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国外传播
牛郎织女ppt课件
04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文化 中的体现
文学与诗歌中的牛郎织女
古代文学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古代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传播,如《诗经》、《楚辞》等经典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诗歌赞美
许多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曾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赞美其真挚、深沉的 爱情。
民间艺术中的牛郎织女
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思想,如牛郎的家庭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 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的保护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 ,如牛郎的家庭对土地、水源的合理利用和 保护,这启示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
现代影视剧
近年来,随着影视剧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 的导演和编剧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搬上荧 幕,如《仙剑奇缘》、《欢天喜地七仙女》 等。
05
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现实意 义
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了对爱情的 执着和追求,这是人类永恒的主 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挚 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不变的。
牛郎织女ppt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 • 牛郎织女的故事 •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文化中的
体现 • 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现实意义 • 相关活动与节日庆祝
01
背景介绍
起源与传说
起源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于中国,是 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具有数千 年的历史。
传说
该传说讲述了牛郎与织女之间的 爱情故事,他们因身份差异和神 仙的阻挠而历经磨难,但始终不 渝。
02
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故事源于古楚国汉水流域
牛郎织女故事源于古楚国汉水流域2015年4月9日,《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在此间即将出版《牛郎织女》(传说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考证资料显示,汉水流域武汉东西湖区与蔡甸区等地,应是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发源地。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初见于《诗经》中的若干诗篇。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播至山西、山东和陕西等地。
1984年武汉文物普查时,考古专家从东西湖区被发掘码头潭文化遗址,采集到了石片、石斧、石锛、石凿等磨制石器,红褐陶、橙黄陶、红胎黑灰陶等各种色泽形制的陶器,为距今6500年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
成君忆认为,诸多遗存之中,有一种用灰陶或红陶制作的陶纺轮(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一支木棍、竹棒或骨柄,就成了捻线的纺锤),证明早在6500年前东西湖区就已经进入了传说中的织女时代。
而在东西湖区有一座嫘祖庙,史称“嫘祖始蚕”,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嫘祖的生日,东西湖区都要举行庙会祭祀她的功绩。
“《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很清晰地交代了织女的身世。
同时,与东西湖区邻近的云梦睡虎地(古代同属郧国)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简书上,也有‘戊申,己有(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的记载。
”成君忆说。
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刘锋认为,这些古籍明确记载了戊申年己酉月,某人牵着他的牛去迎娶织女,没有成功,三次都失败了,根据这些线索甚至可以找出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块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据悉,传说版《牛郎织女》正在申报武汉市及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牛郎织女》PPT课件
《牛郎织女》PPT课件•引言•文学价值与历史传承•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目录•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跨文化对比与影响01引言课件背景与目的背景目的通过PPT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故事。
《牛郎织女》故事简介主要人物故事梗概介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喜鹊等,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在故事中的作用。
文化内涵02文学价值与历史传承《牛郎织女》的文学地位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独特的爱情悲剧丰富的艺术形象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爱情与命运的抗争01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02爱情与社会伦理的冲突03故事传承与演变口头传承文学记载艺术表现03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梳理01020304相遇分离抗争相会牛郎织女王母娘娘030201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情感表达与描写技巧情感表达描写技巧04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古代绘画中的《牛郎织女》古代绘画中的《牛郎织女》通常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的神话色彩。
