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要点的动画呈现方法探索
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教程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教程课程设计1. 课程介绍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知识,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实际操作项目,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开发和创新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能;2.熟悉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知识的应用;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3. 课程大纲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1 预备知识•机械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原理•编程基础3.2 课程设计•选题与方案设计•机械部分设计与加工•电子控制部分设计与调试•系统集成与测试3.3 团队合作•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分工合作•有效沟通•解决问题3.4 创新与发展•学术研究•产品实践•创业方向探索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课堂讲授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能,讲解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知识的应用。
4.2 课程设计及实践操作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引导学生掌握机械部分和电子控制部分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包括物理原理、CAD绘图、工程制图、机械加工、电路设计、单片机和传感器应用等方面。
4.3 实验室操作组织学生到机电设备实验室进行设备操作与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系统测试和诊断故障。
4.4 团队合作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设计和实践操作,每个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5 学术研究提供机电一体化系统相关研究文献,鼓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与发展能力。
5. 课程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课堂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听课情况、课堂圈子等。
5.2 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进行课程成果评估。
5.3 实验室操作根据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5.4 课题论文根据完成的课题论文进行评估。
6. 课程参考书目•《机械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7. 结语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教程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知识,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发展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机电产品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
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本文将就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该领域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课程理念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在课程理念方面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主要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机电产品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尤其是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机电产品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结构设计,而是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智能化和工业化。
教学理念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还应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中,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现实工作中,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完成,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设计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实际项目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应该注重跨学科教学。
在现实工作中,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往往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跨学科教学,通过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同时也应该注重项目驱动和工程实践,最后还应该加强跨学科教学,以期为该领域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也成为了机电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作为机电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是机电工程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
教学手段包括教学软件、实验设备、教学文献等。
3. 教学评价和教学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改进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实践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实践是机电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的重要环节,其实践内容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
1. 实验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实验是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验内容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范,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2. 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是机电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的重要环节,其设计内容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设计。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机电产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机电产品设计作为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和开发机电产品的能力。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机电产品设计课程往往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新理念和模式势在必行。
通过对现有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合实际案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索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新理念和模式,以期为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培养,为未来机电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本研究将对机电产品设计课程进行深入探讨,为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字数:242】1.2 研究意义机电产品设计是机电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理念与模式进行探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机电产品设计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探索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新理念与模式,对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现状和挑战,探索适合当前时代特点的课程改革方向,为提高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为我国机电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以期为该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现状,了解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探索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理念与模式奠定基础。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变得愈发重要。
在机电专业的教育领域中,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正逐渐受到关注。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以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有所启发。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合实践。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设置应该以实践为主导,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
