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青⼭不⽼》是⼀篇略读课⽂,作者⽤清新的笔触讲述了⼀位⼭野⽼农⾯对恶劣的⾃然条件和艰苦的⽣活条件,义⽆反顾地投⾝到植树造林的⼯作中,⽤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绿洲,实现了⾃⼰的⼈⽣价值,造福了后代。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20课《青⼭不⽼》课⽂原⽂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在⼭沟⾥,⼭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的波浪,风⼀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沟所处的⼤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风常来肆虐的地⽅,是⼲旱、霜冻、沙尘暴等与⽣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风吹沙起,能⼀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作时,能逆吹⽜马使倒⾏,或擎之⾼⼆三丈⽽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我对⾯这个⼿端⼀杆旱烟袋的瘦⼩⽼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的⼩环境。
⼀排三间房,就剩下⽼者⼀⼈。
⽼⼈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粮扛上铁锹进沟上⼭;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离世。
他可敬的⽼伴,与他风⾬同⾈⼀⽣;⼀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岁,知道终有⼀天⾃⼰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三番五次地从城⾥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就是⽣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五年啊,绿化了⼋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林业收⼊资助每户村民买了⼀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
在屋⾥说完话,⽼⼈陪我们到沟⾥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洼⼭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厚,都是好⼟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
看完树,我们在村⼝道别。
⽼⼈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院。
我不禁⿐⼦⼀酸也许⽼⼈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个⼭野⽼农,他就这样来实现⾃⼰的价值。
他已经将⾃⼰的⽣命转化为另⼀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川共存、与⽇⽉同辉了。
这位普通⽼⼈让我领悟到:青⼭是不会⽼的。
__________
本⽂作者梁衡,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20课《青⼭不⽼》教案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了解课⽂内容。
2.理解⽂中含义深刻的句⼦,感受⽼农改造⼭林、绿化家园的艰⾟和决⼼。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独⽴阅读课⽂,了解⽂章内容,理解语⾔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不⽼”的含义,理解⽂章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揭⽰课题
1.谈话引⼊。
导语:通过本单元前⼏篇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地不属于⼈类,⽽⼈类是属于⼤地的。
⼈与⼟地、⼈与⾃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有多少默默守护的⼈。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位⽤⾃⼰的⽣命守护青⼭的⼭野⽼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后写下了这篇《青⼭不⽼》,当时⽼⼈已经81岁⾼龄
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是没有⽣命的,为什么说它“不⽼”?(带着问题进⼊本课的学习。
)
⼆、初读课⽂,检测预习
1.交流学习⽅法。
过渡:本⽂是这个单元的第⼆篇略读课⽂。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了,那么学习略读课⽂⼀般从哪⾥⼊⼿?你有什么好的⽅法吗?
⽣交流:阅读课⽂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让学⽣说说⾃⼰学习略读课⽂的⽅法,既是对学习⽅法的⼀次整理,也是提⽰⼤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这些⽅法去⾃学、⾃悟。
2.学⽣⽤较快的速度⾃由读课⽂,把课⽂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不理解的词语或句⼦;画出⾃⼰喜欢的词语或句⼦。
(2)带着问题去读:⽼⼈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的留⽩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 盘踞 险恶 绿洲 治理 劲挺 荡漾 领悟 宏伟 归宿 如臂如股 风⾬同⾈ 三番五次 ⼭川共存 ⽇⽉同辉
三、研读课⽂,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提⽰概括⽅法:读课⽂第2—6⾃然段开头的⼀句话,读后说说⾃⼰的发现。
预设:⽂章的第1⾃然段是写景,引⼊故事的讲述。
最后⼀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
这两个⾃然段的内容⽐较简单,学⽣读后就可概括。
其他五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抓住各⾃然段的第⼀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
⽐如第2⾃然段的“⼭沟所处的⼤环境”,第3⾃然段的“院⼦⾥的⼩环境”,第4⾃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然段是“到沟⾥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说的话;第6⾃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感受艰⾟与伟⼤。
(1)从数字的正⾯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理解——直观奇迹。
①抓数字,出⽰⽂本。
⼗五年啊,绿化了⼋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本。
预设:学⽣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教师可简单介绍:⽼⼈造的3700亩林相当于2467000平⽅⽶,以每10平⽅⽶栽⼀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
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的奇迹!