在构图上,古代画家往往运用对角线、S形等构图方式,营造出动态感和空间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古代绘画中的《牛郎织女》还常常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引发观者的共鸣。
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表现音乐方面,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通常旋律优美、情感真挚,能够抒发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舞蹈方面,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生动的表情,可以形象地表现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享受。
此外,还有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对《牛郎织女》进行演绎,各具特色,丰富了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05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勤劳善良的品德牛郎勤劳善良,靠自己的劳动过活,织女则温柔贤淑,二人身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忠贞不渝的爱情观牛郎和织女虽然身份地位悬殊,但他们坚守爱情,忠贞不渝,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守。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在日本——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牛郎织女》的故事很早就传入了日本,并广为流传。
八世纪中叶编成的古典和歌集(万葉集)中,共收入有关七夕(ななばた)的和歌132首。
这些有关七夕的和歌有近百首是无名氏的作品。
到了岛国日本,牛郎变成了撑船的好手,在《万葉集》的和歌中说,他要划着船度过银河去见织女。
七夕也叫星祭(ほしまつり),在天平年间(729-749),七夕在宫廷中已成为正式节日。
但举行祭祀活动的却只限于宫廷贵族。
七夕夜,他们依照中国唐代习俗,在园中设“乞巧楼”,摆开祭坛,供上五色丝线与瓜果酒菜。
男人们乞求自己学业进步,书法精湛;女人们则乞求自己心灵手巧,家庭美满。
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七夕的祭祀活动才逐渐普及到民间。
今天,日本各地都保留着庆祝七夕的风俗。
这一天,人们在街头、寺院、神社或是院中插上竹枝,上面系有五色诗笺。
用芋叶上的露水磨墨,将和歌或文字写在诗笺上,用以抒发感情,表达愿望。
第二天祭祀完毕,还要把系有诗笺的竹枝扔进江海之中,任其漂流。
这叫送七夕。
《嫦娥奔月》——邈邈星河夜,寂寂广寒宫碧海青天夜夜心据《淮南子》等书籍记载,奔月故事的女主人公嫦娥本名恒娥。
这个故事在流传中,恰逢西汉文帝刘恒登基。
因此,就必须避开文帝刘恒的讳字“恒”,从而改名为嫦娥,但是,这则民间故事一旦离开中国,就不再受此拘束。
因此,今天的日本人依然称嫦娥为恒娥的人也不少。
也有人将这两个名字读成(こうが)的。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清代沈德潜在他选编的《唐诗别裁集》中《嫦娥》一诗的后面评论道:“孤寂之况,以‘夜夜心’三字尽之”。
《孟姜女哭长城》——血泪如雷霆,哭道秦长城《诗经*郑风》中《有女同车》诗云:“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秦皇岛市的山海关有一座望夫石,相传这里是孟姜女跳海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建起了孟姜女庙。
孟姜女的塑雕像身穿白色丧服,悲痛地远眺着大海上涌动的潮水。
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起源、传播及七夕文化特质
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起源、传播及七夕文化特质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不仅有浩如烟海的文人创作,而且有群星璀璨的民间传说。
最著名的是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人们世代口耳相授、载之文献、付之管弦、演于舞台,以多种途径、方式传播,家喻户晓、流传千古。
这些民间传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文化心理、审美理想。
比较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有着更加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符合人类理想的文化特质,这是它成为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内核”的根本原因。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汉水是其丰饶的文化母体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对神话作了经典性论述,“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古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1]牛郎织女传说同古希腊神话一样,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产生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发展得最完美的童年时代,是在“艺术不发达阶段”创造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显示出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艺术杰作所具有的特质和永恒魅力。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诗歌描绘出一幅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图画:“牛郎”是驾驶牛车的男性劳动者,“织女”是织布的女性劳动者。
与此相伴出现了一个特定的流域文化符号“汉”,以及由农业生产工具簸箕演变的“箕星”、状如舀酒之器的“斗星”。
《牛郎织女》
06
相关文化产品与活动
电影、电视剧、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
01 02
电影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牛郎织女》被改编成多部电影,如《天河配 》、《七夕》等,这些电影以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展现了这一经典爱 情故事。
电视剧
多部电视剧如《欢天喜地七仙女》、《天外飞仙》等以牛郎织女的故事 为背景或主题,加入了现代元素,使故事更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
05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
01
02
03
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承了中 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 价值观,如对爱情的执着 、对道德的坚守等。
民族精神的象征
