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区际贸易壁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 入本地市场
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 本地商品运出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一、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进程
1.产品行政分配主导阶段
在方案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和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缺位以 及市场机制缺失,区际间的产品流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 际贸易。但是,这一时期中央区域经济均衡开展和生产力均 衡布局的战略举措成为 开放后区际贸易壁垒形成的重要原 因。
2.原料供给约束主导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财政体制 正式启 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散权力并通过一整套政府绩效考评 制度约束地方决策者的行为,地方政府成为事实上区域经济开 展的主体,分权式 为刺激地方政府开展本地经济提供了极大 的鼓励。
在经济短缺和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的市场条件下,工业 制成品价格大大高于原材料价格。为推动本地经济和财政收入 的增长,各地区竞相从国外引进价高利大的轻纺产品、自行车 和缝纫机等生活必需品加工工业。在加工业规模急剧扩张的情 况下,原材料供给相对紧缺的矛盾凸显。为保障本地区加工工 业的原料供给,各区域采取设立关卡等强制性措施限制和禁止 能源、农产品和原料输出,通过高价收购和强行闯关等方式获 得外地资源输入。各区域之间不断上演“羊毛大战〞、“棉花 大战〞、“蚕茧大战〞等原料争夺大战。
整合物流资源以提高国内物流效率
建立大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加快推动第三方物流开展
构建新型和谐工商关系 促进现代批发业开展和培育大型零售企业集团
现代批发业的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买卖,而是依托现代信 息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现代物流提供综合流通服务,包括商品 集散、信息发布、物流配送与资金融通等。
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外部需求的急剧扩张使得这一时期的区际贸易壁垒呈 现新的内容:
〔1〕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开展和市场秩序的逐渐标准,各地方政府限制区际贸 易的主要手段逐渐由前期的硬性明文规定转变为软性的隐性措施,比方对外地 商品采取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实现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安全法规等,而 对本地企业和产品予以倾斜性的政策支持。
〔2〕工商关系不和谐
〔3〕流通结构不合理和流通组织程度较低
5.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
〔1〕交通运输资源总量缺乏
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左右,交通运输设施网络总里程由 123.5万公里增长为651.31万公里,年均增长5.7%;交通运输资源总量 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地缘的诚信转变为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契约精神和信
用机制的构建,还远未实现。
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困境:生产力的开展促使经济活 动突破地域和封闭系统限制,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商业社会的 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和愿望越发强烈。传统封闭系统下的诚信和契约 观念难以对跨系统和陌生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普遍的契约精神 和信用机制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保障交易和标准商业行为的法律法规 还不完善。结果导致为谋求经济利益,假冒仿制、侵犯知识产权和坑蒙拐 骗等现象大大增加,国内市场的交易环境恶化,国内交易的成本和风险非 常高昂。
5.推进铁路主导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2005年吉林省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第一 汽车集团公司开展的意见》以支持省内汽车企业一汽集 团的开展,《意见》里规定“县以上行政单位,经批准 购置汽车的,要按规定的标准首选一汽汽车。省直机关 及所属各单位购车和报废更新车辆时,必须购置一汽汽 车。省内购置一汽汽车,使用按揭贷款的,可享受银行 的上限优惠政策。对新购一汽车并在吉林省内落籍的用 户,免收新购汽车检验费、验证费、预收通行费等等〞 。
在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市场固有顽疾相互交织和作用下,现 阶段的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具有复杂化、集成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1〕地方保护主义再度回潮。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优先购 置本地产品。
〔2〕流通能力落后抑制商品的国内流动活力。如流通成本高、 第三方物流发育缓慢、零供关系不和谐、流通企业规模缺乏和流 通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等等。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物流总 成本占GDP比率为18%,是兴旺国家的一倍左右。
第六章 区际贸易壁垒
第一节 区际贸易壁垒及其测度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第三节 区际贸易壁垒的福利效应
第一节 区际贸易壁垒及其测度
一、区际贸易壁垒
导致区际贸易交易成本增加的障碍性因素
二、区际贸易壁垒的测度
贸易流量法 生产结构法:从地区间生产结构差异和地方专业化分工程度
的角度反映区际贸易开展状况和市场整合程度。 价格指数法:不同地区间商品价格变动方向一致或者价格在
〔2〕交通运输资源空间配置失衡
与经济开展格局相类似,我国交通运输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东强西弱 的状况。
〔3〕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
