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西南大学08级历史)
一、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
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1898年4月25日,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哈瓦那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3个月,即兵占马尼拉、圣地亚哥和西属波多黎各。
西班牙被迫求和。
12月签订《巴黎和约》。
西班牙将所属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
古巴宣布独立。
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实际上将古沦为其保护国的《普拉特修正案》,作为附录载入宪法。
2.日俄战争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
1904年2月8日,日舰突袭旅顺口俄国舰只,战争爆发。
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1905年1月攻陷旅顺口,3月占领奉天 (今沈阳),5月在对马海峡击溃前来增援的俄波罗的海舰队。
在美国调停下,日俄于9月5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
计15条,主要内容为: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南满铁路、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此后,日本取代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3.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国内外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不平衡的发展规律,提出一国革命胜利论; 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学说、工农联盟学说、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统一过程的两阶段说,把社会主义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联成一体,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
争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原理。
4.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苏联共产党前身。
1898年3月,在明斯克宣告成立,不久,党中央机关遭破坏。
列宁为建立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斗争。
1903.7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机构,会上,党内出现了两个政治观点对立的派别,即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1912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六次当代表会议结束了不同盟在党内形式上的统一,孟被驱除出党,布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1918年改称俄国共产党(布),简称俄共(布)。
1925年12月改称联共(布),1952年称苏联共产党即苏共。
5.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俄国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在明斯克成立。
1903年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围绕党纲、党章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
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前者获得多数,故得名。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它不但对俄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后来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伊朗立宪革命
1905——1911年伊朗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末,伊朗半殖民地日益加剧,国内的封建统治阻碍社会发展,激起人民的不断反抗。
1905年12月,德黑兰,大不里土等的工农群众掀起强大的人民运动,成立革命民主组织和志愿部队,迫使国王穆扎法·厄丁于次年召开国会,颁布宪法,并将王位让于太子穆罕默德·阿里。
1907年以后,工农运动深入发展。
1908年6月,穆罕默德·阿里在德黑兰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和革命组织,屠杀革命者,人民运动进入新高潮。
1909年7月,北方革命部队联合反国王的部落诸罕军攻占德黑兰,废黜穆罕默德·阿里,召开第二届国会。
当权的地主阶级集团竭力压制民主运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妥协。
1911年底,英俄军队分别干涉伊朗南北部的革命运动,反革命集团趁机于12月在德黑兰发动政变,卡扎尔王朝复辟,革命失败。
7.青年土耳其党
欧洲人对同一进步党的称谓。
土耳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党。
最初1889年伊斯坦布尔军医学校学生结社,后扩至青年军官和官吏之中,原称统一与进步委员会。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以及其他上层改革,奉行奥斯曼主义,大土耳其主义。
与群众缺乏联系。
1897年遭镇压,主要活动移至国外。
发动了1808——18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掌握政权。
1912年下台,次年恩维尔等发动政变,重新执政。
站在德奥一边参加一战,因战败失势而瓦解。
1922年恢复活动,1926年被取缔。
8.三国同盟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
1878年柏林会议后,俄、德矛盾日趋尖锐。
俾斯麦深恐俄国组成反德集团,就拉拢奥匈帝国组成反俄同盟。
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遭到俄国进攻,两国在军事上互相支援。
此条约是针对俄国的,从而加速了俄、法的接近。
德、奥同盟成立后,俾斯麦便着手建立联盟体系。
时值意大利因在北非突尼斯与法国竞争激烈,在国内担心德、奥两国帮助罗马教皇干涉内政,而主动靠拢德、奥两国。
俾斯麦觉察到俄、法接近的迹象,便积极调停奥、意之间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使其进行谈判。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规定:
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必须以全部军队予以支援;如果俄、奥之间发生战争,意大利将宣布中立;一旦德国遭到法、俄进攻,意大利则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
从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后来英、法、俄成立协约,与之对抗。
两个军事集团的对抗是导致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
在大战期间,凡是参加德、奥一方作战的便称为同盟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军事集团之一。