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了中 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 时的坚强和不屈精神,是 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文化认同的强化
通过传承和讲述牛郎织女 的故事,可以增强人们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小说
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等也将《牛郎织女》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小 说这一文学形式重新诠释了这个经典传说。
网络资源与数字化产品
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关于《牛郎 织女》的网站、论坛和博客,这些网络平台 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相关资讯、研究和 见解的渠道。
数字化产品
如电子书、有声读物、动画视频等数字化产 品使《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得到 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满足了不同年龄层 和阅读习惯的受众需求。
03
戏剧
传统戏曲如京剧、越剧等以及现代话剧、舞剧等都对《牛郎织女》进行
了艺术化的再现,通过舞台表演形式展现了这一传世佳话。
书籍、绘本、小说等文学作品
书籍
包括《牛郎织女》、《七夕情缘》等,这些书籍以文字叙述为主 ,对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了详细描绘和解读。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解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故事起源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古代农 耕社会,是人们对牛、纺织等 生产活动的崇拜和想象。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历史演变中 逐渐丰富和发展,成为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故事中牛郎和织女分别代表了 农民和纺织女工,反映了古代 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
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最终相会, 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和向往。
王母娘娘:权威冷漠,是织女 的母亲,极力反对牛郎和织女 的爱情。
牛郎织女相遇
牛郎在树林中偶 遇下凡沐浴的织 女
牛郎藏起织女的 衣裳,使她无法 返回天宫
织女答应做牛郎 的妻子,两人结 为夫妻
牛郎织女共同度 过了一段美好的 时光
牛郎织女相爱
牛郎与织女在天上相识
牛郎偷取织女的天衣
织女爱上了牛郎并私定终 身
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 念和价值取向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内涵
06
故事影响与价值
章节副标题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丰富了汉语表达和修辞手法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激发创作灵感:牛郎织女的故事为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他 们的创作灵感。
文化传承: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 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牛郎织女决定在人间生活
牛郎织女被拆散
牛郎织女相爱,但被王母娘娘发现 王母娘娘划天河,阻隔牛郎织女相会 牛郎织女每年只能在七夕节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被拆散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爱情的束缚和压迫
七夕节中国与日本的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节中国与日本的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是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两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传说。
尽管两国的版本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个美丽的传说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牛郎织女传说被广泛传扬和流传。
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牧童牛郎和他心爱的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据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来到人间度过幸福的时光。
当牛郎和织女相遇后,两人彼此深深地相爱,并最终结为夫妻。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却不被天上的皇帝神明所容忍。
皇帝发怒,将织女带回天界,禁止她与牛郎再相见。
牛郎非常伤心,并决定请求帮助。
他得到了一双神奇的牛角和一匹能穿越天空的金牛的帮助。
通过金牛的帮助,牛郎成功地逃到了天上,与织女再次相聚。
中国的七夕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七夕情人节”,人们在这一天会纪念这段美好的爱情,同时自己也期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
与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相比,日本的版本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在日本,牛郎被称为“彦星”,而织女被称为“織姫”。
日本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的版本相似,讲述了一位牧童彦星和一位织女織姫之间的爱情故事。
两人也因命运的安排而被迫分离。
然而,在日本的版本中,这个故事更强调了两人的坚持和努力。
彦星和織姫分别在天上与地上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最终他们被允许在七夕节这一天相聚,共享天上的美妙时光。
七夕节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庆祝和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无论是中文的牛郎织女还是日本的織姫彦星,他们都象征着爱情的坚持和努力。
这个浪漫的传说不仅仅是两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心中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来说,七夕节是中国和日本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其中的牛郎织女传说在两国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在故事细节和名字上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都展现了爱情的坚持和努力。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日本七夕传说研究