国土面积广袤和资源分布失衡决定了长时期内笨重货物的长距离运输在 我国的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铁路运输在快捷性、载重量和天气条 件适应性等方面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占有优势,因此,铁路运输应该在 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运输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长期以来的实践 中,我国并没有将铁路运输放在优先开展的位置,铁路运输的开展明显 落后于公路运输和民航运输的开展。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三、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1.地方政府博弈引发行政性壁垒
分权式 和地区间竞争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 动作用:〔1〕地方政府不得不容忍甚至鼓励效率较高的非 国有部门的开展与扩张;〔2〕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大幅改善;〔3〕分散化的地方决策替代统一的中央决策, 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处理和传送效率。
3.市场需求约束主导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通货膨胀趋势逐渐加剧,国家实施紧缩性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经济开展由资源供给约束 决定阶段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主导阶段,传统分工格局下形成的各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各地区加工工业重复建设的不良后果开始逐 步显现。
各地方政府在市场封锁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将钢铁、汽车、机械 和石化等利税大、投资高和GDP拉动效果显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确立为地区支柱性产业,各地掀起新一轮的重复建设 ,地区 产业结构趋同的特征日益强化。
4.流通竞争力落后的制约
〔1〕国内市场物流成本高昂。流通成本的90%是物流成 本,流通总时间的95%消耗在物流环节。因此,物流成 本和物流效率决定了国内市场商品流动成本和流通效率 。2009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率为18%, 为10%。 流通和物流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缓慢和第三方物流发育缺乏是导致国内物流成本高昂和 物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2〕出口鼓励政策和参加WTO使得国内企业出口的成本大幅降低,大量区际贸 易时机转化为国际贸易。
〔3〕在地区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形下,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冲动演变为新 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又一轮重复建设。
5.外部需求急剧萎缩阶段
2008年,发迹于 的 在重创世界经济的同时,也使中国企业 面临的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
3.契约精神和信用机制缺失
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尊重契约和 老实守信的社会能有效明确交易主体的市场预期,从而大 幅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推动交易活动的活泼和市 场的繁荣。
开放后我国开始真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
的开展刚刚起步,还很不充分,契约精神向经济领域的渗
透和商业文明的开展也很不完善。传统文化下依赖血缘和
1950年,占国土面积10%左右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75%的全 国工业生产力。在平衡生产力布局和大量工业位于沿海地区 不利于备战的思想指导下, 中央确立了“以内地为投资建 设的重点,以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 生产力的 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追求地方经济的同步开展和自成体系 〞的区域经济均衡开展战略。
浙江省杭州市规定消费者购置本地生产的彩电、冰箱、洗衣机、 等4类产品可享受18%优惠,其中由财政补贴企业13%。
一般经验性的认识是,国际贸易风险和成本高于国内贸易。国际市场交易 具有汇率波动、目标市场政策变动、运输距离过长等风险,国内市场交易 则可以躲避这些风险。国际贸易中对交易对象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谈 判和议价成本等事前交易成本显著高于国内贸易。但在我国,由于国内市 场契约精神的相对缺失和信用制度的缺位造成国内交易的风险更高,盗版 、货款拖欠、三角债等现象非常普遍,对合同进行监督和保障的事后交易 成本远远高于国际贸易。
统计上存在趋同现象,说明市场一体化程度趋于提高。 问卷调查法
第一节 区际贸易壁垒及其测度
三、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表现
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工程、实行歧视性收费标 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
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 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 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财政分权体制和地区间竞争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采取市场分 割和“逆市场〞行为的鼓励。地方政府基于财政收入、政 治晋升和经济赶超等目标相互博弈,是影响区际贸易壁垒 形成和演化关键因素。
2.对外贸易偏好的挤出效应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1966〕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认为开展中国家 的经济开展在初期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国内储蓄难以满足投资 扩张的需求;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导致缺乏足够的外汇收入以进口经 济开展需要的关键性设备和技术。因此,开展中国家应通过吸收外 资和促进出口等方式打破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
第三节 区际贸易壁垒效应
