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散寒降逆助阳吴茱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散寒降逆助阳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bodinieri(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又名:吴萸、茶辣、气辣子、优辣子、曲药子、吴萸子、食茱萸、漆辣子。
原植物吴茱萸又名如意子、臭泡子、豉油子、臭辣子树,野生于山地、疏林下或林缘空旷地,溪边及田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多有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石虎与吴茱萸很相似,惟本品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南方各地均有栽培;疏毛吴茱萸又名波氏吴萸、毛脉吴茱萸、贵州吴茱萸,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本品药材性状: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
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用水浸泡,有黏液渗出。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中医临床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溃疡,止呕,止泻,保肝利胆,镇痛抗炎,抗凝,强心,保护心肌,升压与降压,改善微循环,抗健忘,抗休克,抗缺氧,抗菌,抗病毒,杀虫,利尿,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对胃肠运动、对子宫平滑肌、对心肌电位及膜离子流有影响。
吴茱萸碱有减肥、支气管收缩、体温调节作用;吴茱萸小碱有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血管松弛、肛门括约肌松弛、抗炎作用等。
其它药用部位:(1)吴茱萸叶:用于霍乱脚转筋,大寒犯脑头痛;(2)吴茱萸根:为吴茱萸根或根的韧皮部,用于脘腹冷痛,泄泻,下痢,风寒头痛,腰痛,疝气,经闭腹痛,蛲虫病。
吴茱萸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辛,温。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根杀三虫。
一名藙。
”《本草图经》曰:“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
木高丈余,皮青绿色。
叶似椿而阔厚,紫色。
三月开花红紫色。
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深紫。
九月九日采,阴干。
《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
世传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也。
”《证类本草》载有“临江军吴茱萸”、“越州吴茱萸”图。
临江军为现江西省清江县,图中叶片两两对生,伞形花序腋生,与山茱萸相似,而非芸香科吴茱萸。
越州即现浙江省绍兴市,从图中看出,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7片,椭圆形,小叶片相互疏离,小花密集成聚伞状的圆锥花序,与石虎相似。
又有“蜀州食茱萸”图。
《本草图经》曰:“食茱萸,旧不载所出州土,云功用与吴茱萸同,或云即茱萸中颗粒大,经久色黄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大,有长及百尺者。
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
叶正类油麻,花黄。
蜀人呼其子为艾子,盖《礼记》所谓藙者。
藙、艾声讹故云耳。
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采无时。
”蜀州即今四川崇庆县。
从图中羽状复叶的小叶彼此靠拢,又花朵密集,即为吴茱萸。
陈藏器曰:“茱萸南北总有,以吴地为好,所以有吴之名。
”
吴茱萸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醇、柠檬苦素等,生物碱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
萸卡品碱、去甲基吴茱萸酰胺等。
此外,另有天门冬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18种氨基酸。
张起辉等从中分离鉴定出去氢吴茱萸碱、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小檗碱、齐墩果酸等。
王奇志等从吴茱萸中分离鉴定出吴茱萸宁碱、吴茱萸酰胺I、胡萝卜苷、三十碳酸、二十九烷和β-谷甾醇等。
石虎果实亦含挥发油,其成分与吴茱萸类同。
盖玲等研究石虎的化学成分,结果从中分得石虎柠檬素A、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已知柠檬素等化合物。