日本七夕传说研究日本七夕传说的研究七夕传说起源于中国,并在日本得到了独特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日本七夕传说的研究,以期深入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一、七夕传说的起源七夕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据史书记载,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
在日本,七夕传说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可以追溯到公元75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传说在日本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二、七夕传说的内容在日本,七夕传说有两个版本,分别被称为“日高 Calendar”和“川柳 Calendar”。
1、“日高 Calendar”:这个版本主要流传于日本各地。
故事讲述了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在七夕之夜相会,共同祈祷未来的幸福。
在祈祷的过程中,他们将写有自己愿望的五彩纸条系在竹枝上,这被称为“七夕竹”。
2、“川柳 Calendar”:这个版本主要流传于日本关西地区。
故事讲述了一名叫做柳的女子,她在七夕之夜将自己的愿望写在五彩纸条上,并放入竹筒中扔进河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五彩纸条被河水冲刷干净,而柳女的愿望也得以实现。
无论是哪个版本,七夕传说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三、七夕传说的文化价值七夕传说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七夕传说体现了日本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在这个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描绘成与星星有关的形象,这反映了日本人民对星星和天空的崇拜。
其次,七夕传说也表现了日本人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在这个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不畏困难和挑战,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最后,七夕传说也展示了日本人民对美学的独特见解。
在故事中,人们通过将五彩纸条系在竹枝上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不仅展示了日本独特的“物哀”美学,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四、七夕传说的现代意义七夕传说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七夕传说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源自中国的传说,七夕传说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主要内容【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牛郎织女的背景和起源2.牛郎织女的故事梗概3.牛郎织女的象征意义4.牛郎织女故事的影响和传承正文(篇1)【1.牛郎织女的背景和起源】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对著名恋人,他们的爱情传说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这个故事的起源地据说是山东的一个小村庄,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
【2.牛郎织女的故事梗概】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凡人牛郎与天上仙女织女的爱情传说。
故事中,织女因下凡沐浴误入凡间,被牛郎捡到她的衣物,两人相识并相爱。
然而,因为织女是天上仙女,两人无法长久地在一起,织女被召回天宫。
牛郎得到神仙的指引,用一条神奇的牛皮制成的织机追上了织女,两人在银河上相会,最终结为夫妇。
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众神,得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会。
【3.牛郎织女的象征意义】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代表了勤劳和智慧,他们的爱情传说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牛郎织女故事还寓意着坚贞不屈的爱情,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要勇往直前。
他们的爱情传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深受人们喜爱。
【4.牛郎织女故事的影响和传承】牛郎织女故事在中国民间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故事被广泛地传颂和传承,不仅在文字作品中有所体现,还在绘画、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得以呈现。
目录(篇2)1.牛郎织女的背景和起源2.牛郎织女的主要情节3.牛郎织女的象征意义4.牛郎织女在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地位和影响正文(篇2)【1.牛郎织女的背景和起源】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对著名爱情神话人物。
他们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天文学和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人们观测到织女星和牛郎星,并将它们赋予了神话色彩。
【2.牛郎织女的主要情节】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
故事中,牛郎是一个年轻的牧羊人,织女则是天上的仙女。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坠入爱河,并结为夫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七夕节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七夕节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Introduction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关于七夕节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