(2)从⼤环境的侧⾯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①抓“险恶”。
阅读课⽂第2⾃然段,出⽰影像资料。
预设:⼤环境是指晋西北的⽣态环境。
学⽣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
⽂中引⽤的县志资料,学⽣若理解不了,教师可加以解释。
②抓“绿洲”。
阅读课⽂第1⾃然段,对⽐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在⼭沟⾥,⼭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的波浪,风⼀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过渡:这景⾊美吗?句中有⼀个⽐喻句,把_________⽐作_________。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浮现出怎样的画⾯?你想⽤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
预设:将第1⾃然段和第2⾃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
环境这样恶劣,⽼⼈竟然创造了⼀⽚绿洲,这真是⼀个奇迹!
(3)从⼩环境的侧⾯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①抓细节,⾛进⽣活。
预设:⼩环境是⽼⼈⽣活的⼩院。
这段⽂字讲了⼏件事:第⼀,⽼⼈早出晚归上⼭种树;第⼆,⽼⼈与七位⽼⼈15年前开始种树,其中五⼈已离世,但⽼⼈还在坚持;第三,⽼⼈的⽼伴去世了;第四,⽼⼈的⼥⼉求他去城⾥享清福,他不⾛。
学⽣可结合其中触动⾃⼰的事情来说,体会⽼⼈执着、坚韧的精神。
教师还可以提醒学⽣,这⾥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单,这就是采访性⽂章的特点。
作者只⽤三⾔两语便叙述了⽼⼈以树为友、以青⼭为伴的平凡朴素的⽣活。
②抓“选择”,感悟⼼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就是⽣命的归宿。
明确:⾯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沟、改造⼭林的艰苦之路。
因为他知道⾃⼰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的⼀⽣都奉献给⼭沟,将⾃⼰的⽣命都奉献给青⼭。
③教师出⽰⼀组句⼦,学⽣读⼀读,感悟⽼⼈的精神。
⽼⼈15年如⼀⽇地种树,⾯对⼀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同⾈⼀⽣的⽼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的精神,领悟“青⼭不⽼”。
(1)教师出⽰“⾃学要求”,学⽣分组交流讨论。
①看:看⼀看⽼⼈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②听:听⼀听⽼⼈说的话,感受他对⼟地的热爱。
③找:找⼀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种东西”。
④议:议⼀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不⽼”的含义。
(2)汇报展⽰,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勇敢、顶。
预设:提⽰学⽣注意这⾥运⽤了拟⼈的修辞⼿法,形象地写出了树⽊与恶劣的环境做⽃争的不屈精神。
这其实也体现了⽼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②⽼⼈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厚,都是好⼟啊。
”
预设:让学⽣结合实际感知“两⽶”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再结合“保住了这黄⼟,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来说⼀说⽼⼈植树造林的重⼤意义。
③作者的评价:“他已经将⾃⼰的⽣命转化为另⼀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川共存、与⽇⽉同辉了。
”
预设:学⽣理解“另⼀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引导学⽣思考。
⼀是结合⽼农创造的奇迹来看,这另⼀种东西,指的是⽼农创造的这⽚绿洲;⼆是要深⼊思考⽀撑着⽼⼈数⼗年如⼀⽇植树造林的信念:开辟⼭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
所以,这另⼀种东西是⼀种伟⼤的精神与情怀,学⽣可以⾃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④作者的领悟:青⼭是不会⽼的。
明确:⽼⼈⽤⾃⼰的勤劳、勇敢创造了这⽚绿洲,⽤有限的⽣命创造了⽆限的价值,⽣命的意义在茫茫青⼭中得到⽆限扩张,⽽且将随着青⼭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变⽼的。
这就是课题“青⼭不⽼”的深刻含义。
⼩结:⽼⼈的⽣命与青⼭同在,青⼭是他的丰碑;⽼⼈的精神与⽇⽉同辉,⽇⽉是他的奖章。
有这样的精神,青⼭还会⽼吗?永远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中的⽼农⽤15年的时间播种了绿⾊的希望,创造了⼀⽚绿洲,⼤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农并不孤单,他有共同奋战的⽼友,还有如他⼀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使命的追随者。
我们接下来要认识⼀位感动中国⼈物,他也是⼀位植树造林的英雄。
同学们读⼀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中的⽼农写⼀段颁奖词吧,因为他也是⼀位感动我们每个⼈的英雄!