一、区际贸易壁垒效应 抑制区域间技术溢出与扩散 阻碍区域制度良性变迁 导致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开展 抑制大国经济开展优势的发挥
第三节 区际贸易壁垒效应
二、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解决途径
1.构建有限有效的服务型政府
加快推进行政体制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
与80年代地方政府限制原材料和生产要素输出相比,90年代区际 贸易壁垒壁垒的表现形式为地方政府利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 抑制其他地区商品向本地区输入。
4.外部需求急剧扩大阶段
进入21世纪后, 20多年的市场化 使得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逐步得到确认,企业的权力和边界逐渐扩大,与政府一起共同成为经济开展和 资源配置的主体。2001年,我国正式参加WTO,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嵌入 国际分工链条的成本和障碍大幅降低。出口优先战略、生产要素价格人为压低 和“人口红利〞的联合作用使得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优势,国 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开展的支柱性力量。
在“双缺口〞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实际上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 经济开展战略,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 开放三十 年来的实践中,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不断地向着鼓励出口和降低出 口成本的方向强化。
与出口贸易相比,国内贸易不享受税收退返优惠,缺乏专门性金融 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对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实行歧视性和差异性的 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导致对外贸易的成本显著低于国内贸易,从 而鼓励大量国内企业放弃国内市场专注于国际市场。
〔3〕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鼓励人们更加重视经济利益和 个人利益,同时,契约精神和市场信用机制的缺失大大提高了区 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成为抑制国内区际贸易开展的严重障碍 。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二、我国区际贸易壁垒演化的内在逻辑 1.经济转轨和分权式 是区际贸易壁垒演化的根本
原因 2.出口导向战略为区际贸易转移提供制度鼓励 3.经济开展阶段变迁是区际贸易壁垒演化的内在动力
2.加快推进契约社会和信用经济建设
通过弘扬和宣传契约精神推动契约观念和信用机制逐渐向社 会经济生活渗透,使契约精神和老实守信成为社会主流的价 值取向,实现文化气氛、思想道德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 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加快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3.适时调整出口导向经济开展战略
4.推动流1818通产业开展
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 本地商品运出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一、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进程
1.产品行政分配主导阶段
在方案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和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缺位以 及市场机制缺失,区际间的产品流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 际贸易。但是,这一时期中央区域经济均衡开展和生产力均 衡布局的战略举措成为 开放后区际贸易壁垒形成的重要原 因。
2.原料供给约束主导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财政体制 正式启 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散权力并通过一整套政府绩效考评 制度约束地方决策者的行为,地方政府成为事实上区域经济开 展的主体,分权式 为刺激地方政府开展本地经济提供了极大 的鼓励。
在经济短缺和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的市场条件下,工业 制成品价格大大高于原材料价格。为推动本地经济和财政收入 的增长,各地区竞相从国外引进价高利大的轻纺产品、自行车 和缝纫机等生活必需品加工工业。在加工业规模急剧扩张的情 况下,原材料供给相对紧缺的矛盾凸显。为保障本地区加工工 业的原料供给,各区域采取设立关卡等强制性措施限制和禁止 能源、农产品和原料输出,通过高价收购和强行闯关等方式获 得外地资源输入。各区域之间不断上演“羊毛大战〞、“棉花 大战〞、“蚕茧大战〞等原料争夺大战。
整合物流资源以提高国内物流效率
建立大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加快推动第三方物流开展
构建新型和谐工商关系 促进现代批发业开展和培育大型零售企业集团
现代批发业的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买卖,而是依托现代信 息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现代物流提供综合流通服务,包括商品 集散、信息发布、物流配送与资金融通等。
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外部需求的急剧扩张使得这一时期的区际贸易壁垒呈 现新的内容:
〔1〕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开展和市场秩序的逐渐标准,各地方政府限制区际贸 易的主要手段逐渐由前期的硬性明文规定转变为软性的隐性措施,比方对外地 商品采取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实现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安全法规等,而 对本地企业和产品予以倾斜性的政策支持。
〔2〕工商关系不和谐
〔3〕流通结构不合理和流通组织程度较低
5.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
〔1〕交通运输资源总量缺乏
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左右,交通运输设施网络总里程由 123.5万公里增长为651.31万公里,年均增长5.7%;交通运输资源总量 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地缘的诚信转变为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契约精神和信