在中国,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爱情的到来,纪念牛郎织女的相会,并表达相爱的心情。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七夕节的文化现象逐渐在海外传播,吸引了许多国际人士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七夕节是如何在海外获得传播,并分析其对海外文化的影响。
Body七夕节的起源和传统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七夕节的起源和传统。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故事中描述了牛郎和织女因缘巧合相遇并相爱。
然而,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界,天河使得二人被迫分离,在每年的七夕夜晚,他们才有机会相见。
这个浪漫的故事成为了七夕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七夕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庆祝。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和织女祈求幸福和爱情,女性也会展示自己的巧手织造技艺,以象征着织女的美丽和智慧。
此外,人们还会观赏烟火、放飞孔明灯,以及仰望星空,期盼自己的心愿成真。
七夕节文化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七夕节的文化传播逐渐走向海外。
有几个原因促使这一传播现象的发生。
首先,中国人在海外的数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在东亚和北美地区。
这些中国移民将自己的传统节日带到了海外,为海外社区展示了七夕节的文化底蕴。
其次,中国的娱乐产业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电视剧和电影等娱乐产品在海外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这些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七夕节的浪漫情景,激发了海外观众对于七夕节的兴趣。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加速了七夕节文化的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了解到七夕节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从而进一步传播和分享。
七夕节在海外的影响七夕节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了节日的存在,还对海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七夕节激发了更多国际人士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
通过了解和庆祝七夕节,海外人士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浪漫传统和价值观,增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牛郎织女故事简介
牛郎织女故事简介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传说。
相传,牛郎是天上的牛herd,织女是织布的女神,两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源自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至今仍被人传颂。
相传,牛郎是天上的牛herd,日常负责照顾天上的牛群。
而织女则是天上的织布女神,擅长织布技艺。
一天,织女偷偷地下凡,来到人间,遇到了牛郎。
两人一见钟情,彼此坠入爱河。
他们决定结为夫妻,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上天的王母知道了这件事,怒火中烧,立即将织女带回了天上。
牛郎心痛欲绝,决定骑着牛群去找织女。
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鹊桥仙女,于是每年七月七日,鹊桥仙女会帮助牛郎和织女在天河上架起一座银河,让他们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寄托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七夕节的传统故事。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向牛郎织女许愿,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够如同他们一样,天长地久。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被传颂为“鹊桥相会”,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牛郎织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更是一种对爱情的祝福和美好的向往。
它告诉我们,爱情是强大的,可以克服一切难关,让人们对爱情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在今天,牛郎织女的故事依然被人们传唱,它的美好寓意和深远影响,让它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愿每对相爱的人,都能像牛郎织女一样,爱情长存,幸福永远。
七夕节风俗的跨文化交流
七夕节风俗的跨文化交流引言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庆祝这个浪漫的日子,向爱人表达爱意。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七夕节的风俗也逐渐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
本文将探讨七夕节风俗的跨文化交流,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七夕节的起源与传统爱情传说的起源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爱情传说——牛郎织女传说。
相传,牛郎是天上的牛魔王所化身的人类,而织女是织女星上的仙女。
两人在河边相遇后坠入爱河,但由于差异太大,天帝不允许他们在一起,于是将织女带回了天上。
经过牛郎、银河老人和老牛的帮助,两人得以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 传统的庆祝方式在传统的七夕节庆祝中,人们会以许愿、赏月、舞龙、放烟花等方式来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
女性们也会在这一天向织女发出祈愿,以祈求自己的姻缘和婚姻幸福。
七夕节的庆祝活动充满了浪漫和温馨的气氛,被视为表达爱意的黄金时刻。
七夕节的跨文化交流七夕节在亚洲地区的传播七夕节的文化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也被亚洲其他国家所接受和庆祝。
在日本,七夕节被称为“星祭”,人们在这一天会在庭院或街道上挂上五彩纸制作的七夕笺,许愿并庆祝爱情的到来。
在韩国,七夕节则被称为“情人节”,人们会通过赠送巧克力和纪念品表达爱意。
七夕节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七夕节的传统也逐渐传播到西方国家。
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城市中,人们开始庆祝七夕节,并将其作为浪漫的狂欢节日。
他们会举行派对、舞会和浪漫晚餐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七夕节的相关内容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年轻人的关注。
