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思维兴奋点的几种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捉思维兴奋点的几种策略
作者:戴厚祥
来源:《江苏教育》2009年第03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这些思维兴奋点连成思维流,旋成思维圈,形成思维场,使课堂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认知内驱力的牵引下,更好地完成自主建构的过程。具体来说,捕捉学生思维兴奋点。有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预设——胸中有墨始作画
一节课执教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设层次的高低。当然深入最后还需浅出,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教师只有摸得清,看得准,才会捕捉得到。不仅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摸清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分化点、生长点,还要摸清学生的学情,摸清他们认知的起点(即已经知道了什么),摸清学生可能的思维走向,深入了解学生课前真实的思维活动。上课前,教师对哪些环节怎样引导学生容易进发思维兴奋点要有大致的估计,对课堂上现场生成的情况要有最好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思考当我即将授课时,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已经或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会生成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体验,我将如何应对、启发和引导。这样,调控时才会胸有成竹、处变不惊。同时要有第二套、第三套激活思维兴奋点的方案,而且要寥寥数语,就能荡起思维涟漪。使学生迅速进入兴奋状态。如果课前预设不够,学生在课堂上冒出的思维火种就不能迅疾捕捉,会散失蔓延的第一时间。当面对学生冷场或答非所问,不能引起共鸣的状况,在极短的几秒钟内,就会显得束手无策、应变不及,甚至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从而丧失捕捉良机,让数学课堂缺失应有的成色。因此,课前精心预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充分估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涌现的各种情况,处理好我思与他思的辩证关系。这样,学生思维兴奋点才可能捕捉得到、捕捉得好、捕捉得妙。
策略二:激活——投石激起千重浪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一种认知系统激活,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认知上的偏差或思维模式出现问题造成的。课堂上激活学生,就是帮助其理清认知、理顺思维,或点拨化解,让学生灵感顿悟、茅塞顿开。而“强而弗抑”实际是一种行为激活,即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的某些行为及品质不断强化,最终形成某种好的品行。
激活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产生动力、达成效果的作用。通常,激活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这种吸引力或推动力,通过自身的消化和吸收激发成自身的内动力,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学”转变为积极的“我要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短时间内如果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了“场效应”,他们的思维火花会不停地进发,思维兴奋点会接二连三地涌现,这时教师捕捉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再会出现无鱼可捕、无兴奋点可捉的情形,从而促进和优化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行深度地参与和建构。
策略三:倾听——大珠小珠落玉盘
所谓倾听,就是教师要努力追随儿童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并加入其中,去认真倾听儿童语言,观察其行为,理解儿童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策略。同时,教师要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一种观察记录,课后进行深度反思。
倾听学生是指教师用全部的感官和潜能听取学生的发言,感悟学生的心灵独白,触摸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学生的困惑焦虑、应答学生的欲望需求、摸清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四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对个体而言,就是要听得细切、看得真切、答得贴切、感到舒切。只有这样,教师在倾听中才能敏感地、敏锐地、敏捷地捕捉到学生喷发的思维兴奋点,不至于让它白白地浪费,静悄悄地溜走。才能真正地掌握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用好不可预约、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产生绚丽的智力火花,让课堂向纵深处挺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倾听也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
策略四:追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能正确应答为止。追问可以避免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可以采用顺向式和逆向式两种追问方式。追问的问题设计指向学生思考、讨论、观察修正的课堂主体所为,关注是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它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探究性。追问又是随机的、临时的,它需要教师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调控度。它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不仅知其一,又要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能知其所以然。因此,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要注意在知识含糊处追问,在缺乏深度处追问,在产生歧义处追问。对学生的思维做及时的疏导、点拨。在层层递进、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思路
会逐步清晰,思维会逐步被点燃,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在追问中犹如火苗会不停地闪烁,便于我们的教师及时、有效地捕捉,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使之燃烧成熊熊火焰。
[案例1]1准备: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课始“诱”发学生学的欲望,提供4组题目,让学生分组比赛,学生急于算出答案,无奈,每组中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商:
A 2.7÷470.7÷33
B0.75÷1.51÷3
C34÷35123÷37
D7.2÷519÷150
故而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2探究:新知的展开并未因学生急于知道而和盘托出,而是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一步一步寻找答案。以70.7÷33=2.142……为例,除到第三位时,围绕算式,步步追问:
(1)谁能很快看出万分位上商是几?为什么?
(2)接着商该是几?为什么?
(3)若要你再写几位,能写下去吗?
(4)写不完怎么办?省略号表示什么?
学生在层层紧逼、刨根问底的追问下,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思维的兴奋点在追间过程中也开始由萌发变至喷发。
策略五:点拨——拨开云雾见青天
点拨是帮助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准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数学教师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点拨,给学生雪中送炭,使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数学课堂的点拨要着眼于点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拨思维的航向、拨思考的路径,关键是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教师在此时此刻捕捉,能使学生无序的思维变得有序、疏漏的思考变得严密、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能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撩开数学知识那层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