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突破练九探究小说的标题与主题含解析统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突破练九探究小说的标题与主题
(赋分32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
而性情各异。
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
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
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
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
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
“好,——好,——好。
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
”
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
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
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
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
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
“那可以。
”
“一言为定。
”
“一言为定。
”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
他还嘱咐靳彝甫,
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
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
王
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
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
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
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嗒嗒作响的
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
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
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
王伯韬和王瘦吾
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
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
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
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
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
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
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
卖机
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
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
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
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
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
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
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
这连长倒什
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
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
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两个半月过去了。
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
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
妈脱下女儿
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靳彝甫回来了。
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
陶虎臣躺在一领破
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
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
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
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
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
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
面前,各放了一封。
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
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
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
(有删改)
文本二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
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
作品是作
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
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
不写的,让读者去写。
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
当然,这样稿费就
会少了。
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吗?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
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
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
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文章写到这样,真是
到了“随便”的境界。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前功尽弃。
汤显祖评《董西厢》,说
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
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
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
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
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摘编自汪曾祺《思想·语言·结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
十分鲜明。
B.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
珍爱程度。
C.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
应又相互映衬。
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
称典范。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
完成。
B.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络很好地体现了这
种文章观。
C.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须讲
求结构。
D.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
3.(探究标题意蕴题)结合文意,对文本一的标题作简要赏析。
(4分)
4.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
两处画线的语句。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6分)
我的儿子是凶手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他醒来,感到他父亲就在走廊里,在那儿听着。
他听他睡觉和做梦,听他起床,摸起裤子。
他不
想穿上鞋子。
他也不想去厨房吃东西。
他面对着镜子,但双眼紧闭着。
坐在卫生间里一坐就是一个
小时。
一页一页地翻着他读不懂的书。
那种孤独让他痛苦。
父亲站在门外,儿子能听得见他在听。
我的儿子就像一个陌生人,他什么也不告诉我。
我打开门,看见父亲在走廊里。
你站在这又黑又有味的走廊里,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到底要干什么?我想你什么也看不见,你为什
么总是偷偷地监视我?
我父亲回到他的卧室里,过了一会儿,又回到走廊里来倾听。
我亲爱的儿子哈里,把你的门打开。
我的儿子成了囚犯。
自从他去年夏天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很孤独,神经兮兮的,总一个人想事儿。
如果你同他说话,
他就是回答你,也多半是和你吼。
他看报纸,抽烟,待在自己屋里不出来。
只是有时他上街去散散步。
我妻子劝他去找找工作,他去了一两次,可是一旦有人给他一份工作,他又不肯干。
找个工作暂时先干着,我妻子对他说。
他开始吼起来。
什么都是暂时的,既然是暂时的,我干吗还去凑热闹?我的感情是暂时的,这个
该死的世界也是暂时的,我最讨厌的工作也是暂时的。
我要不暂时的,有吗?你上哪儿去找?
从十二月以来我已满二十二岁了,夜里我看电视里的新闻节目。
我每天都在看这场该死的战争[注],一个小屏幕上的大激战。
炸弹如雨点般倾泻,烈焰腾空而起。
有时我俯过身去用手掌去触摸战争。
我等候我的手被炸毁。
哈里,别为这场战争而忧虑。
哈里,你的父亲很爱你。
你小的时候,每当我下班回来,你总是跑向我。
我把你抱起来,把你举
起来,举到天花板。
你爱摸天花板,用你那双小手。
我再也不想听这些话了。
就是这些,我最不想听。
我不想听我小时候的事儿。
哈里,我们怎么就像陌路人一样?我所说的都是我所记忆的最美好的时光。
他一言不发。
我给你煎一个鸡蛋吧。
鸡蛋是我最讨厌的东西。
那么,你要什么呢?