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机械设计、材料选择、机械加工等实际操作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2. 培养创新意识。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种创新并不仅仅指技术创新,还包括设计理念、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面。
课程设置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在未来工作中面对新情况能够做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3. 跨学科整合。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材料工程等。
课程设置应该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具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理念的指导下,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模式应当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课程模式:1. 整体式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下,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被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学习计划逐步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掌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材料工程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完成综合设计项目。
这种模式适合于对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等都有较全面了解的学生。
2. 项目式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下,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以项目为导向,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项目学习,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机电产品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索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1. 综合性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械设计、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这门课程的理念应该是综合性教学,把各个专业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机电产品的设计原理和实践操作。
2. 实践性3. 创新性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
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已有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产品设计方案,并且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1. 课程设置在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模式探索中,首先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这门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相关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拓展课程则可以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机械制造工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课程,这些课程则是针对不同的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2. 教学模式对于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相关理论知识。
而在实践操作方面,则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出一定的技能。
3. 课程评价在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模式探索中,课程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这门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项目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展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分析方法课件
本身因其它原因受损坏的可能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分析方法
13
• 2、优化设计与性能指标 从设计的角度划分性能指标,有特征指标、 优化指标和寻常指标三类,它们在设计中 的限定作用不同。
特征指标:决定产品功能和基本性能的指标, 是设计中必须满足的指标,构成机电系统 优化模型的约束。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分析方法
14
优化指标:又称为评价指标,用来进行方案 比较的指标,其限定作用弱于特征指标, 可作为机电系统优化模型的优化目标。
寻常指标:作为常规要求的指标,一般不定 量描述且不出现在优化设计模型中,只需 用常规设计方法进行保证。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分析方法
15
• 3、性能指标分配
• 分配的目的是合理限定各子系统对总体性 能指标的影响程度,是系统整体优化的保 障。
12
• 经济性指标 :反映用户获得所需功能和性 能的产品需要付出的费用高低;对于生产 者则是完成产品生产制造的成本。对于生 产者和用户都希望在获得相同产品的同时 成本/费用越低越好。对于用户其成本包括 购置和使用费用。
• 安全性指标 :需要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它
既指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对操作者和周围其
他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危害程度,又指产品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分析方法
8
• 1)产品外观和结构布置方案; • 2)产品部件或子系统划分及设计目标 ; • 3)各部件或子系统的接口设计 ; • 4)制定详细设计任务书、验收规范及进
度计划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分析方法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机电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在机电产品设计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创新是机电产品设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设计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要在课程中引入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开展创意工坊、设计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的能力。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机电产品设计师。
我们要在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调试机电产品,加深他们对机电产品原理和设计过程的理解。
我们也要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还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机电产品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我们应该在课程中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机电产品设计的也能接触到相关学科的知识。
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还应该注重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机电产品设计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在课程中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跨学科的整合,注重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在机电产品设计领域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机电产品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变革迅速的背景下,机电专业的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系列课程是机电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机电产品设计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制造和管理机电产品的能力,提升其适应未来工作及创新发展的综合素质。
当前的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模式亟待探索与更新,以符合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关于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机电专业教育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理念与模式的更新应当注重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还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模式探索应当注重产学研结合。
当前,许多高校的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缺乏产业界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导致教学内容滞后、脱离实际应用,学生毕业后往往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应当积极探索与建立校企合作和校院研合作机制,引入产业界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更贴近工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还可以开设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应当注重国际化和跨学科的特色。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市场需求。
