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2期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4No.2
2023年3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Mar.2023
ʌ典籍翻译研究ɔ
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纲要
文㊀军 姬㊀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100083
㊀ 收稿日期 ㊀2023-01-03㊀㊀ 基金项目 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数据库的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 22AYY004 ㊀ 作者简介 ㊀文㊀军 1957 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翻译学㊁英语教学研究 姬㊀洋 1990 男
博士生 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摘㊀要 ㊀因 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持续深入 书写汉语古诗英译史显得颇为必要 鉴古以知今
以预测未来 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梳理 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㊁总结数百年英译的成功要素 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汉语古诗英译领域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章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对象㊁研究范畴进行了梳理 并阐述了其研究思路.历时看 汉语古诗英译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发轫期 19世纪以前 ㊁发展期 19世纪 ㊁兴盛期 20世纪上半叶 和繁荣期 20世纪下半叶迄今 这四个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发轫期的零星译介㊁发展期的选材多样化与翻译多彩化㊁兴盛期英译文本完整度和全面度在质和量上的飞跃㊁繁荣期译本 求全 和国内外译者队伍的壮大.此外 对汉语古诗英译的主体与环境㊁文本择选和译介策略等研究要点也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㊀汉语古诗 英译史 对象 范畴
中图分类号 H315.9㊀ 文献标识码 A㊀ 文章DOI 10.15883/j.13-1277/c.20230201706
引用格式 文军 姬洋.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纲要 J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
17-22.
㊀㊀因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角色的转换 中国的文化战略由以前的 请进来 为主变成了 请进来 与 走出去 并举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已成为国家战略.
汉语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几百年来我国典籍外译中的主要体裁之一.自
1589年英国学者乔治 普縢汉 George Puttenham
1520 1601 翻译两首汉语古诗后 汉语古诗的英译渐成气候 «诗经»«楚辞»㊁唐诗㊁宋词㊁元曲等 国内外翻译家都有所涉猎 中国的名家名诗大量地推向了国外.也正因为汉语古诗英译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书写汉语古诗英译史就显得颇为必要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成功与否 关键问题
是如何让世界更好地接受中国文化.而要了解这一过程 对其发展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鉴古以知今 以预测未来 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梳理 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㊁总结数百年英译的成功要素 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汉语古诗英译领域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㊁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现状
从已有研究看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汉语古诗的英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国外的研究特点可以归纳为 译著出版丰富多彩 研究成果数量不多 但有不少精品.译著出版方面 上起«诗经»«楚辞» 再到汉乐府㊁唐诗㊁宋词㊁元曲㊁明清诗词 都有译著出版 数量蔚为大观 其中有代表性
1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的著作如白芝Cyril Birch1963年编的«中国文选»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柳无忌Liu Wu-chi 罗郁正Irving Yu-cheng Lo 1975年编的«葵晔集»Sunflowers Splendor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华兹生Burton Watson1981年编译的«哥伦比亚中国诗选»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 From Early Time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96年编译的«中国文选»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arliest Times to1911 艾略特 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 2003年编译的«新方向中国古诗文选»The New Directions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以及西顿J.P.Seaton2006年编译的«香巴拉中国诗选»The Shanbhala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等研究方面对李白㊁杜甫㊁李清照等著名诗人都有相应的研究专著如洪业William Hung1952年撰写的«杜甫传»T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等.
国内的研究内容除译著外总体上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翻译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马祖毅的«汉籍外译史» 1997 ㊁赵长江的«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2014㊁杨静的«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论»2014等既有通史研究也有断代史和专题史的探讨.二是与汉语古诗英译史相关的著作如江岚的«唐诗西传史论 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2013等.三是针对具体诗人㊁具体作品以及具体译家的研究诗人诗作研究有汪榕培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2000 胡安江的«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 2011贾卉的«杜甫诗歌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与传播»2015文军的«杜甫诗歌英译研究» 2019 具体作品研究有吴结评的«英语世界里的<诗经>研究»2008等译家研究有朱徽的«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 英美译家汉语古诗翻译研究» 2009吴伏生的«汉语古诗英译研究理雅各㊁翟理斯㊁韦利㊁庞德»2012等.四是涉及汉语古诗英译的理论研究如顾正阳的«古诗词曲英译理论探索»2004㊁汪榕培㊁王宏的«中国典籍英译» 2009 ㊁张保红的«汉语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2018㊁文军的«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案例研究» 2020 等.