跨文化交流给七夕节带来的变化随着七夕节的跨文化交流,这个节日在庆祝方式和意义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在亚洲一些国家,商家也开始利用七夕节推广销售并举办各种商业活动,使其成为商业化的节日。
此外,在西方国家,七夕节也更加注重情侣之间的浪漫,成为了情侣之间约会的时刻。
七夕节的意义与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七夕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跨文化交流,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文化。
2019年关于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发源地
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关于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发源地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20xx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牛郎织女文化传播为例
声屏世界2021/5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牛郎织女文化传播为例阴陈嘉甲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立足时代特征进行文化传播对于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
文章结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山西省和顺县牛郎织女文化传播为立足点,通过分析牛郎织女文化的文化意蕴与经济价值、牛郎织女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而提出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牛郎织女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文化文化传播媒体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已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牛郎织女文化,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并完善,但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传统文化亟需结合时代变化新特征、媒体发展新特点、文化传播新环境进行传承与创新。
牛郎织女文化的文化意蕴与经济价值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古代民间著名的爱情故事,随时代变迁,牛郎织女文化形成、不断丰富完善并逐渐定型,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爱情故事的典范,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牛郎织女文化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意蕴和经济价值。
牛郎织女文化的文化意蕴。
地处太行山中段腹地的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发源地。
2006年,和顺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和顺又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牛郎织女文化传说”不仅是著名的爱情传说故事,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的传承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山西和顺,有着牛郎洞、金牛洞、南天门、天河池等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以西方文化解悉的牛郎织女
以西方文化解悉的牛郎织女这是一个天界政治斗争的故事。
首先我们得从这个中国圣瓦伦丁日的发端开始。
在这个自母系社会解体之后便一直对女性报有压制和歧视倾向的国度里,一个纯粹为了纪念女性而设置的节日其存在的意思是不容被忽视的。
而这个中国圣瓦伦丁日的另一个名字重复的第七日庆典(double seventh festival 按月亮历纪年每年第七个月的第七天)则正是这样一个节日。
其原先的性质是一个女XX流丝绸织造方法小型技术展览会。
作为一项古代妇女最重要的技术考核标准,丝织水平的高低往往在很多时候决定了该妇女在家中所受到的一定程度待遇的高低。
因为在传统的中国,在简单的农耕文明之下,妇女业余时间所制作的丝织品是这个家庭极为重要的一项经济来源。
按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丝织技术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这项收益的最终结果。
好的技术在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才能使得这项收益达到真正的最大化。
也正因此,这个节日一直在传统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至于后来的传说则是来至于另外一个版本。
这个中国圣瓦伦丁日的两位主人公,牧牛者(cowherd)和织布女郎(Girl Weaver)在古老中国最重要的来源其实是两颗重要的星宿。
如同古希腊的文化一样,古老中国历来也有赋予天空星宿特殊含义的文化传统。
只是略有不同的是古老的中国先民更喜欢单一的极亮的恒星或云团而非整个星座去描绘和记录天象。
中国古老的诗之书,较小颂歌集(The Book of Poetry·Minor Odes,既诗经小雅)里曾有一首诗对此有过一段有趣的记载,“那呈现三角状的织女星啊,她一天七次不停歇的移动着。
纵然织女不停歇的移动着,依旧没有织出好纹章。
那闪闪发亮的牵牛三星,依旧不能拉车载满箱”(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然而在此牛郎和织女依旧只是简单的星相象征,如果将之辅以简单的人物属性那么这两位也仅仅只是一个织布与送货者的故事。
牧牛者和织布女郎之间关系真正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东汉末年一首名为遥远的牧牛者之星的诗歌,此诗出自于东汉末年的被称为古老十九首诗歌之中,在此诗歌里牧牛者和织布女郎第一次演绎了生动而又有些伤感的故事,而且两者也第一次成为了恋人的关系但是似乎还并没有成为正式的夫妻。
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这对恋人在鹊桥相会、相爱成亲,以及最后被王母娘娘感动,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的感人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没有人类,只有一群勤劳的神仙。
其中有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她擅长织布,手艺精湛,每天都在天河边织着美丽的云彩。
她的织布技艺吸引了众神的关注,也引起了玉帝的嫉妒。
为了惩罚织女,玉帝将她带回了天宫,禁止她再下凡间。
然而,织女的心却留在了人间。
她每天都会在天河边望着远方的人间,思念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在她最孤独的时候,一头叫做牛郎的凡人出现在了她的身边。
