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偏误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2
学教育66
韩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偏误来源
贺
佳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语言学家研究逐渐发现,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来自母语的干
扰并非学习者错误产生的唯一原因。
学习者出现偏误的原因除来自母语干扰之外,还有来自目的语语内干扰,文化差异干扰,学习者运用的学习和交际策略,教学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对在韩国学习者身上集中显现出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希望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语际干扰;文化干扰;交际策略;性格特点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从而了解目的语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通过偏误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现阶段所达到的水平;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本文着重从韩国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偏误来源地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目的语学习者的偏误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语际干扰、语内干扰、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认知和性格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的。
本文仅从韩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语际干扰、文化干扰、交际策略、认知和性格特点等四大偏误主要来源来做简略的分析。
一、语际干扰
语际干扰是指学生已掌握的语言体系(母语)对目前正在进行的语言(目的语)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常常做出母语与目的语相一致的潜在假设。
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当学生想要表达的概念超越了自己目前所掌握语言规则范围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想要求助于自己的母语。
这种在母语负迁移下形成的偏误是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偏误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韩语和汉语颇有历史渊源,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拥有相似的特点,因此不同的韩国学习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母语所造成的偏误也具有相似性。
例如,语音方面,韩国学生在区分声母“l ”和“r ”时非常困难,“热”
读成“乐”,“肉”读成“漏”,这是因
为在韩语当中有与这两个字母发音相似的一个子音存在。
韩语在词汇和语法上对汉语的干扰也是相当明显的,下面是韩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偏误的例子:
*下个学期,我中国没有。
学生要表达的原义是“下个学期,我不在中国”。
在韩语中“没有”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不在”,由于韩语当中“不在”和“没有”对应的是相同的符号,所以在汉语习得过程中这两个词也很容易产生混淆。
此外,在此句中,受韩语“主+宾+谓”语序的影响,学生将谓语动词放在了句尾。
在韩国学生中由于语序造成偏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我饭没有吃。
*爸爸给我好吃的东西带来了。
由于语际干扰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偏误,在开始阶段尤为明显,其中已完全掌握母语的成年人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影响造成的偏误最多。
这种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会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目的语输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二、文化干扰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形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语言受文化的制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像车辆和交通信号灯的关系,车辆的行驶要受到交通信号灯的限制。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就会导致判断失误、相互误解、交际受阻等现象发生。
比如,韩国学生造了这样的句子:
*老师,拜托您指正一下我的这篇文章。
韩国拥有“礼仪之邦”之称,十分重视礼仪道德,尊敬长辈是韩国整
个民族恪守的传统文化。
重视长幼有序,级别辈分,韩语根据对话人的身份年龄等情况,拥有“卑阶、不定阶、准平阶、平阶、准尊敬阶、尊敬阶”庞大的敬语系统。
受敬语的影响,韩国学生在上面的句子当中使用了“拜托”和“指正”这样的词语,使句子产生了偏误。
由于文化因素产生的偏误还有许多,再比如,听到“出家”一词,韩国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韩语中“家出”一词,因为有些汉韩共有汉字词虽然在语序上不同,但意义是完全相同的,比如汉语的“语言”和韩语的“言语”、汉语的“限制”和韩语的“制限”。
“出家”一词指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而韩语“家出”一词指离家出走,两个词义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在成语学习上对于西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大难题,而对于和中国地域相近,又有相类似文化传承的韩国学生来说就相对容易一些,因为韩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四字词”,像“无事不登三宝殿”、韩语有与之相适应的“麻雀无事不来磨坊”;“无风不起浪”,韩语有与之相对应的“屋内不烧火,屋外不冒烟”;“宁为鸡头,不做凤尾”,韩语有与之相对应的“龙尾不如鸡头”等,所以韩国学生在学习成语时由于文化的干扰所造成的偏误可能相对于西方学习者来说就会少一些。
三、交际策略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或是运用过程中,都以积极的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就表现为交际策略。