意大利因为同奥国有矛盾,所以在1915年退出同盟国而加入协约国作战。
9.三国协约
英、法、俄三国为对抗德、奥、意军事集团、争取世界霸权于1907年组成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三国协约的缔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1—1893年法俄结盟,为三国协约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阶级,1904年《英法协约》的缔结,使欧洲分裂为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第三阶段,1907年《英俄协约》的缔结,使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先后有日、意、美等二十五个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作战。
从此,以三国协约为基础的协约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两个军事集团之一。
1917年10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战争。
从1918年初起,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对苏联进行三次武装干涉,均遭失败。
10.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21日德军开始进攻,很快遭到贝当指挥下的法军的顽强抵抗,2—4月,德军仅前进了7公里。
5月底德军再度攻击,仍未奏效。
德军的计划失败。
8月底德军被迫转入防守。
10月21日,法军大举反攻,至12月18日收复全部失地。
此役双方损失的兵力均在50万以上。
11.索姆河战役
一战中英法联军在索姆河畔对德军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英法为了牵制在凡尔登方面的德军,于1916年7月1日在法国西北部索姆河畔发起进攻。
从7月到8月,英法联军只夺回18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展不大。
9月,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拉锯战持续到11月中旬,双方伤亡共达129余万人。
此后,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
凡尔登战役:一战中德法两军在凡尔登进行的带决定性的战役。
1916.2.21德军以27万人的强大兵力和毒气,并出动飞机数次向法国东北部凡尔登发起猛攻,力图突破10万法军组成的防线。
法国政府在国内增调19万援军海和2.3万吨军火,凭借大纵深防线,德军第二次攻击也被击退。
此后法军掌握主动权,开始反攻。
战斗至12月中旬才结束,双方伤亡共达70余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此次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军阵线日趋崩溃。
12.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发生在1917年2月(俄历),故名。
(俄历)2月18彼得格勒普悌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迅速发展为全俄总政治罢工。
26日,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转为起义。
首都驻军也相继加入,推翻沙皇政权。
革命胜利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为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
13.列宁的《四月提纲》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
因
发表在四月,故名。
该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策略和计划。
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在经济方面: 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 将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
在政治方面:由议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恰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
提议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社会民主党”名称,改称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
该提纲对俄国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14.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年爆发的德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
1918.11.3,德国基尔水兵起义,各地响应。
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
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连同中派分子,组织了以艾格特为首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阻止革命发展。
1919.2召开国民议会,8月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魏玛政府。
1919年1ue柏林工人起义和4——5月的巴伐利亚代表委员会共和国被艾伯特政府镇压,革命结束。
十一月革命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未能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5.共产国际
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又称第三国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宣告破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加强,马列主义深入人心,各国共产党相继建立,为共产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19年3月2日到6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代表参加,
宣告共产国际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共产国际基于形势的变化,国际间和许多国家建立起了反法西期统一战线,于1943年6月10日宣布解散。
共产国际在捍卫和宣传马列主义,加强各国共产党和革命者的联系,培养干部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16.魏玛共和国
即“德意志共和国”。
因宪法在魏玛城制订而得名。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后,于1919年2月在魏玛城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
其议会由联邦国会和联邦参政会两院组成;国家元首为总统,任期7年;最高行政机构为内阁;公民具有部分民主权利,但宪法第48款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受到扰乱或危害时,有权中止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
1933年1月,总统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总理。
同年3月,希特勒强使议会通过*《授权法》,停止执行《魏玛宪法》,共和国遂告结束。
