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主体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多个供给主体统一起来思考的产业概念。
发展我国物流配送的前提是明确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一个配送中心的实例入手,引出目前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然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拿出相应的对策并预测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流配送;目前状况;发展趋势
1 前言
物流配送不单纯是指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是要考虑到从生产者、供应商到消费者对产品制造、运输、保管、配置、传递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主体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多个供给主体统一起来思考的产业概念。
发展我国物流配送的前提是明确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与发展趋
势。
在揭示我国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之前,首先要认识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分析我国当前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2 一个配送中心的实例
2.1 公司概况
上海商业物流中心系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隶属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
中心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商业系统大型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
上海商业物流中心位于曹杨路1500号,交于铜川路,比邻武宁路,交通便捷,与上海西站及其铁路沿线仅一步之遥;地处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距离内环线1.5公里,外环线3.5公里,并且距离沪宁和沪嘉高速公路出口处分别仅为1.5公里和4公里。
物流中心占地面积为26万平方米,各类仓库10万平方米。
2.2 主要设施
铲车:中心拥有1.5吨至3吨的汽、柴油叉车和干充式电瓶叉车以及前移式高位货架库专用干充式电瓶叉车多辆。
手推平板车:拥有多辆手推平板车,手推液压车和登高车6辆,以及国际标准1M*1.2M地台板。
运输车辆:中心拥有多辆10吨全封闭厢型货车,8吨全封闭厢型货车,5吨全封闭厢型货车,及2吨以下的厢型货车。
同时拥有2个联盟型车队,可调动车辆近百辆。
铁路专用线:拥有4条共计长度为1654米铁路专用线,是目前上海商业系统内唯一拥有铁路专用线的专业物流企业,具有100万吨的铁路运输发运能力,以方便客户的产品运输方式有多种选择余地。
集装箱场地:拥有1万平方米集装箱场地,龙门吊负载能力为10吨至20吨,适合金属类商品以及集装箱储存业务。
2.3 仓库类型
3
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计24621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7-8米, 1700平方米的仓库已安装了高位货架。
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计168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5米。
楼层恒温库:拥有楼层恒温库101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5米。
铝合金结构平房库:拥有铝合金板平房库57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米。
易燃品仓库:拥有可储存易燃品仓库1000平方米。
其它库房40000平方米。
2.4 仓储系统服务
市内/国内配送,单品/综合配送,常温/冷藏配送;贵重物品配送;提供门到门的服务;隔日零担配送;上架陈列;订单处理;退货处理等。
2.5 信息系统服务
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仓储管理系统设计;运输配送管理系统设计;销售供货分析等服务。
2.6 作业流程
进仓:乙方提前一天将《入库通知单》传真给甲方确认;甲方收货时根据《入库通知单》上的内容逐项核对,(如货损,货差,货单不符将记入《进仓单》);二小时内甲方将《进仓单》传真回乙方后归档,月底制定报表。
出仓:乙方提前一天将《提货通知单》传真给甲方,写明出货的时间,车队名和所提货品的货号、数量;当天车队携带正本《提货单》到相应的货仓,甲方根据乙方签字样本,《提货通知单》与正本《提货单》核对《出仓单》,并由提货方在《提货单》和《出仓单》上签字;完毕后甲方立即把已签字的《提货单》传真回乙方,并把《提货单》、《出
4
仓单》归档。
2.7 配送中心分析
企业长期从事物流服务业务,拥有一支物流管理及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能为客户提供各项物流服务;仓库类型齐全;作业场地宽敞。
但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员工人数过于庞大,影响企业效益;信息系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货仓的出租形式过于单一、死板,租金较高。
企业仍然依照老旧的仓库出租模式收取租金,以至于使得仓库的利用率浪费,造成客户的流失,可根据仓库的实际加大空间利用率,根据仓库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收费,这样既提高了仓库的使用率又间接的降低了租金,争取到了更多的客户。
铁路专用线的使用效率不高,只要少数客户选择这一运输方式,其实铁路运输在我国现阶段的长距离、高密度的运输中,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这种门到门的运输,更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企业应主动寻找适合的客户推销这一特色服务。
企业虽然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一系列的商品信息、仓库状态、作业流程、养护情况及业务合同记入其中,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系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企业往往仍然依靠传统的人工方法和票据进行作业及信息传递。
应尽快在企业中提倡信息化的作业方法,使每名员工都能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操作与管理。
健全物流加工服务,流通加工也是物流的一项重要功能,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重视流通加工,将其同其他服务一起视作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提高服务的档次与水平,重点抓住有高附
5
加值的商品进行加工整理,吸引住长期客户。
3 我国物流配送的现状
我们从微观初步了解了我国物流配送的情况,下面我们从宏观上来考察一下。
3.1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情况
今年1~9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
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
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3.1个百分点。
今年1~9月,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2253亿元,同比增长13.6%(按现价计算,下同)。
这一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8个百分点。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也有回落,由去年的21.3%,回落至今年1~9月的20.9 %,回落0.4个百分点。
1991年以来物流总费用增长曲线图:
6
图:2005年1~9月社会物流费用构成图
3.2 我国仓储配送业目前情况
根据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协会聯合进行了
7
一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3.2.1 2004年仓储配送业务发展状况
1)业务量:2004年货物吞吐量4514万吨,比2003年增长24.7%;平均库存量166万吨,比上
年增长24.7%;运输配送量1025万吨,比上年增长
