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化在蔡国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中国本土化当代艺术蔡国强
蔡国强的艺术在20世纪8年代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领域空前活跃,中国的青年 艺术家急切地想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争先恐后地吸收新的艺 术观念。自小生长在泉州的蔡国强也是其中的一员,为了更直 接地与新艺术观念接轨,他先后去了日本和美国。之后,他的创 作手段越来越多样,创作思维越来越成熟。至今,他的艺术历程 可分为三个时期:打下了故乡烙印和坚实的舞台美术基础的国 内时期(1957—198);释放个性,着重追求纯粹艺术语言表现的 日本时期(198—1995);活跃于世界各地,表达视域更广的世界 舞台时期(1995年至今)。每一时期,人们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品 味到一种自我满足与社会的连接和平衡。他的作品恰到好处, 在个人空间中逆势而异,既追求合乎内心的情境,又在社会范围 内拥有独特价值。而在每一阶段,不论他在何处,不论哪一件作 品,人们都可以发现他对于故乡饱含的深情和作品中中国本土 文化的影子。
图4
对稳定内涵与指向的符号或元素转换为新型的、开放的、具备更 多观念意义的并为当代人所熟悉的形象语言”]借由转换,蔡 国强巧妙地打破了历史与现时的界限,并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连 接点,由此完成了对“草船借箭”在故事形象与含义上的突破。 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上有那么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是 其中最受瞩目者之一,同时也是“玩"得最为肆意随心的一员。 世界之所以瞩目于他,就像陈丹青所说的,“他始终把握一种居 然在世界范围持续奏效的’本土性’”[3。
一、蔡国强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溯源
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不谈环境决定论,但社
会环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构思、观念和意 图。艺术家作品传达的情绪和艺术理念都会从侧面体现出艺术 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蔡国强的艺术 作品与故乡息息相关,他在谈到故乡时说自己总是在自己的历 史中“拿东西”,不断地开发几个资源,像是泉州的资源,如帆船、 中药、风水、灯笼,故乡是自己的仓库[1]o对于这样一位常年在海 外漂泊的中国本土艺术家来说,选择满怀感情、植根于生命中的 事物作为带到异乡去的“土壤”,是医治“水土不服”最有效的方 法。最熟悉的自然就是最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杨照,李维菁.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0]李碧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J].南京艺术
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3):171 — 177. [3] 张琦.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引入当代艺术因素的探究——以安
徽省两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3]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16-17. [4] 赵懿轩.中国方式的当代艺术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联系,同时又直指未来。当代艺术也处于传承接续、不断推陈出 新的状态中。蔡国强万花筒般的创作思路和超强的艺术创作 力,所遵循的就是自身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互为依托,即中国传 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矛盾又互补的状态⑷。在 不同文化语境的相互碰撞中,蔡国强用“中国方式”回答了国际 艺术问题,形成了 一种交流共语的状态,在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中,为自我的表达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中国本土化在蔡国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刘晨旭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探索艺术时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本土文化引入自己的作品 ,作为一个新的创作 突破口。他们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取出重要的文化点作为自己艺术身份的一个标志。综观当代中国艺术,蔡国强的艺术 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化寻根性的代表之一,中国本土元素在蔡国强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被不断使用。该文溯源蔡国强“中国方式”的创作 背景,并分析他取中国本土元素为己用并脱颖而出的独特之处。
作品《挽歌》(图4)利用黄浦江的上空作为画布,是他近年来 “花”题材作品的代表。
蔡国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福建泉州人。他以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接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在现代创作中融 入中国哲学,接近历史又疏离历史,赋予历史现代性的意义。
结语 当代是鲜活的,充满矛盾与冲突,它和过去有着丝丝缕缕的
图1
图2
42
理论研究
ART EDUCATION H
图3