二㊁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对象
近年来汉语古诗英译是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不同诗人的译作对不同的译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纵观这些研究更多的是点对点的探讨如某位诗人某首诗歌的英译研究某位翻译家译作的研究等缺乏对汉语古诗英译史全面系统的梳理.将汉语古诗的英译置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下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并勾勒出数百年的英译史是当前学界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汉语古诗的英译作品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对语料的确定似乎还有几点值得考虑从出版现状看汉语古诗英译的集子大致可以分为专集㊁与其他诗人的合集和选集.专集指只收录某一位诗人的译本如许渊冲译«杜甫诗选» 而与其他诗人的合集则指数位诗人的作品合在一起如Arthur
Cooper的«李白与杜甫» 选集则指时间跨度很大收录很多诗人英译作品的书籍如Owen的«中国文学选» 1 .迄今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800余种汉语古诗英译的译本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译者的汉语古诗英译作品足以支撑本研究.这些语料如«唐诗三百首»5种译本㊁«宋词三百首» 3种译本以及国外出版的中国文学集诗人的专门诗集如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2016 ㊁某一诗人与他人的合集如Cooper Li Po and Tu Fu Poems 1973 等.本研究旨在梳理汉语古诗英译的历史探讨译者与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探究译本的择选和翻译策略.
三㊁汉语古诗英译史的
研究范畴及思路
㊀㊀汉语古诗英译的研究需围绕其发展史史论结合既描写其发展历史又解释其发展与环境和译者的关系㊁阐释译者及文本择选㊁探究汉语古诗英译中典型的翻译策略.换言之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需围绕何时㊁何地㊁何内容㊁何人㊁为何以及如何when where what who why how 等问题从阶段论㊁主体与环境论㊁译者行为论等方面对之进行梳理和阐释.
1.汉语古诗英译阶段论
汉语古诗的英译从普縢汉开始经历了一个
第2期文㊀军等㊀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纲要19㊀
从无到有㊁从零星译介到批量推介的过程.为便于研究根据其译介特点我们将汉语古诗英译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发轫期 19世纪以前
漫长的零星译介期.据考证最早译介汉语古诗的是英国学者乔治 普縢汉他在1589年出版«英文诗艺»一书探讨英诗格律时顺便提及汉语古诗形式问题.作者逐字逐句翻译了两首汉语古诗排列成菱形.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成«中华帝国全志»出版次年被译成英文四卷第三卷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中国人对诗歌的欣赏口味.1761年英国人托马斯 珀西Thomas Percy 翻译的«好逑传»四卷出版.珀西在译文第四卷后面增添了三个附录第三个即为 汉诗片段录入汉语古诗20首其中包括«诗经»的三个片段.之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 琼斯爵士在介绍中国语言文字和«五经»的时候对«诗经»做了介绍.汉语古诗英译在19世纪之前成果屈指可数它只是少数人的闲情余兴之作且这些译作大都从拉丁语或法语转译. 2
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古诗英译呈现出如下特征
1 多为转译如法语㊁拉丁语㊁葡萄牙语转译为英语
2 资料较少译介零散译介内容多为«诗经»片段
3 汉语古诗只是作为副产品被译介为英文
4 编译者的编译行为带有偶发性㊁自发性特点
5 年代久远聚讼纷纭存在译者争议和研究者观点争论.
因篇幅关系此处只对 多为转译这一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该时期的汉语古诗英译多为转译如将汉语古诗的拉丁文译本转译为英文. 直到十八世纪末拉丁文和法文仍是欧洲普遍使用的书写和可以理解的语言. 3 王芳㊁卓振英认为 已知的最早汉诗西文译本见于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在1626年明代天启六年出版的拉丁文版«五经» 其中有«诗经» 在十八世纪英国汉学家从德语㊁法语间接翻译了一些汉诗 4 .钱钟书援引英国汉学家珀西Percy 观点并指出 除了一大例外十八世纪所有的中国诗及小说英译都是 翻译的翻译 5 现在翻译界多称这种现象为转译indirect translation .而汉语古诗直接被译为英语则是从19世纪初翻译乾隆诗的Stephen Weston开始. 6 19世纪之前的汉语古诗英译并不活跃因为当时英语世界能够对汉语了解一二的人为数不多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但在英国国内竟找不到一名称职的汉语通事即翻译为使团服务 7 .该时期英语世界中的人要了解中国文化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英语之外的其他欧洲语种译本这是转译现象大量存在的客观原因.
