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文综历史高考模拟冲刺卷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冲刺卷(三)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和“君轻民贵”的原则。
故①②③正确,④是墨子的主张。
【答案】 A
2.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
C.隋唐D.宋朝
【解析】从题干“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出现时间最早是魏晋南北朝。
【答案】 B
3.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
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
宣传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由时间“元代”排除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另外,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而广告词都不能反映出当时出现雇佣关系,故选B项。
【答案】 B
4.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造成“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即海禁使靠海为生的人失去了就业机会,夺了人民生计。
【答案】 D
5.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
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
1895~1913年,国内经济发展有突出的表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表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分析其主观原因可知,甲午战后面对沉重的财政负担,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正确;A项是不利于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B项与题干没有很大关联;D项是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但不符合题干“主要原因”之要求。
【答案】 C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这说明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故选B项。
A、C两项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是新的内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时间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7.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解析】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情形,排除C项。
故B项正确。
【答案】 B
8.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
这说明() 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C项正确;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但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因此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9.“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和他的奴隶遗留给任何他喜爱的人。
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
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
”该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
A. 《十二铜表法》
B. 《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D.《拿破仑法典》
【解析】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应出自《十二铜表法》,故选A项。
B、C、D三项明显与材料中“一家之主有权将……奴隶留给任何……人”这一信息不符。
【答案】 A
10.(2013·广东高考)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本题解答关键是对进化论的理解。
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的革命,也是思想界的革命。
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造人说,所以宗教界人士的说法出现。
A、C两项都不是否定上帝的作用,都是否定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封建天主教会;D项与宗教没有内在关系,排除。
【答案】 B
11.下面的照片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
()
美国国营法国国营日本国营联邦德国国
铁路公司铁路公司NHK电视台营铁路公司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解析】由图片分析,“二战”后美、法、日、德等国在某些部门都相继推行国有化,这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表现。
【答案】 A
12. 右面漫画所反映主题产生的影响之一是()
A.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建立了战后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C.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D.导致了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史实可知,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一方面使世界动荡不安;另一方面由于势均力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材料二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
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五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
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
(10分)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6分)
【解析】第(1)问,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在世界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反驳则应辩证分析我国科技的两个重要阶段,以明清为界,从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的转变。
第(2)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的原因。
1957年至1976年大体处在“文革”期间,本问既要从国内外因素分析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也要从国内因素分析文革期间创造的科技成就的原因。
第(3)问,考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本问有限制条件:社会因素,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归纳。
【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或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
反驳词:中国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明代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失落的年代。
(2)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革”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
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做法:言之有理即可。
14.人类的文明从其产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
学习,并积极创造。
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
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
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
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
”“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
——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
(1)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4分)
(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4分)
(3)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4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政治、经济、思想三大方面,分别以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儒家思想为核心组织答案。
第(2)问可结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成就回答。
回答第(3)问中第一小问“变化”时要抓住“夫地球圆体”“奚必强分夷夏”等信息;第二小问,在回答时应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入手。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形成超稳定的政治结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达形成超稳定的经济结构;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抑制人们的思想和创新。
(2)活字印刷术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
指南针的西传,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3)变化:反对鄙视外夷的传统观念,主张建立一种全球意识,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
表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主要体现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
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启蒙思想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兴起。
【选做部分】
在A、B、C、D四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5分)
A(2013·山东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如“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民间怨恨新法”等。
第(2)问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既要看到话本的史料价值,又要注意其可信度。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第一条权利方面,妇女生来是自由的,而且始终与男人平等的……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保存女人和男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权利。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而国民无非就是男人和女人的联合。
——奥林普·德·古兹《女权宣言》(1790年) 材料二
——节选自《美国宪法修正案》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女权宣言》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女权宣言》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7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8分)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信息可知,《女权宣言》认为,妇女应与男子一样享有权利。
从《女权宣言》颁布的时间信息可知该宣言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影响,回忆启蒙思想和《人权宣言》的内容等知识回答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第(2)问从图表中权利内容的规定可知保障基本人权和放松对选举权的限制,其实质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答案】(1)妇女应该得到与男人相同的权利。
理论来源:理论启蒙思想家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
现实依据:法国的《人权宣言》确立的人权、自由、法治等原则。
(2)主要内容:规定了基本人权;逐渐放宽在种族、性别和年龄方面对于选
举权的限制。
实质:美国实现由少数人的民主向多数人的民主转变(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C[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全集》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
这个比拟并不适当。
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6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9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能力。
第(1)问要结合材料的观点“战争之祸于今尤烈”来回答;第(2)问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性质的不同”应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行分析;转折点的“原因”从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和苏德战争两方面分析。
【答案】(1)认识到一战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没有认识到战争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凡尔登战役是帝国主义间非正义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役。
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军转入战略进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652年11月他(克伦威尔)发表讲话说,由于在国会议员们之上“没有更高的或者平行的政权来审查和指导他们的行动,因而他们就不可能使自己处在正义、法律和深思熟虑的范围之内。
所以,必须建立另外的政权,其权力之大和地位之高,足以克服这些弊端,并把事情管理好。
否则我们的失败就是无可挽回的”。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二他的权力不像正统君主那样是世袭的、“神授”的,而是靠他在革命中的战功而取得的。
因此,这一权力主要依靠他个人的威信来维持……当克伦威尔于1658年死去之后。
……高级军官们争权夺势,无法建立新政权。
共和主义者、平等派的残余力量也重新活动起来,农民运动也再重新掀起。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当时怎样的政局?为此,克伦威尔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克伦威尔掌权的特点。
对此,应如何客观评价。
(9分)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克伦威尔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的理解。
“政局”可以从政体共和制面临威胁和权力分歧、克伦威尔和国会的矛盾等方面加以分析;“措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如解散国会,建立个人专制独裁统治“护国主”等加以归纳。
第(2)问考查的是对克伦威尔掌权方式和对其评价。
首先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二概括:产生特点是靠军功而非世袭、依靠个人威信;其次对其评价可以从积极(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局限性(军事独裁短暂而且脆弱,无法维持长久)两方面回答。
【答案】(1)政局:克伦威尔与国会的矛盾加剧:共和国面临严重危机。
措施:解散国会,就任“护国主”,建立起独裁统治。
(2)特点:权力靠战功取得而非世袭或神授;以个人威信维持。
评价:体现
了反封建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具有短暂性和脆弱性,无法维持长久稳定。
(答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