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上五四制语文:第13课《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设计(附试卷2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对话的内容,掌握“顾、之、比”等实词和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

2.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孟子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论辩特色,学习类比的方法。

3.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感悟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认识治理国家的责任。

【课文提示】
1.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素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书。

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王天下;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散文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在:①好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②善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③巧辩——常用譬喻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孟子》散文基本上没有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正音正字】馁něi
【虚词积累】

代词;指代、时间、事物;相当现代汉语:有人、有时、有的。

副词;表示猜测估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也许、或许。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人或事物等;相当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

助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谓之间,表停顿;不必译。

用在因果句中,表停顿;相当现代汉语:……的原因。

用在句末,或与“若”、“似”呼应,表情貌;相当现代汉语:……的样子。

用在句末,表疑问。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限定;相当现代汉语:仅只、不过、罢了。

【朗读课文】
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散文,体现了论辩“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

孟子以善辩著称,赵岐在《〈孟子〉题辞》里说他“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本文从三个类比入手,“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体现了孟子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一个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而到楚国去旅游。

等他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对这种朋友应该怎么样?”
要点:(王)之(臣),结构助词,的。

之(楚),动词,到……去。

比,等到。

反,同“返”,回来。

馁,饥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原文:王曰:“弃之。


翻译:齐宣王回答说:“跟这个朋友绝交。


要点:弃,抛弃,绝交。

之,代词,指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如果司法官管理不好属下,那该对他怎么样?”
原文:王曰:“已之。


翻译:齐宣王说:“罢免他。


要点:已,止,罢免。

之,代词,指代“士师不能治士”。

原文: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国家没有治理好,怎么办?”
要点:之,助词,的。

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

翻译:齐宣王环顾左右(侍从)说别的事。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本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
谈话的两个人是:齐宣王和孟子——齐宣王的客卿。

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
3.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孟子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提示: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

4.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题好在哪里?
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由治家到治国,逐步导入正题。

这样浅出深入,层层递进,彼此联系,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5.在孟子的追问下,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有什么变化?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齐宣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从据理作答,到无法应对。

6. 怎么理解“顾左右而言他”?
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

形容无言对答,支吾其词的神态。

现在,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对于别人当面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有听见,眼睛望着别处,把话头扯开。

这句话,也可以说作“顾左右而言他”。

7. 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
提示: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

8. 整理课文中“之”的几种用法。

9. 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

(80字左右)
10. 通过初中阶段孟子作品的学习,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孟子》。

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阶段质量调研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一)默写(10分)
1. ,小溪泛尽却山行。

(《三衢道中》)
2. 一封朝奏九重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4. ,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5. 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 词中“”一字表达了作者悲愤、不甘的情感。

(2分)
7. 下列词句中与《诉衷情》所表达的感情最相似的一句是()(2分)
A. 可怜白发生。

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C.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D.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阅读下文,完成8—11题(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孟子,名,(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10. 第①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2分)
11.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第①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B. 第②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C. 第③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D. 第④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6分)
文天祥之死
文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①兵突至,执之。

至潮阳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

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张弘范:原为宋朝大将,后投降元军。

下文中的张世杰,为同时期宋朝大将。

②潮阳:地名,在广东。

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

12.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2分)
(1)张弘范兵突至.()(2)遂.以客礼见之()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14. 文中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的表现是,从而可以看出他具有的品质。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2分)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

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

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

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lài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

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

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

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

其三,就是功利化。

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

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

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
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到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

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15.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分)
书因为有了人的青lài赏爱()
16. “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17.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慢阅读”?请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4分)
(1)
(2)
18. 第④段的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
(3分)
19.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2分)
怯懦
①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上大学的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

②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③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

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

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

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在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

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里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④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

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儿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

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在天涯。

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⑤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

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

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

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

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⑥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

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相逢了。

⑦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

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

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

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

周围一群同样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

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

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⑧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

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

她一下子怔住了。

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⑨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

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⑩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的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只要稍稍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11)可是,父亲一直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工友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12)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20.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分)
怂.恿()
2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22. 第⑤段中画“”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3分)
23.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分)
24. 这次父亲出现之后,你觉得女儿会不会主动去见父亲呢?为什么?(2分)
三、综合运用(6分)
初中生带手机上学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初中生带手机上学有哪些目的?对初中生来说会有哪些影响?学校该不该采取“禁机令”?等等。

这些问题你思考过吗?请你参与下面有关的活动。

25. 对于初中生带手机上学,某校组织了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

如果你是组织者,请对以下调查表所反映的数据加以分析,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2分)
(1)
(2)
26. 班级决定举行一次“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禁还是不禁?”的辩论会。