从该时期汉语古诗英译本数据看珀西因其不懂汉语且其转译底本部分为葡萄牙语所以珀西译本对之前威尔金森的译本除了编译还有转译.琼斯依靠自学对汉语有所掌握但学界一般认为琼斯可能参考了在此之前的«诗经»拉丁语译本.
2 发展期 19世纪
在发展期汉语古诗英译进入了选材多样化㊁翻译多彩化的阶段.
与前一时期不同本时期的诸多译者采用了主动的态度传译汉语古诗而且在选材上比较注重经典诗篇翻译技法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 1795 1890㊁理雅各James Legge 1814 1897和翟理斯Herbert H. Giles 1845 1935 三位汉学家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德庇时的汉语古诗英译及相关陈述收入«汉文诗解»1870版理雅各在汉语古诗英译方面以«诗经»翻译闻名前后出版过三个各异的版本 1 香港1871年的«中国经典»之四的散文体版本2伦敦1876年韵体本以及牛津1879年的«东方圣书»之三的节选本3翟理斯对待中国文学的态度和汉语古诗英译翻译话语均和理氏有显著差异这在«汉文选珍»1884和«古今诗选» 1898中表现明显.这一时期的译介为汉语古诗英译的大幅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汉语古诗英译史从译者国籍看英国译者的译介占据绝对优势.从译者身份看译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从译介特点看传教士译者出于传教目的在英译儒教«诗经»时会注意对比其中的 帝 天等概念与基督教相比附.从译介内容看19世纪率先出版的英译汉语古诗是时间不远的18世纪乾隆诗.
下面对译者和译者身份做一简要论述.英国
2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译者的译介占据绝对优势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
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英国派往世界各地的传
教士与外交官人数激增其中派往中国的许多传
教士与外交官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汉学家 8 .另外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汉学文
献目录索引»统计从16世纪至1924年西方汉
学家共有7737位其中113位汉学家发表论文著作达20篇部以上其中英国有37人位居第一法国29人德国14人美国9人分列二㊁三㊁四位.这表明了英国在前期汉学研究中的相对中心地位. 9 10 10
19世纪的英国汉学家主要以新教传教士㊁外交官为主. 11 204美国传教士有来自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 传教者要善于迎合当地群众的思想和要求并且采取一些办法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12 这些来自英美国家的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他们的身份特点与职业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机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需要.
3 兴盛期 20世纪上半叶
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的海外英译文本的完
整度㊁全面度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飞跃体现出 求全的意识和倾向.这里的 求全有两层含义一种为 量全主要指文本的全译本和时间跨度完整㊁涉及作者群体规模庞大的选集本.另一种 求全为 质全注重文本意义的细枝末节力求巨细无遗. 13 就20世纪上半叶而言其繁荣除上述特点外还表现在译者群体的多样化方面在此期间出现了像韦利 A.Waley㊁庞德E. Pound ㊁洛威尔A.Lowell ㊁克莱默-宾L.Cram-mer-Byng ㊁宾纳W.Bynner㊁弗莱契W.J.B. Fletcher 等翻译大家同时形成了学者型译者㊁作家型译者㊁离散型译者㊁国内译者等不同群体推动了汉语古诗英译的发展.
该时期留学海外的中国人发挥了重要影响
这些人当中有的直接进行翻译活动如蔡廷干㊁
初大告有的为外国人做翻译提供帮助如胡适㊁
冯友兰.母语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汉学家开始从
事译介活动如日本的小畑薰良译介李白瑞典
的高本汉译介«诗经».由于种种原因外国译者在
译介汉语古诗的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地出现一些
误读㊁误解㊁误译.