用机制的构建,还远未实现。
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困境:生产力的开展促使经济活 动突破地域和封闭系统限制,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商业社会的 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和愿望越发强烈。传统封闭系统下的诚信和契约 观念难以对跨系统和陌生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普遍的契约精神 和信用机制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保障交易和标准商业行为的法律法规 还不完善。结果导致为谋求经济利益,假冒仿制、侵犯知识产权和坑蒙拐 骗等现象大大增加,国内市场的交易环境恶化,国内交易的成本和风险非 常高昂。
5.推进铁路主导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2005年吉林省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第一 汽车集团公司开展的意见》以支持省内汽车企业一汽集 团的开展,《意见》里规定“县以上行政单位,经批准 购置汽车的,要按规定的标准首选一汽汽车。省直机关 及所属各单位购车和报废更新车辆时,必须购置一汽汽 车。省内购置一汽汽车,使用按揭贷款的,可享受银行 的上限优惠政策。对新购一汽车并在吉林省内落籍的用 户,免收新购汽车检验费、验证费、预收通行费等等〞 。
在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市场固有顽疾相互交织和作用下,现 阶段的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具有复杂化、集成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1〕地方保护主义再度回潮。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优先购 置本地产品。
〔2〕流通能力落后抑制商品的国内流动活力。如流通成本高、 第三方物流发育缓慢、零供关系不和谐、流通企业规模缺乏和流 通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等等。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物流总 成本占GDP比率为18%,是兴旺国家的一倍左右。
第六章 区际贸易壁垒
第一节 区际贸易壁垒及其测度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第三节 区际贸易壁垒的福利效应
第一节 区际贸易壁垒及其测度
一、区际贸易壁垒
导致区际贸易交易成本增加的障碍性因素
二、区际贸易壁垒的测度
贸易流量法 生产结构法:从地区间生产结构差异和地方专业化分工程度
的角度反映区际贸易开展状况和市场整合程度。 价格指数法:不同地区间商品价格变动方向一致或者价格在
〔2〕交通运输资源空间配置失衡
与经济开展格局相类似,我国交通运输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东强西弱 的状况。
〔3〕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
国土面积广袤和资源分布失衡决定了长时期内笨重货物的长距离运输在 我国的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铁路运输在快捷性、载重量和天气条 件适应性等方面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占有优势,因此,铁路运输应该在 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运输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长期以来的实践 中,我国并没有将铁路运输放在优先开展的位置,铁路运输的开展明显 落后于公路运输和民航运输的开展。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三、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1.地方政府博弈引发行政性壁垒
分权式 和地区间竞争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 动作用:〔1〕地方政府不得不容忍甚至鼓励效率较高的非 国有部门的开展与扩张;〔2〕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大幅改善;〔3〕分散化的地方决策替代统一的中央决策, 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处理和传送效率。
3.市场需求约束主导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通货膨胀趋势逐渐加剧,国家实施紧缩性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经济开展由资源供给约束 决定阶段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主导阶段,传统分工格局下形成的各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各地区加工工业重复建设的不良后果开始逐 步显现。
各地方政府在市场封锁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将钢铁、汽车、机械 和石化等利税大、投资高和GDP拉动效果显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确立为地区支柱性产业,各地掀起新一轮的重复建设 ,地区 产业结构趋同的特征日益强化。
4.流通竞争力落后的制约
〔1〕国内市场物流成本高昂。流通成本的90%是物流成 本,流通总时间的95%消耗在物流环节。因此,物流成 本和物流效率决定了国内市场商品流动成本和流通效率 。2009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率为18%, 为10%。 流通和物流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缓慢和第三方物流发育缺乏是导致国内物流成本高昂和 物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2〕出口鼓励政策和参加WTO使得国内企业出口的成本大幅降低,大量区际贸 易时机转化为国际贸易。
〔3〕在地区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形下,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冲动演变为新 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又一轮重复建设。
5.外部需求急剧萎缩阶段
2008年,发迹于 的 在重创世界经济的同时,也使中国企业 面临的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
3.契约精神和信用机制缺失