可以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使其具备更多的国际竞争力。
还可以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跨学科合作,使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更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旨在围绕机电产品设计的核心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机电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融合,针对现有的机电产品市场状况以及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实用的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的机电设计人才为目标。
课程设置:1.工程制图:作为机电产品设计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工程制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格式、符号规范、标注规范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标准化的机械图纸和电气图纸,从而更好的开展后续的设计工作。
2.机械原理:在机电产品设计中,机械部分的设计工作是最为关键的,因此本课程主要针对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机械运动学、动力学、机械材料以及机械加工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
3.电气工程:在机电产品中,电气部分的设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将涉及电路原理、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子、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电气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从而在后续的设计工作中做好电路设计。
4.控制工程:现代机电产品大多都采用了可编程控制系统,因此,控制工程课程将涉及PLC、单片机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5.机电产品设计案例分析:本课程将选取多种不同类型的机电产品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机电产品的设计流程,以及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教学模式:综合式教学模式,采取以课堂讲授为基础,案例研究为辅助的方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
总结:机电产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机电设计人才,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将为机电设计领域的学生提供一条全方位、系统化的成长之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熟练掌握机械、电气、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从而使机电设计人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产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索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路。
一、理念1.培养创新能力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首要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今的技术革新浪潮下,创新已经成为科技领域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机电产品设计课程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引领学生以创新的思维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工程设计水平,还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2.实践导向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在于实践导向。
作为机械工程类课程的一种,机电产品设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课程应该以实际的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掌握知识。
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3.跨学科融合机电产品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跨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
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跨学科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传递和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二、模式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适合于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
通过引入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
在案例中融入多学科知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驱动3.导师制教学导师制教学是一种注重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
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探索机电产品设计是机电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下,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理念和模式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从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理念和模式出发,探索机电专业机电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方案。
一、课程理念机电产品设计是一门涉及到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需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电产品设计课程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也应该与前沿科技和先进工程实践结合,引领学生跟上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二、课程模式探索1. 跨学科融合机电产品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设计应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跨学科交叉,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
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融合机械、电气、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2. 项目驱动机电产品设计课程应该以项目为驱动,通过实际的项目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工程案例和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实施,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践教学机电产品设计课程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课程模式中的关键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加工、电路设计、控制系统调试等相关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弥补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实践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行业合作机电产品设计课程应该与行业合作进行紧密结合,引入行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和行业需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探索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探索作者:陈慧鹏陈国金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20期摘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培养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及科研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环节偏少,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项目驱动;工程实践;改革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0-0005-01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9.20.00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机械、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本课程并不详细介绍其中涉及的某一專门技术,而是从机械与电子等融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设计思想及方法、典型产品的分析等内容。
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法,由授课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以PPT和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
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年级的学生,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如机械原理、传动系统、单片机控制、传感器等已经由相关课程讲授完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和实际工程实践及工业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导致课程结束后仍然只学到理论上的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使一门本来十分有趣的课程变得索然无味。