4 繁荣期 20世纪下半叶迄今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直接刺激了文化的繁荣.汉语古诗英译领域在选材方面 求全的特点更加明显如选集方面的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Stephen Owen卷式浩繁选收了从«诗经»到清末的中国文学典籍再如«杜甫诗»«李清照诗»等全译了这些诗人的所有诗作.而在译者方面国外的学者型译者㊁作家型译者队伍越来越壮大涌现出一大批通汉语㊁晓文化㊁译艺精的翻译家王红公㊁华兹生㊁白之㊁宇文所安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译者队伍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一批国内译者他们以推广中华文化为己任数十年笔耕不辍成就丰硕如杨宪益㊁许渊冲㊁翁显良㊁孙大雨等.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国家赞助人的起 伏 起2北美汉学成熟与研究型译介兴盛3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内地空前的翻译规模4大量重印本和重译本问世 5 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勃兴与带动6互联网译本和诗词口译的出现等.
该时期内国内外对汉语古诗均有系统译介的项目持续推动相继出现了美国特怀恩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古代诗人传记专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大中华文库项目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古代诗人全集英译汉英对照等典型项目.此外美国还有一些公益出版社如Copper Canyon Press 非公益出版社如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也在积极推动中国古诗英译的出版与传播.
以上四个阶段主要是回答when where what的问题即何人何地英译了什么作品.通过对四阶段的描写可以勾勒出汉语古诗英译的发展历程描绘其发生发展及走向辉煌的壮丽画卷. 2.汉语古诗英译主体论与环境论
过去四百余年有一大批译者在不同的环境下从事汉语古诗的英译使之从无到有从零星散乱的译介到有计划㊁全面系统的推介其发展蔚为大观.这些译者身份不同如传教士译者㊁外交官译者㊁汉学家㊁外籍华人译者㊁本土译者等其贡献也有大有小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他们与汉语古诗英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影响他们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哪些换言之本部分要阐释的是在漫漫汉语古诗的历程中谁翻译who和为何翻译why 的问题.
在主体论中研究者将围绕不同的译者群从
第2期文㊀军等㊀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纲要21㊀
译者网络的角度展开研究既讨论这些译者的共性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著名译者为个案具体讨论其特点.在汉语古诗英译史上出现过传教士译者群㊁汉学家译者群㊁作家译者群㊁离散译者群㊁国内译者群等译作丰富的译者群体他们的兴起与发展有何规律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而在环境论中本研究不仅会考察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诗学对汉语古诗英译的推动与制约同时还会探究出版商㊁各类机构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讨它们与译者的交互作用. 社会文化语境可以视为对汉语古诗英译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语境从更为宽广的范围内对汉语古诗英译产生制约或推动译或不译译什么这些问题都与时代变迁㊁社会文化的规范㊁出版现状㊁读者需求等密切相关.
3.汉语古诗英译译者行为论
在缕清汉语古诗英译发展脉络㊁阐释哪些译者为何翻译的基础上本研究第三方面的内容就是研究译者在汉语古诗英译的行为亦即解读如何翻译how的问题. 怎么译更多地与译者的翻译思想㊁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相关汉语古诗英译无不与译者的这些考量相辅相成.此处的行为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译者的文本择选二是译者的翻译策略.
