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优质教案(送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现在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

本课是第六单元最后一课。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对社会、个人的影响;以及当今世界存在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信息时代”带给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影响。

2.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妇女的地位也逐步提高。

3.了解生态的破坏和人口增长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网络对社会、个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生态与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辩证看待互联网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展示材料:
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并于次日正式对外公布。

ENIAC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

6000多个开关,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教师:现在人们对于电脑、网络已经非常熟悉了,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样的吗?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网络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着,现在,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没有网络我们已经寸步难行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设计意图)电脑是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事物,但是人们对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样并不了解,通过展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图片和资料,用图片和数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体积的庞大,从而感受到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现在人们常用的电脑,其发展速度之快。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计算机网络的建立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电子计算机》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教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什么新发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展示图片:《互联网标志》《互联网宣传海报》
3.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子,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时通信工具使人们方使地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建立联系,实现沟通,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因而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为人类获取知识提供了新途径。

网上音乐、视频和游戏使现代社会的候乐和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展示自我,参与讨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展示图片:
教师: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

(2)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教师: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么,互联网又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1)沉迷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使一些人沉迷不能自拔;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等新问题出现;(2)病毒与恶意软件、色情与暴力、网络爆红、商业操作等现象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

【合作探究】
教师: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网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我们要趋利避害。

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中学生应该杜绝浏览非法信息或者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注意自身信息安全,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不侵犯别人的隐私;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控制上网的时间等等。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主要通过图片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首先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图片来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展示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互联网对生活的实际影响,并运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互联网的影响,最后合作探究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网络,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探究能力。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世界互联网用户分布(2015年)”动画,直观了解2015年,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增长情况。

过渡:互联网的使用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的生活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现代意识的增强,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
(1)选举权
教师:随着社会进步,妇女地位开始逐步提高。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选举权。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妇女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③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2)工作权
教师: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希望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

其中涌现出不少杰出女性。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国家女领导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理默克尔……
展示图片:《撒切尔夫人》
展示材料:
撒切尔夫人,英国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被苏联媒体戏称“铁娘子”,她是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代表,表明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展示图片:
2.妇女地位的现实情况
展示图片:《招聘》
展示材料:
当今社会女性就业情况仍然相当严峻。

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

女大学生找工作难度大于男大学生。

有些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向十分明显。

教师: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

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的不断努力。

教师:联合国是如何提高妇女地位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展示材料:《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联合国为消除对妇女的歧视、争取性别平等制定的一份重要国际人权文书。

联合国在1979年 12月18日的大会上通过该有关议案,并于1981年9月起生效。

该公约确立规则,保障妇女在政治、法律、工作、教育、医疗服务、商业活动和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权利。

教师:中国是如何逐步提高妇女地位的?为提高妇女地位做了哪些工作?
展示图片:《世界妇女大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肯定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倡导提高妇女教育和健康水平,消除性别歧视和妇女贫困,保护和促进妇女人权,提高妇女地位。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介绍妇女地位提高这一话题,妇女地位提高有两大表现,一是选举权,二是工作权,其中通过大量的女领导人的图片和资料来论证女性地位的提升。

然后通过两幅漫画图片,女性在招聘在就业上也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所以妇女地位的提升任重而道远,最后介绍中国如何促进妇女地位的提升,一步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过渡: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光怪陆离,人们在充分享受信息时代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哪些重大问题?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环境恶化
教师: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生态恶化和人口增长过快。

教师:那么,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环境恶化又有哪些表现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就是工业化的推进。

(2)环境恶化主要表现:①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根据海温和山地冰川的观测分析,估计由于近百年海温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量约为2~6厘米。

其中格陵兰冰盖融化已经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2.5厘米。

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教师:环境的不断恶化还带来哪些危害?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②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③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④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⑤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展示材料:
时至今日,全球仅有森林不足3亿公顷。

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

世界热带雨林的面积也在剧减,1999年仍以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消失。

照此速度,2030年世界将无热带雨林。

2.人口问题
教师: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联合国确定的世界人口日是每年哪一天?为什么?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人口日:每年的7月11日。

原因:因为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突破50亿。

目的: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展示材料:《1950—2050人口增长》
1950年,世界人口为25亿。

1987年7月11日,人口突破50亿。

2000年,全球人口达到60亿。

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
展示材料:《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世界人口激增的标志之一,是每增加10亿人口的相隔时间越来越短;
从10亿到20亿约80年;
从20亿到30亿约32年;
从30亿到40亿约13年;
从40亿到50亿约12年;
从50亿到60亿约13年。

从60亿到70亿约11年。

其中拉丁美洲和非洲是人口增长最快。

教师: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构成了新的挑战。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
资源问题:耕地减少、粮食短缺、水资源短缺……
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展示图片: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视频,直观了解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合作探究】
教师:如何解决生态与人口存在的种种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认真应对。

(2)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介绍环境恶化开始,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相应的材料和图片来分析环境恶化的表现,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迅速将学生拉入教学
情境。

继而通过人口增长年表和增长速度的数据对比,说明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

并且通过相应图片来展示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问题。

最后合作探究如何解决生态与人口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水平。

【课堂小结】
计算机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地位也大大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同时人类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如何更好的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福利,又能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是我们乃至全世界都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1.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时间:19世纪初。

3.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4.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人: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杰出代表)
4.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结果)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
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影响)
7.局限性: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 1861 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影响)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转折点: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结果:1865年北方胜利。

6.影响:
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实权掌握在幕府
将军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

2.前提: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地位:是日本从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的重大转折点。

5.影响: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
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
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局限性)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成就:
1.电力成为新能源:
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代表人物:爱迪生
成就: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
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德国)奥托制造出煤气的内燃机;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迪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交通工具:(德国)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美国)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前提:(瑞典)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美国)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造工业由此诞生。

(法国)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三、影响: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②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
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④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成长。

随着工
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
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从,1870年开始,英
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
越来越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光学分析。

③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国):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

二、文学家:
1.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2.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贝多芬(德国):《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
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4.梵高(荷兰):《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两大军事集团:
1882年组成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20世纪初建立的三国协约(英、法、俄)。

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四、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五、进程:①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
②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③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④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场”之称;
⑤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
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六、、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七、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八、影响:
①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

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很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③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但是,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要将第一次世
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背景:①前线俄军遭遇惨败
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③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④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时间:1917年11月6日
3.领导人:列宁
4.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5.结果:取得胜利;成立苏维埃政府
6.政权巩固:
政治上: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军事上: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7.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
放斗争。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1月——6月法国巴黎
2.目的:战胜的协约国缔结合约,讨论战后安排。

3.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
A.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
开采。

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莱茵河东岸50千
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
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
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B.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
C.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5、影响:①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②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
2.与会国家:9个
3.操纵国:美、英、日
4.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

5.目的: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6.结果:①《九国公约》签订。

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
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
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内
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