牛郎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年轻人,他以放牛为生,每天都会骑着老牛来到天河边,陪伴着织女。
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却彼此深爱着对方。
一天,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私自下凡的事情,非常生气。
她决定将织女带回天宫,永远地剥夺了她与牛郎相聚的机会。
牛郎知道后非常伤心,他决定去天上找王母娘娘求情。
在一番艰辛的努力后,牛郎终于来到了天宫,见到了王母娘娘。
他流着泪诉说了自己的爱情故事,感动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看着牛郎和织女如此真挚的感情,心生怜悯,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
于是,王母娘娘要求牛郎和织女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通过一座由喜鹊搭成的鹊桥相会。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他们唯一能够相见的日子。
牛郎和织女欣然答应了王母娘娘的要求,从此每年的七月初七,他们都会来到鹊桥上相会,共度美好时光。
这个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
它不仅赞美了牛郎和织女之间深厚的感情,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如今,这个故事已经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歌曲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美丽的传说。
比较文学
摘要:中日两国都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都有乞巧节,并举行着相似的纪念活动。
一般说来,民间传说更能反映故事的原本风貌和吸收过程,更具有原始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就中日两国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辨析,探讨日本传说与中国原型的异同,通过对其典型形象等的对比分析,探讨比较文学在于长敏教授的《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一文中的应运。
关键词:牛郎织女,原型,比较文学1.引言今日读得一篇文章,名为《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本文的作者是于长敏,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我相信,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是,当提到日本牛郎织女传说时,我们不禁会问:日本也有这样的神话传说吗?要真有,它和中国的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完了全文。
于长敏教授将中日传说、变化过程以及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运用比较的方法让读者了解到日本不仅有牛郎织女传说,而且与中国原型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中日神话的异同在日本各地均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都大同小异,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据日本《天降少女》(日本昔话集)中记载,有一个叫米克朗的小伙子,见一美女在湖中洗澡,羽衣挂在树上,故取下羽衣,以此将美女留下为妻。
婚后七年,生有三子。
某日妻子发现羽衣,于是背负二子,手抱一子,穿上羽衣飞回天庭。
在路上不慎将手抱之子失落人间,只携二子登天。
临行前她给丈夫留下纸条,上写妙计——让丈夫做一千双木屐、一千双草鞋,埋入土中,上面栽竹子,三年后攀此竹便可登天。
米克朗急不可待,只做了九百九十九双便埋下。
三年后,他爬上竹梢,可是差一步就是登不上去。
织女用木梭把他接了上去,夫妻重逢。
上天后,岳父对他进行了各种考验,在妻子的帮助下,他都一一完成了“任务”。
最后岳父让他切冬瓜,他未按妻子的办法横着切,而是按岳父的命令顺着切,,结果冬瓜水流成天河,将小伙子和妻子分隔两岸,男的变成养犬星,女的变成织女星,两个孩子变成织女星旁边的两颗小星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郎织女的国外传播
作者:卫懿嘉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9期
【提要】牛郎织女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关注,对其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共源。
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树立“求同存异”的态度,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主要从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演变、牛郎织女的研究现状、牛郎织女传播到日本的原因、牛郎织女在日本的研究现状、牛郎织女传播到国外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中日牛郎织女的研究状况做出全面的总结,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生长。
【关键词】牛郎织女; 日本文学; 中日比较文学
牛郎织女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影响广泛。
随着中西文化的激荡,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为国内的牛郎织女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各民族立足于自身优秀的文化基因,与外国文化相交相融,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一、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演变
牛郎织女传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出现牵牛星、织女星的神话传说。
到了两汉时期,牛郎下降为民间的贫家子弟,牛郎织女的爱情属于人神恋。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背景更加详实完备。
接着唐代,开始在宫廷流行盛大的乞巧活动,逐渐影响到民间。
到了宋元明时期,内容基本定型。
发展到现代,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其传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传播到国外,范围更廣。
二、牛郎织女的研究现状
根据文献整理来看,牛郎织女的研究现状大致概括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日韩本土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东亚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内容主要关注文本自身,注重文本内部研究和细读法,同时,牛郎织女在地化研究也受到学者的极大关注。