他穿上大衣。
他从衣帽架上把帽子取下来,出门上街去了。
他的父亲跟在后面,这件事让他心里十分生气。
父亲跟着哈里来到科尼岛路,眼看他登上一辆去科尼岛的无轨电车。
父亲只好等下一辆车。
那是二月份天气,岛上湿湿的,也很荒凉。
在激浪街上有几辆汽车停靠在那里,街上没有什么人。
天像要下雪的样子。
他踏上木板铺成的海滨人行道,在一阵阵夹着雪花的海风中各处寻找儿子。
海
滩上雾气蒙蒙,没有一丝阳光,不见一个游人。
卖热狗的小摊、射击游艺场、淋浴房都关了门。
暗
灰色的海水,就和被熔化的铅水一样,好像已凝止不动了。
海风夹杂着水汽,打在他衣服上,他一路
走着,一边打着寒战。
灰色的海面上一层层浪花泛着白沫,像戴着白色的帽子向海滩涌来,静静地拍
打着海岸。
他这样一直走到出海闸门,一路上寻觅儿子。
在走到布莱顿海滩时,他看到一个人站在岸边,不
断涌来的海水已没了他的鞋子,这个人就是哈里,他穿着鞋子站在海水里。
父亲向儿子跑去。
哈里,回家吧。
哈里没有动。
他站在水里,他的眼睛凝视着涌起的铅灰色的海水。
哈里,我害怕。
快告诉我到底怎么啦?我的儿子,可怜可怜我吧。
他一声不吭。
一阵风吹掉了他父亲的帽子,吹到了海滩的一边。
看样子要把它吹到海里去。
这时又一阵风把
它吹回海滩人行道一边。
它在沙滩上像轮子一样滚动着。
他拾起了帽子。
这时他哭了起来,他上气
不接下气地抽泣着,用冷冰冰的手指擦着眼睛,又向水边的儿子走去。
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就是这个类型的人。
他总是一个人独处。
我的儿子是自己形成的这样一种性格。
哈里,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谁说生活是容易的?从什么时候?它对我从前
不易,对你现在也不易。
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还让我说什么呢?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想活下去,
那么就是他死了又能怎么样呢?于事无补,还是于事无补,最好还是活下去。
回家吧,哈里,他说:这儿太冷。
你两脚泡在水里会感冒的。
哈里毫无表情地站在水里,过了一会儿,他的父亲离开了。
当他离开时,风又把他的帽子吹掉了,沿着海滩滚动着。
他看着它被风吹走。
我的父亲在走廊里听着。
他在大街上跟踪着我。
我们在水边相遇。
他追逐他的帽子。
我的儿子站在那儿,双脚浸在海水里。
一九六八
(吕俊侯、向群译,有删改)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父亲在走廊里听着、在大街上跟踪着,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千方百计想要去接近和
了解那日益陌生的儿子。
B.儿子每晚关注有关战争的新闻,“有时我俯过身去用手掌去触摸战争”,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他渴
望上战场的愿望。
C.风吹掉父亲的帽子,他捡起来之后,“这时他哭了起来……又向水边的儿子走去”,这种哭泣其实是一种无奈,说明当时父亲的痛苦与伤心。
D.小说中对科尼岛的描摹较为细致,作者对岛上环境及大海的多次描写,非常契合小说整体气氛以
及人物内心感受。
6.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希望儿子找个暂时的工作,儿子却不愿意,反映了两代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凸显了主题。
B.儿子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不愿像父辈那样随遇而安,父母的不理解加剧了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
C.连用多个“暂时的”,表现了社会动荡不安给人们带来的暂时感,暗示了人物性格悲剧的根源。
D.这一段落承上启下,上承儿子的乖戾行为,下启儿子继续走向死亡之路,从人物外在言行转向内心世界。
7.马拉默德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请结合全文赏析本篇小说的结构技巧。
(4分)
8.(探究主题内涵题)有评论者认为作者擅长“以十分精湛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意蕴。
(6分)
任务突破练九探究小说的标题与主题
1.A 解析根据小说前后情节来看,季匋民不是“乘人之危”,小说的对比意味也不突出。
2.B 解析A项,“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错误,曲解了“留白”的内涵。
C项,说汪曾祺“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须讲求结构”,不符合作者意思。
D项,根据文意,汤显祖没有比较两种结尾方式的优劣。
3.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作者借用作小说标题,增强了
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作者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
4.①“这三年啊!”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王、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耐人寻味。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天寒地冻的天气,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还反衬出酒楼内
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收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
5.B 解析B项,“反映出他渴望上战场的愿望”理解错误。
手掌触摸的是屏幕上的战争,等候自己的手被炸毁,表达的是儿子厌恶战争、诅咒战争,对战争的愤怒之情。
6.A 解析A项,儿子不愿意找暂时的工作,“我要不暂时的,有吗?”反映的不只是“两代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更多的是儿子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凸显了主题”的说法也不对,本文的主题是
战争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创伤,社会让人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驱使人们走向绝路。
7.①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
从父亲角度而言,儿子是扼杀他自己的凶手;从全文而言,扼杀儿子的凶手应该是他所处的社会,它给儿子带来了失意与痛苦,让他感到绝望。
②行文中过去
和现在、想象和现实交错。
小说通过父亲和儿子有声和无声的对白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形成时空跳跃,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结尾构思精巧。
结尾描述儿子站在海边,带着绝望的心境
正在痛苦地抉择,小说在此戛然而止,令人伤感而唏嘘。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8.①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精神上普遍的孤独、迷惘和痛苦,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心灵创伤;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传统的深深的爱,但无法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由此感到困惑与无助;③揭示了父子之间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由此形成认识上的鸿沟,感情上的对立;
④隐约传递出反战的情绪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