1.课件出⽰2011年感动中国⼈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骥伏枥,意⽓风发,他⼼向未来。
清廉,⾃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天。
六⼗年⾥的⼀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2010)云南省保⼭市施甸县姚关镇⼈,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2011年感动中国⼗⼤⼈物获奖者。
杨善洲1951年5⽉参加⼯作,1952年11⽉⼊党,曾任保⼭地委书记,1988年6⽉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亮⼭,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家建成⾯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偿捐赠给国家。
2.学⽣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例:(1)他⽤15年的岁⽉让荒⼭变为青⼭;他⽤双⼿创造了绿洲,青⼭不⽼,他的⽣命更是永垂不朽。
希望的绿海,⽣命的归宿,15年的岁⽉,谱写绿⾊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位81岁的⽼⼈,⽤整整15年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奇迹。
阵阵林涛,驱赶了漫天的黄沙;青⼭绿⽔,代替了不⽑之地。
他将⽣命化为⼀⽚⽚绿洲,他⽤佝偻的背书写了青⼭不⽼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的课堂表现。
⼩结:本⽂是⼀篇略读课⽂,课堂上⼤家很好地运⽤了⼀些⾃学的⽅法,解决了课⽂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个个数字,透过⼀幕幕景⾊,透过⼀个个⼩事例去感知⼈物精神的伟⼤。
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活的点滴中去,⽐如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护好我们⾝边的绿⾊就是⾮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也要像⽼农那样去为保护环境贡献⾃⼰的⼀分⼒量。
2.引导学⽣交流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三】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20课《青⼭不⽼》教案
教学⽬标
1.通过初读课⽂,了解⽼⼈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感受⽼农改造⼭林、绿化家园的艰⾟和决⼼。
3.通过⼤、⼩环境和⽼⼈创造的环境的对⽐,体悟“青⼭不⽼”的内在含义。
4.感悟⽼⼈的精神,产⽣对⽼⼈的崇敬感,有传承⽼⼈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的精神,产⽣对⽼⼈的崇敬感,有传承⽼⼈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不⽼”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呢?
2.今天,我们⼀起去认识⼀位81岁的⽼⼈,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个青⼭不⽼的奇迹。
(板书:青⼭不⽼)齐读课题。
⼆、教学新课
(⼀)检查预习
⼤家都已经预习过课⽂了,现在我来检查⼀下⼤家的预习情况。
1.出⽰词语: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同⾈、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评价,纠正。
⽣齐读⼀遍。
2.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呢?
(课⽂讲述了⼀位⼭野⽼农,将毕⽣的精⼒⽤于植树造林⼯作,⽤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绿洲,以此来实现⾃⼰的⼈⽣价值,造福⼦孙后代。
)
(⼆)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起真正⾛近这位⽼⼈,⾛进这不⽼的青⼭。
这是⼀篇略读课⽂,学习略读课⽂,我们⼀般可以从哪⾥⼊⼿?(课⽂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想课⽂为什么以“青⼭不⽼”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个问题,⽼⼈到底创造了⼀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找出⼀句话来说明。
(1)学⽣找出第四⾃然段的第⼆句话,出⽰句⼦: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家⾃⼰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种了多⼤⾯积的树林吗?
⼗五年、⼋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
看到这样的⼀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吗?这⼀连串的数字背后是⽼⼈15年、5000多个⽇⽇夜夜的枯燥岁⽉;这⼀连串的数字⾯前却是满⼭遍野的绿。
这就是——⽣:“奇迹”,⼀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起再来读⼀读,把这⼀奇迹展⽰出来。
3.明⽩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的精神
那么,这样⼀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家默读课⽂的2—3⾃然段,细细找⼀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写批注。
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然段的教学
学⽣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第2⾃然段的教学。
(板书:⼤环境)
A.学⽣说后,出⽰句⼦。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风常来肆虐的地⽅,是⼲旱、霜冻、沙尘暴等与⽣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评议:
请⾃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个词来形容这⾥的环境,你会⽤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中指西伯利亚⼤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的破坏和损失。
课⽂中指什么东西在哪⾥肆虐?