目前已经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吴茱萸生物碱、柠檬苦素、黄酮、氨基酸、甾体和脂肪酸等100多种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将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参考。
周迎新等质量分析结果表明,以湖南新晃产的石虎总挥发油、吴茱萸碱、去甲基吴茱萸碱含量为最高。
臭辣树、华南吴茱萸总挥发油含量虽较高,但其3种生物碱成分含量很低,尤其是臭辣树含量最低。
臭辣树、华南吴茱萸、巴氏吴茱萸只在全国少数部分地区民间混作吴茱萸药用,医药公司不收购。
不同产地的吴茱萸,其总挥发油、3种生物碱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别。
同一产地同一时间采收而加工方法不同的疏毛吴茱萸总挥发油含量相差甚远,3种生物碱成分含量也有较大差别,这与历代文献记载“九月九日采,阴干”相符,故建议产地加工采用阴干的方法。
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时间(相差2年)而
加工方法相同的疏毛吴茱萸总挥发油及3种生物碱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别。
而历代文献记载吴茱萸“陈久者良”,可能是因该药辛辣味太重,患者使用新鲜的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放置一段时间,其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有所下降,缓和该药的性能。
因此可以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确定使用陈年的,还是新鲜加工炮制的。
王奇志等对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研究概况予以综述,发现成分类别主要为吲哚类生物碱、喹诺酮类生物碱、苦味素、苯并色原酮和挥发油等。
其中吲哚类生物碱17个,喹诺酮类生物碱17个,苦味素类化合物12个,苯并色原酮类化合物10个。
生理活性显示吴茱萸属植物具有扩张血管、降压、强心、止泻、收缩子宫、杀虫、抗菌、抗病毒、抗溃疡、抗胆碱酯酶、抗遗忘症和诱导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开花吴茱萸,为吴茱萸已成熟果实,呈五角星状,直径0.8~1.2cm,表面暗黄绿色或紫红色,腺点明显突起,无网纹,分果腹缝线开裂,部分背缝线亦开裂;果皮反卷,种子脱落,分果瓣开裂至近中部,其下部联合;(2)少果吴萸,干燥成熟或将近成熟的果实扁球形,直径0.8~1cm,多数开裂,分果瓣常为5瓣,辐射状排列,果序中果实排列紧密。
外果皮绿黄色至棕褐色,粗糙,具突起的腺点;内果皮淡黄色,光滑,由基部向上反卷与外部
果皮分离。
果实下部有小型宿萼,先端5齿裂,具果梗,密被黄色毛绒。
每分果瓣中具1粒种子,长0.25~0.4cm,宽0.05~0.25cm,卵球形,表面皱缩,一端较尖,另端钝圆,黑色,有光泽。
具香气,嚼之味辛麻辣。
分布与功效与疏毛吴茱萸相同;(3)华南吴萸,干燥果实多已成熟,直径0.55~0.65cm,开裂,分果瓣4~5,辐射状排列,外果皮棕褐色至红褐色,粗糙,具黄白色窝点,内果皮黄棕色,光滑,由基部向上反卷与外部果皮分离,果实下部具小形宿萼及果梗,果梗疏被淡黄白色毛绒或几无毛,每一分果瓣中具1粒种子,长0.2~0.3cm,宽0.15~0.2cm,卵球形,一端较尖,另一端钝圆,黑色,有光泽,气微,嚼之具芳香味;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果实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用于胃痛,头痛;(4)川西吴萸,又名巴氏吴茱萸,干燥果实多已成熟,直径0.6~1cm,开裂或不开裂,分果瓣4~5,辐射状排列,外果皮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少数具略突起的腺点,内果皮淡黄棕色,光滑,由基部向上反卷与外部果皮分离,果实下部具小形宿萼及果梗,果梗上疏被淡黄色毛绒,每一分果瓣中具1粒种子,长0.35~0.45cm,宽0.25~0.35cm,卵球形,一端较尖,另端钝圆,黑色,有光泽,气微,嚼之味苦,有辛、麻感;分布于四川,为其特有药用植物,果实用于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头痛,寒疝腹痛;据王蕾蕾、毕琼英等报道,本品曾发现在河南南阳及自安徽亳州药材
