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不会提问,提问不到“点”上,怎么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不会提问,提问不到“点”上,怎么办?

本文节选自奕阳教育研究院编著的《建构·反思·拓展——幼儿园阅读课程建设论文集》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夫人幼儿园胡艳萍

一、问题提出

在以分享阅读读本为教育载体的活动中,教师如何伴随阅读引导、帮助幼儿成长为会阅读的人非常重要。通常,这种伴随主要通过师生问答来实现。

分享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活动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提问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简单、随意、流于形式、缺乏开放性等现象,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组织教学的手段,而不知道该怎样提问,这严重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阻碍了幼儿思维发展。

我围绕教师在分享阅读常态教学活动中所提问题的种类、提问时机、提问技巧、对不同水平幼儿的提问艺术、不同核心价值的读本设计问题等项目展开行动研究,观察、记录教师的提问,对收集的55个典型案例和资料进行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教师在分享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设计方法和应用策略。

二、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活动的提问策略

(一)找准“问点”,形成有效的师幼对

预设与生成是互生共存的,没有好的预设,就很难有好的生成。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读本的特点、幼儿的认知结构和实际发展水平对问题进行缜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

1. 从标题质疑

很多读本的标题,其实就是读本的“眼睛”。教师应引导幼儿从标题入手,探究文本内涵。

例如,进行《小蛇要走了》的活动时,让幼儿对“走”质疑,通过提问“小蛇要去哪里?为什么要走?”引领幼儿走进读本。

2. 从主旨质疑

核心价值为策略学习的读本,主旨非常明确,它是文本的重点,也是难点。紧紧围绕读本主旨质疑,便可串联起所有内容,让教学中的提问不再繁琐、零碎。

例如,对于读本《沙滩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预测在沙滩上发现的物品来探寻故事,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扼住文本思想,从而理解人物心情及其变化,丰富对故事的理解。

3. 从幼儿兴趣质疑

以幼儿的兴趣点为问点,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例如,对于读本《化装》,教师先播放幼儿在园内参加化装舞会时的场景,引发幼儿的兴趣,“这是谁,他穿着什么衣服?你扮演的

是谁?”幼儿看到自己的身影自然是兴奋的,而这些提问也是幼儿愿意回答并可以回答出来的。

4. 从细节质疑

好的图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发现细节建立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促使幼儿准确、完整地理解故事,也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读本《聪明的小鸡》,在第一次阅读时,教师着重引导幼儿观察两个主人公,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鸡第一次不和狐狸比叫声呢?”巧妙引出拖拉机这一细节,从而引发幼儿进一步观察、分析、思考。

(二)有效“设问”,激发幼儿创造性思

教条式的提问只会让活动沉闷,更会让幼儿毫无答问欲望。分享阅读活动的提问要讲究时机,教师要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投入到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调动幼儿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思维的创造性。

1.建构矛盾

故事里的矛盾冲突点,是最吸引幼儿的地方。教师抓住这样的矛盾冲突点设疑,能够让幼儿有效思考,让活动迸发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跳芭蕾舞的牛》阅读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看芭蕾舞视频了解芭蕾舞特点,并引导幼儿通过亲身学跳芭蕾舞感受学芭蕾舞的不易,再引出问题“奶牛能跳芭蕾舞吗?”让幼儿比较两者的身材——一个苗条轻盈,另一个肥胖笨重,激发出矛盾点,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各种猜测揣摩故事中人物的种种心理和行为,从而

促进幼儿对文本的理解。

2. 巧设悬念

教师要善于抓住读本中有探究价值,能让幼儿产生思考欲望的地方,并设置悬念。例如,引导幼儿观察读本的重要物品或线索,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读本内容进行理解及预测。

例如,读本《去超市》中有一个重要的线索贯穿整个读本——购物单。在阅读到第2页时,教师遮挡水果区及后一页将要出现的蔬菜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小男孩手上拿的是什么;在幼儿理解购物单后,教师设疑“你觉得,接下来他们要去买什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发幼儿继续阅读的欲望。

3. 善用迁移

分享阅读活动中通过有效提问能让幼儿举一反三。

例如,对于读本《尾巴》,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了前3页后,教师可以提问:“根据××的毛色和花纹,猜猜××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请你用一个词来描述?”幼儿通过对画面两两对比,发现一定规律后,便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测。

4. 适度拓展

教师通过引证、对比等方式呈现文本之外的内容,能够帮助幼儿站在更高的平台解读文本。

例如,在阅读读本《我是山大王》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对比:“动物当上大王是什么样的表情?不当大王后又是怎样的神态呢?”幼儿通过对比不同语气和神态,并尝试表演骄傲和发慌的心情,能够深入理解作品。

5. 抓住空白

这里的空白包括两层:一是某些标点或符号。

例如,在阅读读本《熊小弟的栅栏》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熊小弟锯木头和钉栅栏时,动作有什么特点?”幼儿能发现:“它的手臂上有两条线的符号,是手一下一下地动”“它拿锤子的手臂是从后面绕一个圈才砸下来的”“熊小弟钉栅栏很用力,汗都出来了”。

二是未言之语,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读本《熊小弟的栅栏》第 14 页中,教师对熊小弟的三种想法提出问题:“看看天上会有什么呢?”有的幼儿回答:“我好像看到风筝”,有的幼儿说:“难道兔子会长出翅膀来吗?”“兔子坐飞机来偷的吗?”这种提问方式能促使幼儿有更多的想法,例如,有的幼儿说:“我觉得熊小弟真的很棒,每次失败都不怕,都能认真想许多办法”。

6. 指向清晰

问题清楚,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例如,教师提问幼儿:“你喜欢晴天还是雨天?为什么?”幼儿如果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就会说出许多喜欢晴天或雨天的理由。因此,提问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例如,在读本《淘气的小猫》第3页中,小猫躺在书包里,地上散落着一些水果。如果教师的提问不明确,幼儿的注意力可能就会被水果吸引,所以,在这页的阅读上,教师直接提问“小猫在哪里”以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小猫的身上。

(三)把握时机,进行有效回应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回应,这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师幼互动,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反馈幼儿的回答,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