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 康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康德明确声称,他所考察的政治不是现实的政治制度,所考察的国家不是现实历史中特定的、具体的国家, 而是某种与法的纯粹原则相符合的理想国家,因而所探讨的政治原则也是一种法的纯粹原则,康德认为,如同认 识的各种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一样,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各种权利也是人先天具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自由、平 等的特性,而且天生具有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根据既定目的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这种德国化的天赋人权论是康 德整个政治思想的体系和支柱。康德所谓“法的纯粹原则”是根据其“道德法则”而提出来的,康德伦理学的 “道德法期”即是指:你应该这样做,以便使你行为准则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列,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政治法律与道德一样,也必须受“绝对命令”的指示,必须符合它 的要求政治上的“法的纯粹原则”也是一种“绝对命令”,是“道德法则”在政治上的延伸和体现。但二者又有 不同。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原则协调一致,它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使个人 自由与他人自由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其发展完善的程度是社会进步 的标志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把法国革命看作是法的观念的胜利 。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 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 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 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
伊曼努尔·康德
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01 人物生平
03 主要思想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人物影响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 (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 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 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 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源自主要思想哲学 宗教
天文学 政治构想
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 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为了说明这一点, 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他一方面赞同经验论的观点,即世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世 人没有任何知识;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 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康德分析了世人现有的知识的结 构。他认为,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世人没有知识,世人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 自经验,因为在经验中就已经有先天知识的成分了,否则经验本身也不能形成。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 知识是由世人的经验和世人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
康德把宗教附属于实践理性,从道德的角度建立起宗教和神学,他的宗教问题是从道德问题,是从至善概念 引申出来的。这是基于理性本质的信仰,从道德的立场上确定信仰的必然性,道德的义务也就是神的命令。到批 判时期,康德的宗教思想已经基本完善。他的实践理性本质上也是归宿于纯粹理性体系的,而信仰问题则是纯粹 理性额外留下的地盘。合目的性的思维,使道德和信仰得到了统一,也使宗教和审美得到了统一。康德宗教观的 成熟,是他审美判断力研究的有机延伸,也使他的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前后关联,一脉相承。在前批判时期的 《通灵者之梦》中,康德将唯理论者与通灵论者相提并论,加以讽刺和否定。康德把通灵现象看成是一种因疾病 而导致的神经错乱,是一种想象的“幻觉”;而唯理论也是疯子的呓语。其中反对过分强调理性,重视情感和感 性包括经验的作用。他还根据实践理性的兴趣提出了他关于形而上学的一套构想,强调要在人的内在动机中寻求 “共同意志规则”,并把个体符合这一规则的感受称为“道德情感”,把它看成个人意志服从于共同意志的桥梁, 为日后对他思想体系中将宗教归属于实践理性作出了初步的探索。康德在批判时期批判了理性神学,在神秘主义 和唯理主义之外确立宗教的位置,主张限制知识,防止知识僭越知性之外,为信仰保留地盘,在纯粹理性领域否 定的上帝又在实领域发挥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实践理性中公设的自由、灵魂不朽和神的存在的观念,是人人都 需要的。他把道德与宗教看成在内容上是相互依存的。后期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把神秘主义因素看成是 宗教道德本质的外在饰物,反对烦琐、牵强的宗教仪式。他反对旧宗教对人性的扼杀,特别是对人的主动性的压 抑和对人的奴役,把宗教看成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形式。康德宗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从审美判断力问题的研究 贯穿下来的。这种宗教思想反映了康德对于宗教既是道德的、又是诗意的体验 。
伊曼努尔·康德像(3张)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 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 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 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 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 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人物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3张)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康德生于柯尼斯堡。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柯尼斯堡 大学。
1746年,《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该书于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 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当教师 (在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 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 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 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征。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 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具有深刻影响 。
人物评价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 科学的方法。”
谢谢观看
人物影响
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 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 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 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6月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发表 《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 得到博士学位。
康德三大批判(6张)1756年1~4月,写作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 行文化答辩。
1766年2月,康德被任命为工家阱书馆副馆长,发表《视灵者的幻想》。
个人生活
康德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平静无波,并且一成不变。这与康德生来身体羸弱有关,他个子矮小,体弱多病,身 材有点畸形,一边的肩膀比另一边高,由于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他持之以恒地 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规则,给自己设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这种努力,他能够健康地活到高龄,并最终基本 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康德严格地过着极其有规律的生活,关于此,同时代人的书信和报道中都有记载。他 总是五点起床,然后立即投入工作。从七点至九点,他在大学里讲课。九点至下午一点,这是他用于个人研究的 主要工作时间段,他的科学著作大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接着是午餐时间,进餐时康德几乎总是有客人陪伴, 他更喜欢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学者。午餐是用来完全放松自己的,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席间会谈论 各种各样的话题。接着是散步,同样是按照精确的时间,而且也非常具有规律性。散步之后,他又开始工作,晚 上十点准时上床睡觉。