国内外牛郎织女的研究,求同存异,推动了牛郎织女的广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本国文化。
只有充分了解了牛郎织女的研究现状,才能对研究的内容有自己的突破与创新,推动牛郎织女的深入研究。
三、牛郎织女传播到日本的原因
日本汉文学家内藤湖南在《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中说:“如果说日本文化是豆浆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使其变成豆腐的卤汁。
”道出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日本是一个在文化上谦虚的民族,擅长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牛郎织女传说便是其中的典型例证。
牛郎织女传说传播到日本与两次规模较大的扩散有关,一次与七世纪以前被称为渡来人的大陆纺织集团有关,另一次至江户时代,与日本派遣的遣隋使与遣唐使有关。
牛郎织女的东传,与日本的“棚机津女”的信仰相似,使牛郎织女传说
迅速传入日本。
明治维新改革之后,日本传说故事的研究日趋活跃。
日本牛郎织女传说是在本土文化的基因下,吸收中国优秀的牛郎织女传说,为日本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牛郎织女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在文化交融的社会和学科背景下,高木敏雄深受兰格的神话史学影响,率先进行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牛郎织女的神话研究发展迅速。
30年代后,日本本土的七夕传说研究随着田野调研的深入也继之开始。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田野调查,借鉴日本先进的调查理念。
对七夕传说的研究不曾断绝,体现了日本学者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喜爱。
中日民间文学方面的比较研究较早见于高木敏雄等人的神话学研究上,把日本民间文学放在世界性的视野中去考察。
比较研究至日本的大正时期(1912年—1926年),主要表现在中日故事类似性的比较上。
南方熊楠与高木敏雄往来的书简就是代表。
比较研究的另一种声音是中西比较,代表人物有土居光之、井本英一。
二人均列举了世界很多类似现象,但论述缺乏必要的引证,难以令人信服。
井本英一的《七夕故事》将中国以外的世界七夕仪式进行比较。
土居光知的研究与之前牵牛织女的研究都不同。
他主要研究了牵牛织女传说的传播与变迁。
这种研究不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牛郎织女,更加深了日本的文化源流认知。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的同源使得中日文化呈现出诸多的类似性,第一,男女主人公的身份。
牛郎是凡夫俗子,织女为天上的神仙。
第二,牛郎织女结合的方式一样。
两者都是牛郎偷藏了正在湖中洗浴的织女的衣服,织女无法上天,被动与牛郎结为夫妻。
第三,织女升天,贵人相助。
中国传说为老牛,日本传说的贵人很多,有犬等。
第四,爱情结局悲惨,一年只能见上一次。
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在许多细节上还是显示出差异性。
第一,主人公的名称。
中国传说中为牛郎、织女和一头老牛,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
而在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中,则为犬饲和织女。
是与日本处于狩猎社会或向农耕社会过渡息息相关。
随着日本逐渐进入农耕社会,才把犬饲星更名为牵牛星。
第二,织女离去原因。
在中国的传说中,织女是在王母娘娘的逼迫下,被动离开。
而日本文化中,织女主动离开。
第三,男主人公追赶织女的过程。
在中国的传说中,牛郎披着牛皮追赶织女。
而早期的日本传说,或编织木屐,或栽竹子,去与织女相见。
第四,银河观念的产生。
在中国的传说中,是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划出一条银河。
日本传说中的银河形成独具匠心。
银河的产生往往跟瓜果有关,不符合父母的心意,瓜汁流出形成了银河。
第五,牛郎织女相见的形式。
在中国传说故事中,天帝托乌鸦传话,让他们每隔七天相见一次,乌鸦错传话,说成每年七月七相见。
天帝为了惩罚乌鸦,让它们每年七月七搭成桥,让牛郎织女相见。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七”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七”具有灵魂转世的意义,是沟通人与神的界限。
在日本四面环海,人们便传说牛郎织女驾船去相见,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文化背景的差异。
正因为这些差异,世界文化才多姿多彩,色彩斑斓。
中日牛郎织女的比较研究在今天的大潮流趋势下,研究范围广泛,成果显著。
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传播到日本,与日本人的信仰相吻合,有许多共通之处,发展之势迅猛。
但中日属于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风民俗,要秉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价值观,挖掘背后深藏的文化底蕴,促进牛郎织女更深层次的研究。
五、牛郎织女传播到国外的意义
随着中日交往的历史进程,文化的发展也有所变化。
近年来,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日本不断学习大陆的优秀文化,来补充自身的营养,成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融合绝非简单的复制与粘贴,而是在本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结果。
虽然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中国本土,但它不仅仅是属于中国,而是东亚甚或世界所共享的文化资源与精神传统。
其传说与本国文化相融合,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为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牛郎织女的研究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学术环境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学者对其研究深感兴趣,眼光不再局限于本国的牛郎织女,而是放眼世界,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不管是机遇,还是挑战,我们都要迎难而上。
牛郎织女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才能在这条研究之路越走越远,为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毕雪飞2007《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日本学刊》第6期。
施爱东2008《中国牛郎织女研究简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小敏、李; 立2008《牛郎织女神话十年研究述评》(1996-2006),《古代文明》第1期。
严; 绍、马兴国1996《比较文化、中国与日本》,吉林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030006; 山西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