31%;货物周转次数为13.6次,上年为10次。
2)业务收入:储运业务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0%,其中分项收入为如下:仓储配送保管收入增长
17.6%,占业务总收入的24%;进出库装卸搬运收入
增长25%,占业务总收入的44%;运输配送收入增长
10%,占业务总收入的13.5%;加工收入增长10%,
占业务总收入的11.2%;现货市场收入增长36%,占
业务总收入的8.2%。
3)仓储配送设施设备及信息化进程:业务量增大,库房需求增大,物流地产投资发展较快。
货
架、托盘、叉车组合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对仓储
配送业务实施计算机管理的企业超过50%,比上年增
长115%。
但条码技术的使用率比较少,只占仓储配
送企业的6.5%。
3.2.22005年仓储配送业展望
1)仓储配送业务将稳定增长。
国民经济总量增加,2004年GDP增长幅度为9.5%,专家估计明年为
8-8.5%,作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仓储配送业将有发展的
机遇。
2)仓储配送企业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中国物
8
流市场开放之后,将有更多的物流企业进入,仓储配送
企业将是他们的投资方向之一。
由于仓储配送设施是供
应链中的必需环节,物流管理公司大多谋求建立自己的
物流中心,最典型的例子是宝供,已建立数个这样的物
流中心。
近些年,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也建起许多库房,
用于出租。
3)竞争的手段多种多样。
其中最主要的四种依次是服务质量和全面服务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品牌的
竞争。
服务质量的竞争。
安全、准确、及时、24小时服
务、热情是服务竞争的具体表现。
全面服务的竞争。
按
重要程度依次是配送、信息查询、咨询、客户链服务、
加工等。
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本来排在第一位,现在降
为第三位。
4)仓储配送企业将迅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各企业均将提升信息技术放在第一位,其中主要包括仓储
配送业务的计算机管理、单证的无纸传递、条码和自动
化识别技术和配送车辆的定位跟踪技术。
其次是库房及
装卸搬运技术。
5)仓储配送企业将向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
综合化是对大型仓储配送企业而言,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多
个品种货物的集散,其发展方向是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中
心。
专业化是专门服务于某一类或相似类别货物的集散
中心。
这两类企业的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显。
4 当前我国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我国物流配送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物流配
9
送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同物流配送主体系统不完善有关,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配送主体的发展。
因此,认识这些问题对于物流配送主体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
4.1 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其主要表现是:小、少、散、弱。
“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数量小、经营规模小;“少”是指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散”是指网络分割、经营秩序不规范,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是竞争力弱和发展滞后,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还没有真正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
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4.2 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
由于缺乏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物流配送企业的设立还受到种种限制,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流通秩序比较
10
乱,运行机制、组织化程度、经营方式等方面都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物流配送的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物流的骨干或主渠道地位。
4.3 基础设施落后
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商业系统现有仓储业的设施,具备了发展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现代化物流设施改造及相应的设备。
二是技术装备落后。
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
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
要使物流业务做到高效,一方面要使运输工具标准化,包括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同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
在我国,有的是采用欧美的标准,有的是使用日本的标准,还有少量是自己定义的标准。
仅仅一个托盘的非标准化,就能造成运输、仓储和搬运等各方面巨大效率差异。
4.4 各自为政、壁垒分割现象严重存在
物流配送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运输讲需要各种运输方式的密切配合,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综合运输都要制订标准化的技术政策,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
各种运输方式的整合与协调仍然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
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造成物流供应链环节多,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
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大市场。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各地商委、经贸委、交通局、铁路局、外经贸委等都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这种局面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
4.5 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
从国外物流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
为此,国外物流业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
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匮乏。
目前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性。
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更为少见,这一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发展。
5 对我国物流配送现状的建议
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一过程的一切部门、法人和自然人所构成的系统,它包括物流配送投资者主体、物流配送需求主体、与物流配送相关的辅助部门以及物流配送供给主体等。
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的构建,作为一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运行的策动者和承担者,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奠定了行为基础。