因而,迫切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当前的授课形式、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使该课程能结合实际项目需要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让学生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兴趣。
针对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以理论讲解形式为所产生的问题,我提出将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应用于该课程,通过逐步、逐级地完成系列小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任务中去,从而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以任务为中心: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任务不仅是学习的目标,而且是学习的手段和方法。
任务可以是实际的问题、案例或者模拟环境中的任务。
2.以情境为背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情境为背景的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以合作为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合作学习为方式的教学法,学生需要在小组或者团队中进行任务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程设计任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通过设置实际的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设计中去。
例如,设计一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设计,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电路设计、软件编写等各个环节。
2.实验任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通过设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例如,设计一个机械手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电机控制、传感器应用等相关知识。
3.项目任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通过开展实际项目任务,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电有机结合之二---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设计考虑方法
机电有机结合之二---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只是初步确定了系统的主回路,还很不完善。
在稳态设计基础上所建立的系统数学模型一般不能满足系统动态品质的要求,甚至是不稳定的。
为此,必须进一步进行系统的动态设计。
系统的动态设计包括:选择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校正(或补偿)形式,设计校正装置,将其有效地连接到稳态设计阶段所设计的系统中去,使补偿后的系统成为稳定系统,并满足各项动态指标的要求。
控制方式:常用反馈控制方式或前馈和反馈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式等。
校正形式:工程上常用对数频率法(借助Bode图)和根轨迹方法进行设计。
对数频率法,主要适用于线性定常最小相位系统。
系统以单位反馈构成闭环,若主反馈系统不是单位反馈,需要等效成单位反馈的形式。
动态设计的一般考虑方法和步骤:该方法主要用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进行设计,必须将各项设计指标反映到波德图上,并画出一条能满足要求的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并与原始系统(稳态设计基础上建立的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相比较,找出所需补偿(或校定)装量的对数幅频特性。
然后根据此特性来设计较正(或补偿)装置,将该装置有效地连接到原始系统的电路中去,使校正(或补偿)后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基本上与所希望系统的特性相一致。
一、系统的校正(补偿)方法当系统有输入或受到外部干扰时,其输出必将发生变化,由于系统中总是含有一些惯性或蓄能元件,其输出量也不能立即变化到与外部输入或干扰相对应的值,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即为系统的过渡过程。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动态设计过程,首先要根据系统传递函数(可由理论推导或实验方法获得)分析系统过渡过程品质(响应的稳、快、准)。
系统在阶跃信号作用下,过渡过程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系统的输出按指数规律上升,最后平稳地趋于稳态值;系统的输出发散,没有稳态值,此时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的输出虽然有振荡,但最终能趋于稳态值。
具体表征系统动态特性好坏的定量指标就是系统过渡过程的品质指标,可以用时域内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8.8)中的参数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w w 课程建设6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要点的动画呈现方法探索□石复习 王美丽 陈军【摘 要】当今机电一体化技术日新月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也应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更新。
本文从“95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知识点动画呈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探讨了从课程的教授方法、课程资源建设、师生互动平台构建等教学环节调整来适应课程内容动画呈现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计;教学改革;课件制作;动画呈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1-0568(2016)35-0065-02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微电子、信息和控制等技术 的有机融合与相互渗透,涉及机械、电子、传感检测、信 号处理、伺服驱动、软件编程等相关知识,是多学科交叉 综合的技术密集型课程。
目前,高校该课程的教授对象是 “9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 们思想活跃,熟悉网络,信息量大,乐于接受新事物,创 造力较强,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与以往大学生有着较大 的差异。
因此,以“95后”大学生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 认知特征,调整教学资料,改革教授方法,以学生认知特 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为出发点,开展“学生为主、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将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关键知识 要点的呈现方式作为教改的首要任务。
-尧野95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自2010年起,“90后”逐渐进人大学校园,作为一 个新生的受教育群体,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
由于信 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动,国际交流 与合作日益广泛,年轻的“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 强,在认知方式也与前人大为不同。
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 “95后学生”,其学习习惯和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习 过程呈现出快捷、直观、参与的鲜明特点。
1.学习过程快餐化时代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其学习兴趣多元化、知识结构网络化、能力构成综合化,使 得其学习内容更丰富、知识摄人量更大,因此直接导致 “95后”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呈现快餐化趋势。
2.知识形式直观化“95后”学生成长过程中,信息与知识的承载形式也 获得了爆发式发展,以前单纯的文字图形模式的课本、平 面化的板书,已经被PPT、影音和D IY的知识表现形式所 取代,这些表现方式虽然灵活直观,但由于短时间内呈现 的信息量较大,造成学生在知识接受上往往只获得教学材 料的表观信息,而缺乏有效的深度思考。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多门基础课程内容的整 合与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体验性和实践性。
理论教 学中需要在原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多个分散知识点 的内在联系,形成面向应用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技能,但目 前教材中原理讲解和总体设计部分重理论、轻实践,同时 教材中示例多为工业化成型产品,理论与实际跨越太大,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实践相距较远,学生动手参与的 内容很少,不利于设计技能的积累,更不利于从基本理论 向设计思想的转化。
因此,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难学、难 懂、难用。
鉴于该课程较强的目标性,从提高学生接受效果的角作者简介:石复习,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教学;王美丽,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 教授。
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陈军,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通讯作者。
研究方向:车辆工程教学。
66新课程研究2016.12度考虑,应从基本理论、要点知识、设计理念和教学案例的联系出发,加强教学材料的组织,注重知识的衔接,渐进式地推进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应进行理论整合应用、信息广泛获取、技术快速更新。