17.《九国公约》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
该条约名义上“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条约的最根本之处在于美英以承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利益为条件,确定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势”之原则。
九国公约的签订结束了日本乘一战之机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主宰的对象。
18.《五国海军条约》
《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
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是5:5:3:1.75:1.75.条约的签订标志英国海上霸权的结束;美国海军实力已与英国均势,即英美取得了相等的制海权;而日本则被迫屈居于二流地位。
19.《四国条约》
即<<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1921年12月13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由美英法日四国签订有效期为10年。
条约规定,四国“彼此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岛屿和属地的权利”;一旦发生争议,则应举行缔约国的“联合会议”来解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任何其他国家的侵略行动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交换意见”以“共同或个别地采取最有效措施”;本条约一旦生效,“英日两国于1911年7月13日在伦敦缔之协定立即废止”。
它的签订是美的胜利,美拆散了英日同盟并拉拢法国参加远东的争夺,使四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暂时取得了均势,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重重矛盾。
20.《洛加诺公约》
即《洛迦诺保证条约》。
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
公约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它规定:德、法、比、保证德法、德比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莱茵区实行非军事化的协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等公约。
宣称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欧洲的和平”,实际上是英法企图固定战后德国西部边界,把德帝国主义的侵略矛头引
向东方。
但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首先进军莱茵后,并于1939年4月26日宣布废除该条约。
21.《非战公约》
亦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巴黎公约》。
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发起,于1928年8月 27日由法、美、英、比、德、意、日等15国在巴黎签订的公约。
到1934年,又有苏联等48国陆续加入。
公约规定: 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 须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但在订约同时,美、英、法等国先后声明保留“合法的防卫权”,有权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22.胡佛
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共和党人。
出生于衣阿华州西布兰奇。
1895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当采矿工程师20年,一战期间从事救济活动,任美国食品局局长。
20年代任商务部部长等职。
1929——1933年出任总统,在任期间,美国政府加紧推行扩张政策,并帮助德恢复军事工业的潜力,怂恿日本侵略;在国内,他在国内推行保护本国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利益的反经济危机措施。
1932年命令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指挥武装军警镇压失业工人和失业退伍军人的和平请愿,造成“血腥星期四大屠杀”。
同年在群众压力下被迫签署诺里斯—拉瓜迪亚反禁令法,禁止法院颁布不准工人罢工的禁令。
1932年第二次竞选总统失败。
后从事“慈善救济活动”,并成为共和党保守派首领,鼓吹孤立主义。
1947年起任研究改组政府行政机构的胡佛委员会主席,直属总统领导。
还担任过杜鲁门政府饥荒紧急委员会主席。
23.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第32届总统,曾连任3次,共13年。
1932年竞选总统,提出“新政”计划,以压倒多数票获胜。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罗斯福就任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整顿金融,刺激商业;建立农业调整总署,提高农产品价格;建立专门机构,对失业工人提供救济和就业机会。
1933年他提出睦邻政策,力图缓和与拉美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请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修改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的原则下从美国购买武器,改变了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
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国会通过后, 使得英国及其盟国在财政上得到了美国的援助。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罗斯福又宣布把租借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苏联。
同年8月, 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上会晤, 共同起草了《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 美国立即对日宣战。
翌年, 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与丘吉尔举行了卡萨布兰卡会议, 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
同年参加了中、美、英3国开罗会议和苏、美、英3国德黑兰会议。
1945年参加了苏、美、英雅尔塔会议, 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4.不列颠之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战役。
1940年6月22日,法国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
随后德国向英国展开了一系列和平攻势,希望在英国承认德国欧洲霸权的条件下,同英国媾和。
英国丘吉尔政府不能容忍希特勒独霸欧洲,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希特勒媾和计划失败后,于1940年7月16日发出称为“海狮计划”的指令。
因此,德国统帅部计划用2400架作战飞机实施这次空中战役,彻从1940年8月12日开始的英德两国空军的战斗被称为“不列颠之战”。
该战役共分3个阶段:从8月12日至9月6日,德军主要目的是夺取制空权,袭击重点为英国机场,空袭活动十分频繁,空战激烈。