5.1 物流配送的投资主体
物流配送的投资主体是指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管理网络、咨询机构进行投资的投资者。
政策要一视同仁,积极创建符合投资主体要求的环境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市场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风险投资体系,鼓励投资主体进入物流信息系统领域,进行高新技术投资;扩大投入要素的范围,技术、土地等要素都可以估价入股,以股权形式确定权责利关系;鼓励投资主体的兼并重组,向集团化发展,实现投资规模的经济效应。
5.2 物流配送的需求主体
物流配送的需求主体是指对要求享受物流配送服务和利益,并为此支付相应报酬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
物流配送体系只有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效和满意的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实现自身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统一。
物流配送需求主体的构建主要是针对我国需求主体物流配送意识和知识薄弱的情况,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改变企业和消费者原有的自己采购、自己储存的观念,积极利用物流为自己服务;优化设计物流方案,提高物流配送各环节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扩大需求主体的范围。
5.3 物流配送的辅助部门
物流配送的辅助部门是指为物流配送系统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服务部门,如金融、财政、保险、监管、计量等部门。
它们虽不直接参加物流配送活动,但却为物流配送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控制,为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畅通提供必要的管理,同时也为物流市场的各类主体提供服务和畅通的系统联接。
5.4 物流配送的供给主体。
物流配送供给主体是提供物流服务的部门,是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构成物流配送主体的主要是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是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中心。
加强以物流经营主体为物流配送的构建。
完善以制造商为主体的配送。
这种配送的商品主要是自己生产制造,自己配送有利于降低流通费用、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及时地将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商品制造到条码和包装的配合都易控制,配送自行设计也比较容易。
发展批发商为主体的配送。
商品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批发。
一般是按部门或商品类别的不同,把每个制造商的商品集中起来,然后以单一品种或搭配向零售商配送。
发展批发商配送的核心是扩大商品采购,节约运输费用,减少商品损耗,与此同时也要抓住零售机遇进行配送。
调整零售业为主体的配进中心。
不够条件的不必建立配送。
无论何种形式都要加强管理,保障售后服务。
强化仓储运输业者为主体的配送。
这种配送的优势是运输配送能力强,地理位置优越,如港口、铁路和公路枢纽,可迅速将到达的货物配送给用户。
加强以物流运行主体为物流配送的构建:大企业的自营物流配送,突出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建设。
理顺物流联盟关系,一方面有助于货主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使物流企业有了稳定的货源。
6 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现代物流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和
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配送也将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管理的电子化,配送各环节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时期。
现代物流配送的主要趋势是:
6.1 物流配送呈现共同化和计划化,从无序走向有序
物流配送初期,主要是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存在配送企业车辆利用率低,不同配送企业之间交错运输、交通紧张等多方面不合理问题,并且强调完全按顾客要求办事,配送企业缺乏合理计划,处于被动服务地位。
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已上升到从大范围考虑合理化,致力于推行整个城市和区域,所有企业共同配送。
在此基础上制定计划,而不是完全按顾客要求那样进行配送。
这种计划有效地促进了配送的合理化,服务高效化。
6.2 物流配送模式由生产者和销售商自己组织物流配送转变为以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主
物流配送发展初期,主要是生产者和销售商自己组织物流配送。
随着物流的发展和分工的深化,促使专业物流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出现,第三方物流配送克服了自营物流配送的缺陷,简化企业交易程序,使企业能够专心于自己所熟悉的业务,将资源配置到核心业务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另外,随着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把不同商品集中综合配送效率更高,如把报纸、牛奶、纯净水等商品和售后服务结合起来,实行统一配送和服务,就会节省很多成本,提高配送网络的利用率,由于服务方式的可“复制”性,于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更好的了解顾客的要求,及时调整经营模式和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缩短订货处理周期,提高物流配
送系统的反应速度。
6.3 物流配送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直达配送发展迅速
近年来,物流配送已突破了一个城市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如省、全国乃至于全球进行配送。
美国已开展了洲际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国范围或很大区域范围内进行。
在物流配送范围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在有足够批量且不增加用户库存情况下,物流配送可以不经过物流中心周转,进行直达配送,物流“直达”配送发展迅速,特别是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直达配送更经济更有效率。
6.4 物流配送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与电子商务发展相融合
随着配送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的微型化,物流配送普遍运用计算机管理。
一是信息传递与处理逐渐采用EDI系统;二是计算机在进货、配货和选址等方面辅助决策逐渐成为趋势;三是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相结合,如与无人搬运车、配送的自动分拣系统等相结合。
同时,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相融合,充分利用Internet、POS、电子商务安全等技术。
在构筑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方面,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卫星导航与定位GPS、移动通信、电子地图将会大范围普及。
6.5 物流供应链采用先进的系统模式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车载计算机的体积会更小、功能会更强、成本会更低,在物流链管理方面使用高新技术设备将会更加方便、适应面更广、管理功能更加完善。
ITS 是地面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信息网及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下,物流链管理将会走向电子化、智能化。
物流经营组织的交流和关系将是全球性的,组织结构也将会从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