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尊重契约和 老实守信的社会能有效明确交易主体的市场预期,从而大 幅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推动交易活动的活泼和市 场的繁荣。
开放后我国开始真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
的开展刚刚起步,还很不充分,契约精神向经济领域的渗
透和商业文明的开展也很不完善。传统文化下依赖血缘和
1950年,占国土面积10%左右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75%的全 国工业生产力。在平衡生产力布局和大量工业位于沿海地区 不利于备战的思想指导下, 中央确立了“以内地为投资建 设的重点,以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 生产力的 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追求地方经济的同步开展和自成体系 〞的区域经济均衡开展战略。
浙江省杭州市规定消费者购置本地生产的彩电、冰箱、洗衣机、 等4类产品可享受18%优惠,其中由财政补贴企业13%。
一般经验性的认识是,国际贸易风险和成本高于国内贸易。国际市场交易 具有汇率波动、目标市场政策变动、运输距离过长等风险,国内市场交易 则可以躲避这些风险。国际贸易中对交易对象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谈 判和议价成本等事前交易成本显著高于国内贸易。但在我国,由于国内市 场契约精神的相对缺失和信用制度的缺位造成国内交易的风险更高,盗版 、货款拖欠、三角债等现象非常普遍,对合同进行监督和保障的事后交易 成本远远高于国际贸易。
统计上存在趋同现象,说明市场一体化程度趋于提高。 问卷调查法
第一节 区际贸易壁垒及其测度
三、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表现
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工程、实行歧视性收费标 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
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 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 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财政分权体制和地区间竞争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采取市场分 割和“逆市场〞行为的鼓励。地方政府基于财政收入、政 治晋升和经济赶超等目标相互博弈,是影响区际贸易壁垒 形成和演化关键因素。
2.对外贸易偏好的挤出效应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1966〕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认为开展中国家 的经济开展在初期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国内储蓄难以满足投资 扩张的需求;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导致缺乏足够的外汇收入以进口经 济开展需要的关键性设备和技术。因此,开展中国家应通过吸收外 资和促进出口等方式打破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
第三节 区际贸易壁垒效应
一、区际贸易壁垒效应 抑制区域间技术溢出与扩散 阻碍区域制度良性变迁 导致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开展 抑制大国经济开展优势的发挥
第三节 区际贸易壁垒效应
二、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解决途径
1.构建有限有效的服务型政府
加快推进行政体制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
与80年代地方政府限制原材料和生产要素输出相比,90年代区际 贸易壁垒壁垒的表现形式为地方政府利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 抑制其他地区商品向本地区输入。
4.外部需求急剧扩大阶段
进入21世纪后, 20多年的市场化 使得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逐步得到确认,企业的权力和边界逐渐扩大,与政府一起共同成为经济开展和 资源配置的主体。2001年,我国正式参加WTO,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嵌入 国际分工链条的成本和障碍大幅降低。出口优先战略、生产要素价格人为压低 和“人口红利〞的联合作用使得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优势,国 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开展的支柱性力量。
在“双缺口〞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实际上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 经济开展战略,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 开放三十 年来的实践中,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不断地向着鼓励出口和降低出 口成本的方向强化。
与出口贸易相比,国内贸易不享受税收退返优惠,缺乏专门性金融 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对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实行歧视性和差异性的 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导致对外贸易的成本显著低于国内贸易,从 而鼓励大量国内企业放弃国内市场专注于国际市场。
〔3〕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鼓励人们更加重视经济利益和 个人利益,同时,契约精神和市场信用机制的缺失大大提高了区 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成为抑制国内区际贸易开展的严重障碍 。
第二节 我国区际贸易壁垒的演化
二、我国区际贸易壁垒演化的内在逻辑 1.经济转轨和分权式 是区际贸易壁垒演化的根本
原因 2.出口导向战略为区际贸易转移提供制度鼓励 3.经济开展阶段变迁是区际贸易壁垒演化的内在动力
2.加快推进契约社会和信用经济建设
通过弘扬和宣传契约精神推动契约观念和信用机制逐渐向社 会经济生活渗透,使契约精神和老实守信成为社会主流的价 值取向,实现文化气氛、思想道德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 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加快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3.适时调整出口导向经济开展战略
4.推动流1818通产业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