在这⾥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作时,能逆吹⽜马使倒⾏,或擎之⾼⼆三丈⽽坠。
”关键把握“县志”(⼆字,让学⽣明⽩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
)志:⽂字记录;县志:记载⼀个县历史、地理、风俗、⼈物、⽂教、物产等的专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下⾯的注释来说⼀说。
⼏百⽄重的⽜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了,除了狂风肆虐,这⾥还有什么肆虐?(⼲旱、霜冻、沙尘暴等与⽣命作对的“怪物”。
)
出⽰图⽚:晋西北环境、风景图⽚。
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野荒荒,⼲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候恶劣,植被稀少,⼟地沙漠化⽇趋严重,属于沙尘暴⾼发区,素有“⼀年⼀场风,从春刮到冬,⽆风三尺⼟,风起⼟满天”的说法。
右⽟县⽼城12⽶⾼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年就被迫搬迁⼀次。
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这个⼿端⼀杆旱烟袋的瘦⼩⽼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②教学第⼀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烟的印象来到⽼⼈居住的⼭沟⾥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读第⼀⾃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沟?
B、你觉得这⼭沟怎样?
(⽣答:绿、美、舒适、树⽊⼤等)
C、现在,我坐在⼟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这⾥在以前却是穷⼭恶⽔,荒⽆⼈烟的死亡之地,⽽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这位⽼⼈却15年如⼀⽇植树造林,创造出这⼀⽚青⼭秀⽔。
这真是⼀个——奇迹(⽣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过渡:⽼⼈⽤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他⽣活的⼩环境⼜有着怎样⾟酸的故事呢?(板书:⼩环境)
③第3⾃然段的教学
学⽣交流,反馈:⽼⼈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体会到的(⼀排三间房,只剩下⽼⼈⼀⼈。
)
引导学⽣重点把握:
“a.独⾃⼀⼈的孤单;b.⽣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为归宿;
g.年纪虽⼤,依然坚持”等7个⽅⾯。
(板书:艰苦)
⼩结:⽼⼈把⾃⼰的⼀⽣都献给了青⼭,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就是——⽣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还有宏伟设想——⽣讲(还要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
)了解了⽼⼈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说呢?
⽣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披上了青⼭,⽽青丝却变成了⽩发,死亡带⾛了他的亲⼈,也正⼀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因为(课件出⽰)⽣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
他不⾛,因为(课件出⽰)⽣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就是⽣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要把⼀⽣奉献给⼭沟,要把⽣命奉献给青⼭)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听⽿边朴实的话语,我被⽼⼈的⾏为所感动,在我眼前,⽼⼈的形象愈发⾼⼤起来。
出⽰:作为⼀个⼭野⽼农,他就这样来实现⾃⼰的价值。
他已经将⾃⼰的⽣命转换为另⼀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川共存、与⽇⽉同辉了。
⽣质疑:另⼀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川共存,与⽇⽉同辉”什么意思?
⿎励学⽣想⼀想:“与⼭川共存,与⽇⽉同辉”的字⾯意思是什么?可是⽼农能和⼭⽔永远存在吗?能像⽇⽉⼀样发出光辉吗?请⼤家联系上下⽂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川共存、与⽇⽉同辉呢?
⼩结:是啊,⽼农不仅留下了这⽚青⼭,还留下了与环境作⽃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类的⽆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种东西,这⼀切将与⼭川同在,与⽇⽉同辉。
让我们带着对⽼⼈的崇敬再读⼀读这句话吧!(板书:⽆私奉献)
⽼⼈的⽣命是有限的,但他⽣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之中得到了扩张,⽽且将随着青⼭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青⼭是不会⽼的!
三、总结全⽂,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农⼀样,珍惜⾃然资源,共营⽣命绿⾊!
板书设计:
青⼭不⽼
⼤环境 恶劣
⼩环境 艰苦
⽆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