教学材料和教授方法应该从知识学习的衔接、知识理解的整体性、知识运用的渐进性三方面特点考虑。
实现课程知识特征与学生学习特点的有机结合,建立教学资料向学生知识有效转化教授途径,寻找适合的知识呈现方式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三、“机电_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要点的动画呈现方法探索1.动画呈现知识要点的选取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改革涉及课件资源制作、教师知识更新、教学方法调整,从工作量和可行性双方面考虑,实施过程应循序渐进。
因此,在首批动画呈现内容的选择上,在涉及面上应做到有限内容、全面覆盖,基础知识考虑到概念、结构、原理,设计思路上考虑参数、功能、优化。
(1)工作原理。
把握系统基本单元的工作原理是机电 一体化设计的基础,选择谐波齿轮传动、PW M调速两项经典内容作为动画呈现的试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谐波齿轮传动通过制作器运动过程的动画,全面展示各部件的动作细节,PWM调速通过对电路结构的动态化处理,表达电信号的通断次序、功能模块的节点作用、控制信号的影响等过程,使学生能深人、直观地把握基本工作原理。
(2)控制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是“机电融合”,控 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匹配作业需求和机械结构。
该部分的动画呈现选择确定机械结构系统在不同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展现出灵活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稳定性的差异。
制作步进电机在细分驱动、功放电路、开闭环控制三方面的控制过程动画,让学生体会控制系统与机械构件的协调,来实现“机”与“电”的融合的深度理解。
(3)传动精度。
由于传动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控制的对 象,保证传动精度是控制系统判定的基本标准。
因此,基本概念的动画呈现,选择机械结构传动误差构成和影响,通过动画形式分类展现加工误差、设计间隙、结构扰度、外部扰动等因素对作业效果的影响。
同时,利用传动比优化匹配的三个基本原则,展现传动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对传动精度的影响。
(4)结构演进。
根据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展示具体结构的演进,对学生设计思想的构建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选择常用的滚珠丝杠副运动的结构演进进行动画呈现,展现不同结构、材料在功能实现、运动精度和稳定性上的差异,能综合讲述结构设计中面向问题的设计思想。
选择结构复杂的机械手作为动态呈现的对象,体会如何简洁、巧妙地利用经典结构和设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导向思想。
2.与动画呈现相匹配的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后,课程的时间安排、教授方法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与动画呈现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授程序、互动平台也应及时地构建并不断创新。
(1)教授方法的调整。
全新教学资源条件下,教师 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学理念必须革新。
首先,教师需要培养知识点动画呈现的思路和经验,以及一定的动画制作技能培训,使教师本身能按照“95后”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对原有知识要点的动画转换;其次,由于动画呈现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综合性更强,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知识点的讲述时间。
因此,要通过调整课时结构,将先期完成的动画要点与原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讲述时间安排,并可适当扩大、加深课堂信息,或者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2)课程资源构建。
依托课程知识要点呈现方式的改 革推进,首先逐步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授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在教授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构建、程序化教授流程建立方面形成规范,便于利用校内外多种资源,完成课程的改造与升级。
同时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利用“95后”学生必备的微信平台,发掘“赛先生”“最黑科技”“直观学机械”“农业机械”等微信公众号已有的视频和动画资源,选择具有知识性、前瞻性、系统性的内容用于课程教学,也可向学生推荐阅读,扩展其学习信息量。
(3)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
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系 统,已经基本完善了在线的讲义学习、作业布置、师生问答、资料分享等功能,初步具备了师生在线互动交流的能力,需要完善的主要方向应放在学生意见和建议的收集与处理上,同时也应该开放学生对现有动画呈现知识内容的修改与创作的功能和权限,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环节中来。
另外,根据学生反馈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授方法,实现与学生学习特质的匹配。
因此,通过信息化途径,建立课堂实时交流平台和课后互动交流平台,是新教学资源和教授方法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
进人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展现出迅猛发展势头,也使得高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与尝试,探索“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要点的动画呈现,实现部分知识要点的动画呈现。
由于课程要点的动画课件制作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创新思维进行创作,难度高,工作量大,因此,先期以实现上述课程内容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的验证和完善,逐步扩展动画呈现的知识点范围。
通过构建动画内容的课件资源,形成对原有内容的替换,通过课堂教授过程的调整,验证先期改革效果。
在持续教与学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动画呈现的课件,并逐步扩展动画http://w w 课程建设67新环境下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新模式探索□刘晓燕【摘 要】“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园林绿地的规划和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课堂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园林设计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直 接影响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能力。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环境 下,“园林规划设计”课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新环境;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 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院1671-0568(2016)35-0067-0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主 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 学性。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艺术的想象 力、科学设计的能力,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成熟的 技艺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 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 量,培养合格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_、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理念“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在 “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需要分析整个园林行业,包括政 策标准、公司的职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形成教育教学 中的基本框架和知识结构。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以行业企 业的标准作为教和学的标准,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的载 体。
在教学中,针对相关的职业岗位,分析其典型的工作任 务,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更加具体化。
通过呈现的知识范围,探索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 教学资源的更新与丰富,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目标。
参考文献:[1] 钱可强.机械制图教学与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2] 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许德才,唐少清.“9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J ].教育管理,2011,(35):96-97.[4] 周青鸟.“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对专职任课教师工作 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4,(8):119-120.[5]李卫东.基于大学生学习机制的大学治理结构[J ].高等教育研 究,当代教育论坛,2005,(9):83-86.[6] 唐少清,刘春玲,孙鸿飞.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J ].中真实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使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更加完善, 融人行业企业的标准和用人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