市场流入徐州市充作吴茱萸药用;(5)云南吴茱萸,干燥果实呈类球形或5~4角状圆球形,外表褐色或黑褐色,小油点不明显且较小,顶端可见5~4条小裂缝,具闷人香气,味辣而苦,以水浸泡,无黏液渗出;其外观与吴茱萸颇相似,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实仅从外观不易区别;本品在贵州毕节药材市场上曾发现充吴茱萸,或混入正品药材中销售,当地习称野吴萸;(6)石山吴茱萸,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叶用于疮疡肿毒;(7)臭檀吴萸,干燥种子呈卵球形,直径0.8~1cm,一端略尖,另端钝圆,黑色,稍有光泽,外表面常被有棕褐色的残存内果皮,气微,嚼之味苦;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湖北,果实用于胃痛,头痛,心腹气痛;(8)臭辣吴萸,又名土吴萸、假吴萸、野吴萸、臭辣子;干燥果实呈星状扁球形,直径0.4~0.8cm,多由5或4枚中部以下离生的蓇葖果组成,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皱纹,突出的油点没有吴茱萸明显,内表面类白色,密被细毛,内果皮常与果皮分离脱出,呈翼状,黄白色,顶端呈梅花状深裂,果梗的绒毛少,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椭圆形种子1粒,黑褐色,直径1~2mm,有凸起的皱纹,质硬而脆,气特异,味苦微辛辣和无辛辣味,有麻舌感;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果实用于胃痛,泄泻腹痛;本品在江西曾发现有混充吴茱萸者;(9)蜜楝吴萸,又名辣子树,分布于陕西、四川,果实用于胃痛,心腹痛,头痛;(10)
三叉苦,又名三丫苦、三叉叶、小黄散;干燥果实多已成熟,直径0.6~1cm,开裂或不开裂,分果瓣1~3,外果皮浅灰棕色,略粗糙,少数具略突起的腺点,内果皮淡黄棕色,果实下部具小形宿萼及果梗,果梗上疏被类白色毛绒,每一分果瓣开裂或稍开裂,具1粒种子,类球形,直径0.2~0.3cm,一端稍尖,另端钝圆,黑色,皱缩,有光泽,气微,嚼之味苦;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11)楝叶吴茱萸,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全株用于胃痛,头痛,心腹气痛;(12)牛纠吴萸,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果实称山吴萸果,功能温中散寒,祛风止痛,舒肝理气,用于泄泻,小儿腹痛,肝胃气痛;(13)毛牛纠吴萸,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14)野茶辣,干燥果实常为五角状扁球形,直径0.7~1cm,由1~5个开裂的心皮组成,外果皮暗褐色或棕褐色,稍粗糙,具细圆形的黑色腺点,内果皮白色,光滑,由基部向上反卷与外果皮分离,果实下部具不明显的宿萼,果梗具密集的柔毛,每分果瓣中具1粒种子,长0.35~0.4cm,宽0.25~0.3cm,卵球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辛辣;(15)食茱萸:为芸香科植物萼叶花椒的果实,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果实用于心服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等症;(16)青椒,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部分地区以其干燥果实作吴茱萸药用;(17)马桑(马桑科),干燥果实略
呈球形或扁球形,棱角较明显,微皱缩,直径3.6mm,表面暗棕黄色至黑褐色,粗糙,有多数不规则条状突起或凹陷的纵沟,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缝,基部残留有黄绿色至墨褐色花萼(呈花瓣状)和被有黄绿色细绒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搓之种子易脱落,果肉较薄,子房5室,剖开有椭圆形或肾形种子5枚,浅棕色,有2~3条向脐弯曲的纵棱和密布多数不规则纵纹,种仁黄色,富油性,气微或微有香气,味微甘辛;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本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中均含有毒成分,由于其近成熟果实加工后外形与吴茱萸颇相似,致使有的医疗单位误用于临床造成中毒;(18)土吴萸:为五加科植物楤木及太白楤木的干燥近成熟果实,生药呈五角星状球形,直径2~3mm,表面绿色或粉红色,偶见紫黑色,粗糙,表面有5条凸出的棱脊,顶部具5枚宿存花柱及5枚三角形萼齿,基部无果柄,药材中偶见脱落的果柄,长而纤细,具毛茸,质硬,破开后每一棱脊内有黄白色肾形种子1枚,气微,味甜微苦;分布于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等地;本品主要含皂苷、脂肪油、无机酸等,具温脾和肝、降肝逆之功效,主要用于肝炎,风湿痹痛等症;其原植物在我国多系野生,民间常用根皮入药,用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肝炎,胃病等,果实较少药用;(19)假茶辣:为楝科植物灰毛浆果楝的根或叶,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或叶用于感冒,风
湿痹痛,痢疾,疟疾,腹痛,烫伤,皮肤瘙痒;广西称其为假吴萸;(20)山茱萸(山茱萸科),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干燥成熟果肉功能补益肝肾,涩精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