康德明确声称,他所考察的政治不是现实的政治制度,所考察的国家不是现实历史中特定的、具体的国家, 而是某种与法的纯粹原则相符合的理想国家,因而所探讨的政治原则也是一种法的纯粹原则,康德认为,如同认 识的各种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一样,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各种权利也是人先天具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自由、平 等的特性,而且天生具有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根据既定目的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这种德国化的天赋人权论是康 德整个政治思想的体系和支柱。康德所谓“法的纯粹原则”是根据其“道德法则”而提出来的,康德伦理学的 “道德法期”即是指:你应该这样做,以便使你行为准则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列,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政治法律与道德一样,也必须受“绝对命令”的指示,必须符合它 的要求政治上的“法的纯粹原则”也是一种“绝对命令”,是“道德法则”在政治上的延伸和体现。但二者又有 不同。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原则协调一致,它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使个人 自由与他人自由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其发展完善的程度是社会进步 的标志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把法国革命看作是法的观念的胜利 。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 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 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 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
伊曼努尔·康德
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01 人物生平
03 主要思想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人物影响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 (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 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 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 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源自主要思想哲学 宗教
天文学 政治构想
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 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为了说明这一点, 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他一方面赞同经验论的观点,即世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世 人没有任何知识;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 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康德分析了世人现有的知识的结 构。他认为,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世人没有知识,世人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 自经验,因为在经验中就已经有先天知识的成分了,否则经验本身也不能形成。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 知识是由世人的经验和世人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
康德把宗教附属于实践理性,从道德的角度建立起宗教和神学,他的宗教问题是从道德问题,是从至善概念 引申出来的。这是基于理性本质的信仰,从道德的立场上确定信仰的必然性,道德的义务也就是神的命令。到批 判时期,康德的宗教思想已经基本完善。他的实践理性本质上也是归宿于纯粹理性体系的,而信仰问题则是纯粹 理性额外留下的地盘。合目的性的思维,使道德和信仰得到了统一,也使宗教和审美得到了统一。康德宗教观的 成熟,是他审美判断力研究的有机延伸,也使他的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前后关联,一脉相承。在前批判时期的 《通灵者之梦》中,康德将唯理论者与通灵论者相提并论,加以讽刺和否定。康德把通灵现象看成是一种因疾病 而导致的神经错乱,是一种想象的“幻觉”;而唯理论也是疯子的呓语。其中反对过分强调理性,重视情感和感 性包括经验的作用。他还根据实践理性的兴趣提出了他关于形而上学的一套构想,强调要在人的内在动机中寻求 “共同意志规则”,并把个体符合这一规则的感受称为“道德情感”,把它看成个人意志服从于共同意志的桥梁, 为日后对他思想体系中将宗教归属于实践理性作出了初步的探索。康德在批判时期批判了理性神学,在神秘主义 和唯理主义之外确立宗教的位置,主张限制知识,防止知识僭越知性之外,为信仰保留地盘,在纯粹理性领域否 定的上帝又在实领域发挥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实践理性中公设的自由、灵魂不朽和神的存在的观念,是人人都 需要的。他把道德与宗教看成在内容上是相互依存的。后期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把神秘主义因素看成是 宗教道德本质的外在饰物,反对烦琐、牵强的宗教仪式。他反对旧宗教对人性的扼杀,特别是对人的主动性的压 抑和对人的奴役,把宗教看成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形式。康德宗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从审美判断力问题的研究 贯穿下来的。这种宗教思想反映了康德对于宗教既是道德的、又是诗意的体验 。
伊曼努尔·康德像(3张)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 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 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 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 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 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人物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3张)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康德生于柯尼斯堡。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柯尼斯堡 大学。
1746年,《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该书于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 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当教师 (在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 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 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 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征。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 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具有深刻影响 。
人物评价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 科学的方法。”
谢谢观看
人物影响
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 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 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 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6月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发表 《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 得到博士学位。
康德三大批判(6张)1756年1~4月,写作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 行文化答辩。
1766年2月,康德被任命为工家阱书馆副馆长,发表《视灵者的幻想》。
个人生活
康德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平静无波,并且一成不变。这与康德生来身体羸弱有关,他个子矮小,体弱多病,身 材有点畸形,一边的肩膀比另一边高,由于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他持之以恒地 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规则,给自己设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这种努力,他能够健康地活到高龄,并最终基本 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康德严格地过着极其有规律的生活,关于此,同时代人的书信和报道中都有记载。他 总是五点起床,然后立即投入工作。从七点至九点,他在大学里讲课。九点至下午一点,这是他用于个人研究的 主要工作时间段,他的科学著作大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接着是午餐时间,进餐时康德几乎总是有客人陪伴, 他更喜欢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学者。午餐是用来完全放松自己的,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席间会谈论 各种各样的话题。接着是散步,同样是按照精确的时间,而且也非常具有规律性。散步之后,他又开始工作,晚 上十点准时上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