在一些场合学生要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现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时,他就不得不求助于交际策略。
有些交际策略就是产生偏误的根源之一。
这种偏误的来源主要表现为回避合和语言转换。
语言研究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12
学教育
67
回避是目的语学习者经常采用的策略,学生在对难发的语音、难理解的词汇、复杂的句式,对要说的话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
回避的方式可能是保持沉默,但更多的是采用替代的办法。
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他们大多认为汉字难写、难记,在课堂上也很少做笔记,即使做笔记也是多用韩语,采用了回避策略。
在一次和韩国学习者的对话中,她使用“鸡的儿童”来替代“鸡蛋”这个词,使用“一个没有头发的地方”来替代“寺庙”这个词,这些看似“可爱”的词汇替代实际上也是运用交际策略造成的偏误。
变换语言,也是导致偏误发生的一种交际策略。
语言变换是指,学习者有时无法用目的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便在句子中夹杂一两个母语单词,特别是当学习者知道教师或交际对方也懂他的母语时,就更容易采用这种策略。
韩国学生有时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有些韩语单词和汉语的发音很相似,即使自己使用母语对方可能也会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一些自己不会表达的单词就使用自己的母语,用汉语的句式夹杂韩语的单词,这种夹杂着其他语言的句子也是一种
偏误。
四、认知和性格特点
人的认知和性格特点也是影响目的语学习的一个因素,与偏误的产生多少有一些关联。
韩国是一个性格活泼,善于宣泄自己情绪的民族。
这一点在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有体现,相对于其他亚洲学生沉默寡言的课堂表现,课堂上韩国学习者往往是最活跃,和教师互动最多的。
老师的提问,韩国学生积极思考,迅速给出答案,有些答案在给出前,大脑的监测体制提示学习者这句话可能不是正确的,或者对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时候,由于性格特点的原因,韩国学生更愿意先作出回答,再等待老师的纠正。
当然这样做能使老师很快发现学生的学习漏洞,及时弥补,但这种由于性格的原因说出的病句,实则也是偏误来源之一。
结语:偏误来源地问题本身很复杂,有时是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难于确定为某一单一的偏误来源;有的则是来源本来就很模糊,难于解释清楚。
利用偏误来源分析,教师在对韩国学生汉语教学时可以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
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的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与中国外语教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田景.池福淑等.韩国文化论[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5]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6]李大农.韩国留学生“文化词”学习特点探析—兼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
学[J ].南京大学学报2000(5)
.作者简介:贺佳(1985—),女,河北传
媒学院中文系教师2012,毕业于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法。
大学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刘
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摘
要]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决定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西方文化教学,基于此,文章
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进行研究,主要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阐述翻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促进学生整体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翻译;跨文化意识;教材
语言体现文化,文化制约语言,任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掌握。
翻译作为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基本环节,自然需要对西方文化的深层次了解。
因此,高校翻译教学中,不仅讲授翻译技巧和理论,还要涉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防止学生英语学习以汉语文化为基础,陷入纯语码转换的误区,造成对英语的无意识误读。
如将公共休息室翻译为“rest room ”;将白象翻译为“White Elephant ”;将请勿吸烟翻译为“Smoking is not allowed ”等,都是由于对英语文化的理解缺失而导致英语翻译的意蕴畸变。
虽说近几年,诸多高校加强了对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且未形成系统性的体系,伴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剧以及中西方文化碰撞的长期存在,有必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出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以促进学生整体翻译技能水平的提高,文章基于翻译教学全过程,从教材、教法两方面阐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材
语言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体系是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的,因此,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培养也要基于系统性出发,而要满足系统性目标首先就必须在教材的选定上以是否突出文化视点、是否关注文化习得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翻译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拘泥于翻译教材本身,结合语言知识适当增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社会在进步,语言在发展,文化也在更新,英语翻译教材不可避免会出现滞后性。
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比如可以反映时代文化背景的具有广泛性和趣味性的热点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