,⽆偏⽆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词,语出《论语•雍也》。孔⼦说:“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能够做得到了。孔⼦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过不及,⽽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词的含义就是,中,是⼀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种解释来⾃汉代的郑⽞。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也:庸,⽤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参照许慎《说⽂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郑⽞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便是极⾼极难的标准。这⼀点,也可以通过孔⼦的其他⾔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念本⾝。事实上,中庸本来是⼀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然⽽然地转换为⼀种⽅法论了。⼀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知也。有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竭焉”“执其两端,⽽⽤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要悬置这样⼀个⼤家都很难做到,却⼜不得不努⼒去做的⾼标准?缘由⼤约有三。其⼀,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汤、⽂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产⽅式和⽣活⽅式的单⼀性,以及由单⼀性⽽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产和⽣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推许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这种解释⽐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2.⽂中说,“中道本⾝便是极⾼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种⽅法论,很难适⽤于每⼀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正确的⼀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种⽅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化⼼理和社会⼼理的核⼼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中庸之道,既体现⼈们的智慧,⼜反映⼈们的⽂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产和⽣活⽅式的单⼀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产⽣活的慢节奏。 试题答案:

1.C(“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不是“中庸”)

2.D(这是孔⼦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

3.B(A.句末应该加上“之⼀”;C.“根本原因”属于⽆中⽣有;D.因果关系颠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