上海,也不是在国外,这对于蔡国强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之 前的作品不同,《天梯》是他的一次自我反思,一次在艺术追求上 的自我放逐。他不再追求轰动世人,也不过多地考虑成本,只为 实现一个简单的艺术构想——完成“天梯”并献给当时一百岁的 奶奶。曾经在亿万人注目下创造过一次次烟火艺术奇迹的他, 如今回到家乡,在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度运用火药创作,不仅仅在 视觉上给了观者惊奇的陌生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倾力付出 只为与最亲近的家人和原初的艺术启蒙人,分享创造的喜悦。 “天梯”是人与天的对话,是人类追问生命起源与回归的象征。 回到家乡的蔡国强也回归土地,完成了他与故土的对话和他的 “天与地”的结合。
二、蔡国强中国本土化再创造的艺术实践
火药是蔡国强常用的艺术媒介(图1)。对于他来说,火药是 他创意的源泉,是他作为艺术家表述对于世界、对于生命的思考 的一种手段。《天梯》(图2)是研究蔡国强不得不提的一件作品。 据媒体报道,蔡国强对于《天梯》的尝试在1994年在英国巴斯、 2201年在中国上海,2212年在美国洛杉矶都曾进行过,都因为 天气或安全的因素未能实施。终于,这长达500m的高耸入云的 “天梯”闪烁着火光缓缓升上蔡国强故乡泉州的夜空,而不是在
值得注意的是,用中国元素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并不在少 数,蔡国强可以从中脱颖而出有其必然性。“我自己对中国文化 很有信心,一向在使用方面自由自在,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我一 个人离开中国的时候,就想如果我做得不好,不是我的文化有问 题,是我自己有问题……”正如蔡国强所说,他大部分作品呈现 出鲜明的中国本土色彩,但是他往往将本土文化作为思想,将其 中的概念进行转换,而不仅仅将其作为内容进行再现。对于记 传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应用,蔡国强可谓炉火纯青。他2000 年的作品《草船借箭》(图3)虽然可以一眼看出是来自《三国演 义》中“草船借箭”的典故,但其深意值得细究。作品用的船是从 蔡国强故乡泉州海里打捞上来的旧渔船,它带着中国的印记而 又并非历史典故中装满稻草的战船。渔船对于蔡国强而言,是 一个意义十分鲜明的标志。它宛如一个符号承载着故乡,那个 每天有众多渔船在港口与大海间穿梭奔忙的渔港城市,组成了 蔡国强回忆中最为柔软、充满深情的部分。所以,与其说这艘船 是对历史事件的再次呈现,不如说这艘船是他本人对故乡的追 忆和情感的抒发。在蔡国强的概念里,“船”即泉州渔船,泉州渔 船即自己生命的港湾。他看似在还原历史,实则是在创造,他只 是借助了那历史性的“一瞬”的形式----- -只草船被插满了箭, 即将满载而归。该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就如同一朵炸开的烟 花,那烟花停留在炸开的那一剎那,以安静的状态呈现在观者面 前,在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引起观者的深思,延续了蔡国强以 往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作品的核心与大家熟知的三国时期 的故事早已不再紧密相关。在再创造中,艺术家巧妙地完成了 一种转换。这样的转换,是指“将原有文化资源中的那些具有相
001 3: 30.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编辑杨婷
43
蔡国强的艺术在20世纪8年代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领域空前活跃,中国的青年 艺术家急切地想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争先恐后地吸收新的艺 术观念。自小生长在泉州的蔡国强也是其中的一员,为了更直 接地与新艺术观念接轨,他先后去了日本和美国。之后,他的创 作手段越来越多样,创作思维越来越成熟。至今,他的艺术历程 可分为三个时期:打下了故乡烙印和坚实的舞台美术基础的国 内时期(1957—198);释放个性,着重追求纯粹艺术语言表现的 日本时期(198—1995);活跃于世界各地,表达视域更广的世界 舞台时期(1995年至今)。每一时期,人们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品 味到一种自我满足与社会的连接和平衡。他的作品恰到好处, 在个人空间中逆势而异,既追求合乎内心的情境,又在社会范围 内拥有独特价值。而在每一阶段,不论他在何处,不论哪一件作 品,人们都可以发现他对于故乡饱含的深情和作品中中国本土 文化的影子。
图4
对稳定内涵与指向的符号或元素转换为新型的、开放的、具备更 多观念意义的并为当代人所熟悉的形象语言”]借由转换,蔡 国强巧妙地打破了历史与现时的界限,并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连 接点,由此完成了对“草船借箭”在故事形象与含义上的突破。 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上有那么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是 其中最受瞩目者之一,同时也是“玩"得最为肆意随心的一员。 世界之所以瞩目于他,就像陈丹青所说的,“他始终把握一种居 然在世界范围持续奏效的’本土性’”[3。
一、蔡国强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溯源
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不谈环境决定论,但社
会环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构思、观念和意 图。艺术家作品传达的情绪和艺术理念都会从侧面体现出艺术 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蔡国强的艺术 作品与故乡息息相关,他在谈到故乡时说自己总是在自己的历 史中“拿东西”,不断地开发几个资源,像是泉州的资源,如帆船、 中药、风水、灯笼,故乡是自己的仓库[1]o对于这样一位常年在海 外漂泊的中国本土艺术家来说,选择满怀感情、植根于生命中的 事物作为带到异乡去的“土壤”,是医治“水土不服”最有效的方 法。最熟悉的自然就是最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杨照,李维菁.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0]李碧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J].南京艺术