辩论会上,甲、乙双方各抒己见,如果你是组织者,请根据甲乙双方的理由,归纳出他们各自的观点。

(4分)
【甲方】观点:。

理由:手机的辐射对身体不好。

在学校里,没有哪一门课程用得上手机,手机成为一块看时间的“表”。

我们正处在成长阶段,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对手机里的信息极感兴趣,极易迷恋手机,荒废学业。

【乙方】观点:。

理由:手机进校园已成为大势所趋,过分禁止,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家庭若善于引导,措施得当,
使手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电子词典、在线查询等,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美国学校管理者联合会认为,学校应该鼓励手机在课堂上被合理使用,让它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四、写作(42分,包含2分写字分)
27. 请以“面对挫折,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以记叙为主。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

第一学期初二语文阶段质量调研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言文(28分)
(一)默写(10分)(每题2分,错1字扣1分,扣完为止。


1.梅子黄时日日晴
2.夕贬潮州路八千
3.零落成泥碾作尘
4.晨兴理荒秽
5.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阅读宋词,完成6—7题(4分)
6.(2分)空
7.(2分)A
(三)阅读下文,完成8—11题(8分)
8.(2分,每空1分)轲战国
9.(2分)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要点:“恒”、“过”、“然后”等字词的翻译。


10.(2分)排比其作用是强调出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

11. D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6分)
12.(2分,每空1分)(1)到,到达(2)于是,就
13.(2分)我不能保护父母,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这样做吗?(要点:体现出反问的语气。


14.(2分,每空1分)坚决拒绝写招降信;忠君爱国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2分)
15.(1分)睐
16.(2分)在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中阅读。

(或者:在给予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中进行阅读。


17.(4分)(1)因为“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

(2)因为在“慢”阅读中能够让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

(要点:适当调整语言形式,如果直接照抄酌情扣分。


18.(3分,判断1分,分析2分)引用论证借用白岩松的话有力地指出当下人们的阅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

19.(2分)我们应该更多地进行“慢”阅读。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2分)
20.(1分)sǒng
21.(4分,每项2分)(1)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

(要点:体现出“只通过一次电话”)(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

(要点:体现出“不敢相认”)
22.(3分,判断1分,分析2分)比喻生动地体现出陈叶对他人瞧不起自己非常敏感,照应了上文她不愿父亲来看她,也为下文她在礼堂门口没有勇气认父亲埋下伏笔。

(要点:结合陈叶的性格以及文本的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即可。


23.(2分)强调出陈叶始终没有想到会在学校礼堂碰到父亲,同时让小说的情节有一定悬念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要点:结合文本合理分析即可。


24.(2分)要点: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有理,表述规范、自然即可。

三、综合运用(6分)
25.(2分)(1)初中生使用手机主要用于上、QQ聊天、玩游戏。

(2)玩手机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学生学业。

26.(4分)【甲方】观点:初中生带手机上学,应当禁止。

【乙方】观点: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禁止不如引导。

四、写作(42分,包含2分写字分)
27.评分标准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注意作文写作提示部分的内容。

基准分30+1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二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26分)
(一)默写(5分)
1.昨夜江边春水生,。

2.,吹入沧溟始自由。

3.梅须逊雪三分白,。

4.危冠广袖楚宫妆,。

5.,思而不学则殆。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

(2分)7.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词都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8.上文选自《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朝的郑燮。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分)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过目成诵比作场中看美色,指出匆匆而读毫无收获。

B.举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的事例,阐明了圣人往往具备“生知安行”的资质。

C.举东坡和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学习应该深入研读方能领悟真谛的道理。

D.作者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表示反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9分)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

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

问之,亦假本①者。

翁诺之。

既至家,适见几②上有钱数十,少年因无事,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自如,甚娴熟。

翁谢之,竟不与贷资。

或诘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③,非端④人也。

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矣。

”访人果然。

【注】①本:(经商的)本钱。

②几:矮小的桌子。

③博:赌博。

④端:正直。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亦假本者()(2)不觉形于手矣()
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翁向他道歉,最终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

有的人责问他为什么。

B.老翁拒绝他,最终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

有的人询问其中的缘故。

C.老翁拒绝他,竟然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

有的人询问其中的缘故。

D.老翁向他道歉,竟然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

有的人责问他为什么。

13.富翁断言“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4.关于本文的主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借钱一定要慎重,不能借给没有偿还能力的人。

B.借钱给赌徒,不仅有借无还,而且等于纵容赌博。

C.要善于从细节观察人,细节能看出人品。

D.习惯成自然,要改掉既成的坏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二、现代文(2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4分)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世界各地,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

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

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

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

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

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