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寒夜》的主题与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寒夜》的主题与人物
发布时间:2021-08-13T16:15:03.35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作者:陈嘉曦王子怡李奕熹
[导读] 巴金在《寒夜》的后记中说:“我写这部小说正是想说明:好人得不到好报。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嘉曦王子怡李奕熹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巴金在《寒夜》的后记中说:“我写这部小说正是想说明:好人得不到好报。
我的目的无非要让人看见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本小说除了其政治寓意,其实也反映了人性的困局,这是可以从小说的主要人物身上分析出来的。
而本文就试图从人物和主题这两方面简要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一直以来比较喜欢巴金,所以读完他的激流三部曲后便顺带读了《寒夜》。
如果要说有哪本小说是没有什么文学技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描写,但是能生动地勾勒出人物形象,并揭示深刻的主题,那么《寒夜》就再合适不过了。
《寒夜》的时间跨度是从抗战胜利前夕至抗战胜利后不久,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作品描写了一个小家庭的悲剧。
但是如果说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家庭悲剧,我觉得又是欠妥的。
家庭悲剧不具有广泛的共性,它只展现构成一个家庭的悲剧的特定因素,而《寒夜》以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了人的生存。
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一些悲哀的成分,这些成分又具有一些共性,它们除了造成家庭关系的困难外,更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悲剧。
对于这篇小说,我认为把握了巴金所塑造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就能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从而读懂文本主题。
所以,这篇论文试着从小说的人物出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来进一步揭示主题。
首先是汪文宣,这一人物形象在家里和外面是两个不同的状态,所以我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来说。
首先,在外面,在工作单位,在其他人面前,汪文宣是一个理想破灭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年轻的时候有过热烈的梦想,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和曾树生一起创办学校。
但是有两个因素毁掉了他的梦想,一个是突如其来的战争,致使他们从东南地区转移到了重庆,很多物资无法及时调转,这是直接因素;第二个是他能力的有限和对于现实的妥协,这个从他在公司的境遇和他自身对于这种境遇的态度可以看出很多。
面对工作上的不顺,以及同事之间的轻蔑,他只能唯唯诺诺,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争取新的环境,因为不得不依赖于那一点工资,而又没有别的谋生本领,这是造成汪文宣理想破灭的根本原因。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即使没有战争,汪文宣是否能实现他的理想?我觉得凭这样的能力和态度,是很难说的,所以所谓的战场,不过是一个自身无能的借口而已,无论是对于工作、谋生和理想破灭的无能为力,还是对于家庭矛盾无法调和的无能为力,都同样适用。
其次,在家里,汪文宣就是典型的妈宝男加没有主见的软弱丈夫的形象。
第一点,汪文宣和其母的关系是非常畸形的母子关系,在这段关系中只有溺爱与顺从,而没有沟通和理解。
汪母与曾树生这种不太和谐的婆媳关系,其实在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但这种矛盾本身没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而汪文宣的处理就是典型的失败的处理方式。
面对母亲对于妻子的指责,汪文宣所做的就是劝解与宽慰,试图让母亲理解;当母亲不理解时,他就只能让妻子忍受而别无他法了,这显然是没有任何实质解决力的。
无论是汪文宣还是他母亲,都没有去深入了解彼此的动机,但这其实对于这个家庭是必要的。
不理解,也不去理解,这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点,汪文宣是一个软弱且没有主见的丈夫。
当他的婚姻陷入困局时,他选择以低姿态委曲求全,既不做出改变,又不愿放手。
曾树生无法忍受死气沉沉、充满误解的家庭,也无法忍受逆来顺受的丈夫,这两点其实汪文宣完全可以改变,但是他甚至连一个态度都没有表明;当妻子做出一些类似于越轨的行为时,他也没有任何追究,表面的理解其实并不能掩盖内心的无奈,但他选择一直拖着不解决,这种毫无原则的退让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来说曾树生,这一形象是整个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形象,既存在道德上的越界,又有不幸的小人物的悲哀。
首先,在年轻的时候,曾树生和汪文宣一样,是一个朝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不停努力的有志青年,她热情、阳光、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她和汪文宣最大的区别在于战争发生后对待生活的态度。
她不像汪文宣那样逆来顺受,虽然搬到重庆后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但她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并努力地把自己积极的一面带回家中。
文中对于曾树生当花瓶这件事情写得非常暧昧,读者不得而知她这种行为到了何种程度,但是从她对于丈夫和这个家庭的态度,以及对于她的内心描写上来看,确实是出于无奈,而且一直是爱着汪文宣的。
当她和陈经理去了兰州之后,她也一直在给文宣寄钱,这是她可被谅解之处。
她的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到了时局影响,一方面是她对于丈夫的了解不够深入。
其实后一个原因有点牵强,但是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曾树生的选择虽然在道德上有一定的瑕疵,但是一切都是征得了汪文宣的同意的,倒也无可厚非。
说实话,在阅读时,我都发自内心地希望她离开这个家庭,她的未来没有必要为这样一个婚姻陪葬。
在她所处的困境中,她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如果没有办法改变周围的人,她就只能选择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果连自救的权利都没有,这才会是最大的悲剧。
还有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就是汪母,这部小说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一个母亲逼垮儿子的过程。
简单来说,汪母的存在生动地说明了爱的错误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巨大伤害。
她确实很爱她的儿子,但这种爱更像一种逼迫,一种蛮横的占有,一种毫不讲理的排他。
读完小说我们会发现,其实汪母和曾树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冲突,但是汪母对于儿媳妇处处充满敌意,她不允许儿子的感情被任何人分走。
其实对于一个丧偶的老人,这种由年迈所带来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本来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如果她以此理所当然地压上自己儿子的人生,那么就必然会造成悲剧。
虽然在她的生命中,她所在乎的可能就是儿子这一个人了;但是对于汪文宣来说,他的人生绝不只是他的母亲,这种不对等如果不去调和,就必然让汪母的占有欲产生攻击性,她要将分散儿子注意力的人一个一个支开。
但她越这么做,越适得其反,因为汪文宣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占有,特别是在汪文宣卧病在床的时期,汪母就不停地让他吃东西,而并不去体察儿子的心绪。
总的来说,汪母也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虽然这一个形象的实质比较简单,但是有很强的典型性,能引发读者对于母子相处模式的思考。
在我看来,以上的三个形象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的生存困境。
说到底,这三个人物有没有做错什么呢,是不是罪大恶极呢?其实也没有,他们的悲剧只是因为不够好,而如果要生存,那就不能满足于“没做错”,而必须要更好。
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单纯的善良从来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人只是一味地期待外界的改变,期待战争结束,那么即使真的外界改变了,自己也会被淘汰。
因为出路,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动手找来的。
如果大环境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时局,那么得有人出来撑起,而不是大家都各自奔命,偏安一隅;而如果果
真如此,那么寒夜所代表的,就绝对不是家庭悲剧这么微观的事情了。
结束语
《寒夜》作为巴金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主题与人物形象分析有很多种角度,也有很多人研究。
虽然小说的内容主要是反映那个年代的民间疾苦,但是我觉得“寒夜”这一意象,还可以随着时代不断地解读出新的内涵,因为我们会发现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困境,而这些困境中的很多质素是相通的。
一方面,解读《寒夜》是文学史的人物,一方面,让寒夜消失,既是文学的任务,也是历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熊婷.巴金《寒夜》中小人物的创伤解读[J].文学教育(上),2021,{4}(0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