译者的文本选择主要指对汉语古诗原文的择选.在汉语古诗英译中文本择选是任何译者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诗人的诗作数量巨大全部翻译几乎没有可能.比如李白有近千首㊁杜甫有1 400余首㊁白居易有3000首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李白只有300首英译诗歌 14 ㊁白居易1000首 15 .换言之相对于他们的全部诗歌这些诗集都是选集或选诗这些选集的形成就是译者进行文本择选的结果.那么这类文本择选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译者的文本择选采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国文学典籍数量巨大古代诗歌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选择诗歌英译的文本择选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16 文本择选对于诗集的呈现方式具有决定作用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文本择选的至少有四个要素社会文化背景㊁译本规模㊁翻译目的与读者对象以及译者的审美倾向同时文本的择选也至少有五种方法体裁择选法㊁题材择选法㊁编年体择选法㊁遵从已有选本法和依据诗歌影响及经典性择选法. 1 汉语古诗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特点如形式整齐㊁句末押韵㊁用词精炼㊁意象丰富㊁谋篇奇巧㊁用典得当等. 17 也就是说它在语言上属于古汉语不是现代语言㊁体裁上属于诗歌
其中格律诗占了很大份额而在表达内容上有不少属于当代人不熟悉乃至不知道的古旧事物等.因而其翻译策略与诗歌翻译相差甚大.因此汉语古诗作为独特的文体对之的英译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确有必要.我们根据汉语古诗英译语言 形式 内容的特点提出了其翻译策略体系具体包括译诗语言的易化㊁译诗形式的多样化㊁译诗词语的转换和副文本扩展四种策略各策略下还包括若干种翻译方法. 18-19
四㊁结语
汉语古诗英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间译家辈出㊁佳译不断不仅域外汉学家涉身其中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加入到了这一研究洪流之中.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汉语古诗英译或外译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文化载体势必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域外受众关注.由此一来中国汉语古诗英译的繁荣期势必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随着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懂得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势必会越来越多那么未来可以期待的是以中国汉语古诗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将会在域外焕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机也会有更多外国学者加入到翻译和研究中国汉语古诗的行列中来.在此意义上研究汉语古诗英译史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有助力.
本文仅从阶段论㊁主体与环境论㊁译者行为论几个方面讨论了汉语古诗英译史的书写可以将之视为写作的大纲其具体内容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㊁更大的篇幅和更大的努力.愿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文军.杜甫诗歌英译文本择选研究 J .外语教学20144 95-98.
2 耿强.副文本视角下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翻译话语研
究外国语2018 5 .
3 傅海波.欧洲汉学史简评 C //张西平李颖.启蒙的先声中国
文化与启蒙运动.胡志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2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197-209.
4 王芳卓振英.有关诗词外译的若干探讨卓振英教授访谈录 J .中国外语研究2019 6 1 128-131+142.
5 钱锺书.«17㊁18世纪英文文献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C //钱锺书.钱锺书英文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2-280.
6 赵长江.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 D .天津南开大学2014 125-126.
7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 M .福州福
建人民出版社2004 319.
8 葛桂录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㊁韦利㊁霍克斯 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19.
9 阚维民.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 J .国际汉学2004 1 196.
10 李松韩彩琼田璐.海外英文汉学期刊的创办历史与现状 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34 1 1-12.
11 冀爱莲.大众化的美学诉求阿瑟 韦利汉学著述的经典化路
径 J .外国语言文学2021 38 2 202-214+224. 1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
13 刘晓晖朱源.20世纪汉语文学典籍海外英译的百年流变 J .
燕山大学学报2018 1 29-30.
14 CHANG An-li Williams.More Li Bo Poems Supplementary to Biography Li Bo Poet Immoral M .Trafford Trafford Publish-ing 2004 1.
15 LEVY Howards.Transactions From Po Chü-i s Collected Works VolumeI Ⅱ Ⅲ Ⅳ M .New York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1971 1.
16 文军.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词典»的编纂 J .外语教学2012 6 88-89.
17 刘福元杨新我.古代诗词常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0-155.
18 文军陈梅.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研究 J .中国翻译2016 6 92-98.
19 文军.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再论 J .外语教育研究2019 1 61-65.
责任编辑㊀董明伟
Research Outlining the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WEN jun JI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global strategy for Chinese culture has necessitated a histo-riography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ince history like a mirror can help fathom the present and predict the future such historiography can contribute t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and insights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rough the centuries thus further propel-ling the go-global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bjects and scale of and approach to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pecifically it diachronically periodi-zes the history into four stages and identifies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namely the Nascent Stage before 1801with sporadic translations the Development Stage1801 1900featuring diversity in both the poems selected for translation and their renderings the Prosperity Stage1900 1950which witnessed growing completeness in translations and wider coverage of Chinese poems to be translated and Continued Boom Stage since1951characterized by a relentless pursuit of complete translation for Chinese poetic collections or anthologies as well as the burgeoning number of translators in China and beyond.In addition 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subjects and environment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e selection of poems to be translated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other issues of academic importance.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bjects scop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