由于英国雷达设备先进,英军飞机损失量基本上每天都低于德军飞机损失数量。
这说明,德国空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很难击败英国空军。
从9月7日至11月13日,德国空军飞机主要用于轰炸伦敦,以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
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5月,德国空军主要轰炸英国工业城市,破坏英国的工业生产。
以后德国开始将航空兵团调往东线,准备进攻苏联,对英国的空袭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军损失了1733架飞机和6000名以上的飞行人员。
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和飞行员414名。
德国空军始终未能击溃英国空军,因此德军只好一再推迟直至最后放弃进攻英伦三岛的计划。
底摧毁英国空军的战斗力,为进攻英国本土做好准备。
此时,英国皇家空军已作好了迎击德国空军的准备。
25.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决定性战役。
1942年1月, 隆美尔指挥的德意联军在北非东部发动攻势, 大败英军, 逼近位于埃及亚力山大港60多公里的重要防线阿拉曼, 威胁英国的生命线苏伊士运河。
丘吉尔政府增派兵力, 任命蒙哥马利中将为主力第8集团军司令。
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 经过充分准备于10月23日发起反攻。
在战役第1阶段, 英军以北翼为主攻方向, 打通了布雷区, 击毁敌人大量坦克,楔入敌人阵地, 同
时在南翼牵制敌人。
德国主力北移后, 11月2日, 南翼英军发起猛攻, 突破敌人防线, 迫使德军于4日全部撤退。
经过 12天激战, 盟军损失 1万多人, 收复了马特鲁港, 毙伤和俘虏敌人近6万。
隆美尔率军撤退至突尼斯。
英军乘胜西进, 连克托卜鲁克、阿盖拉和的黎波里, 1943年 2月, 攻抵突尼斯东部边界。
此役使法西斯国家的军队完全失去在北非战场的攻势, 与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西北非的登陆作战相配合, 形成东西夹击, 为取得北非战场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26.中途岛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于1942年6月4~6日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海上战斗,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中途岛位于太平洋两岸间航线的中途,第二次大战时美国海军的一个航空站设在这里。
1942年春,日本为了消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决定进攻中途岛,企图诱使美太平洋舰队出战并予以全歼。
由于美军战前截获并破译了日军的通讯密码,获悉日军偷袭中途岛的计划,遂予日军以沉重打击。
经1942年6月4—5日激战,日军损失航空母舰四艘,重巡洋舰一艘、飞机三百三十二架,死亡两千人。
美军损失航空母舰一艘、飞机一百四十七架、死亡三百零七人。
中途岛海战后,太平洋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美军的变化,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转入战略守势。
27.食盐长征
甘地发动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所采取的行动,也是甘地发动的反对英国殖民政府食盐专卖法的行动。
1930年3月12号,甘地率领信徒阿默达巴德“坚持真理运动院”出发,步行前往海滨丹地村,计划在该地自制食盐。
途受到了各村居民的热烈欢迎,并举行聚会,支持着不断加入。
之后,开始在海滨取海水制盐。
活动持续了三个星期,从而引起了全国性的以破坏食盐专卖法的群众运功,掀起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同年5月,甘地被捕,国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六万多名运动参加者被监禁。
28.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文明不服从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1929年12月,在国大党的拉合尔年会上,甘地推荐贾·尼赫鲁为主席。
大会宣布了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
这一天印度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反帝活动。
1月30日,甘地向英政府提出11条要求,遭当局拒绝,引发了“食盐长征”,农村的非暴力抗缴田赋运动也深入发展。
1931年3月,印度总督欧文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国大党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
29.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
甘地在领导1932——1934年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中,鉴于国内厌战情绪,不再号召群众斗争,而着力于以个人的文明非暴力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解救“贱民”工作被放在了首位。
1932年9月,甘地在狱中宣布绝食至死反对“贱民”分区选举决定,推动了不服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
后协商签订了《浦那协议》,他把自己的呃社会思想在个人不服从运动中付诸实践,大大减少了印度教徒对“贱民”的抵触思想和促使全社会关注贱民问题。
英国的法。
1931年签订的甘地—伊尔文协定,中止了运动。
1932,1又号召国大党人采取不合作运动,至1934,4完全停止。
由于英仅同意战后让印度取得自治地位,拒绝印度完全独立。
1940,10—1941,12进行个人不服从运动。
其参加者由甘地指定。
1942,8要求英退出印度。
发动了个人不服从运动。
因当局大肆逮捕国大党组织瘫痪,工作停顿。
30.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英运动。
又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通过甘地拟订的不合作运动纲领。
其内容主要是抵制殖民政府办的学校、政府官职、法庭,抵制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职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等。
同年12月,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决定开展不合作运动,目标为自治。
于是,全国立即掀起第一次反英不合作斗争,罢工、罢课、罢市、集会和游行遍及全国各地。
1921年12月,国大党年会决心以更大的力量继续开展不合作运动,并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但甘地决定先在巴多利县试点。
由于该县的乔里乔拉村发生骚乱,22名警察被打死,甘地决定停止这一运动。
1922年2月12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赞同甘地的决定,结束了第一次不合作运动。
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会议宣布斗争的目标是实现完全的独立。
决定抵制立法会议和圆桌会议。
31日,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升起印度国旗。
1930年1月26日,全勇庆祝独立节,此后年年如此。
1931年3月5日,《甘地—欧文协定》签订,不合作运动再次中断。
此后甘地在1932、1940、1942年又多次发动不合作运动。
31.柴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