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3):171 — 177. [3] 张琦.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引入当代艺术因素的探究——以安
徽省两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3]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16-17. [4] 赵懿轩.中国方式的当代艺术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联系,同时又直指未来。当代艺术也处于传承接续、不断推陈出 新的状态中。蔡国强万花筒般的创作思路和超强的艺术创作 力,所遵循的就是自身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互为依托,即中国传 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矛盾又互补的状态⑷。在 不同文化语境的相互碰撞中,蔡国强用“中国方式”回答了国际 艺术问题,形成了 一种交流共语的状态,在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中,为自我的表达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中国本土化在蔡国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刘晨旭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探索艺术时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本土文化引入自己的作品 ,作为一个新的创作 突破口。他们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取出重要的文化点作为自己艺术身份的一个标志。综观当代中国艺术,蔡国强的艺术 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化寻根性的代表之一,中国本土元素在蔡国强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被不断使用。该文溯源蔡国强“中国方式”的创作 背景,并分析他取中国本土元素为己用并脱颖而出的独特之处。
作品《挽歌》(图4)利用黄浦江的上空作为画布,是他近年来 “花”题材作品的代表。
蔡国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福建泉州人。他以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接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在现代创作中融 入中国哲学,接近历史又疏离历史,赋予历史现代性的意义。
结语 当代是鲜活的,充满矛盾与冲突,它和过去有着丝丝缕缕的
图1
图2
42
理论研究
ART EDUCATION H
图3
上海,也不是在国外,这对于蔡国强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之 前的作品不同,《天梯》是他的一次自我反思,一次在艺术追求上 的自我放逐。他不再追求轰动世人,也不过多地考虑成本,只为 实现一个简单的艺术构想——完成“天梯”并献给当时一百岁的 奶奶。曾经在亿万人注目下创造过一次次烟火艺术奇迹的他, 如今回到家乡,在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度运用火药创作,不仅仅在 视觉上给了观者惊奇的陌生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倾力付出 只为与最亲近的家人和原初的艺术启蒙人,分享创造的喜悦。 “天梯”是人与天的对话,是人类追问生命起源与回归的象征。 回到家乡的蔡国强也回归土地,完成了他与故土的对话和他的 “天与地”的结合。
二、蔡国强中国本土化再创造的艺术实践
火药是蔡国强常用的艺术媒介(图1)。对于他来说,火药是 他创意的源泉,是他作为艺术家表述对于世界、对于生命的思考 的一种手段。《天梯》(图2)是研究蔡国强不得不提的一件作品。 据媒体报道,蔡国强对于《天梯》的尝试在1994年在英国巴斯、 2201年在中国上海,2212年在美国洛杉矶都曾进行过,都因为 天气或安全的因素未能实施。终于,这长达500m的高耸入云的 “天梯”闪烁着火光缓缓升上蔡国强故乡泉州的夜空,而不是在
值得注意的是,用中国元素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并不在少 数,蔡国强可以从中脱颖而出有其必然性。“我自己对中国文化 很有信心,一向在使用方面自由自在,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我一 个人离开中国的时候,就想如果我做得不好,不是我的文化有问 题,是我自己有问题……”正如蔡国强所说,他大部分作品呈现 出鲜明的中国本土色彩,但是他往往将本土文化作为思想,将其 中的概念进行转换,而不仅仅将其作为内容进行再现。对于记 传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应用,蔡国强可谓炉火纯青。他2000 年的作品《草船借箭》(图3)虽然可以一眼看出是来自《三国演 义》中“草船借箭”的典故,但其深意值得细究。作品用的船是从 蔡国强故乡泉州海里打捞上来的旧渔船,它带着中国的印记而 又并非历史典故中装满稻草的战船。渔船对于蔡国强而言,是 一个意义十分鲜明的标志。它宛如一个符号承载着故乡,那个 每天有众多渔船在港口与大海间穿梭奔忙的渔港城市,组成了 蔡国强回忆中最为柔软、充满深情的部分。所以,与其说这艘船 是对历史事件的再次呈现,不如说这艘船是他本人对故乡的追 忆和情感的抒发。在蔡国强的概念里,“船”即泉州渔船,泉州渔 船即自己生命的港湾。他看似在还原历史,实则是在创造,他只 是借助了那历史性的“一瞬”的形式----- -只草船被插满了箭, 即将满载而归。该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就如同一朵炸开的烟 花,那烟花停留在炸开的那一剎那,以安静的状态呈现在观者面 前,在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引起观者的深思,延续了蔡国强以 往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作品的核心与大家熟知的三国时期 的故事早已不再紧密相关。在再创造中,艺术家巧妙地完成了 一种转换。这样的转换,是指“将原有文化资源中的那些具有相
001 3: 30.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编辑杨婷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