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
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
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
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
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
非连续性文本(一)
(2017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
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
“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
(3分)
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
(或: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至少说出两点,4分)
示例:我认为有必要。
因为积累、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3分)A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2017厦门质检)对1950~2000年出生人群的抽样调查表明,当今,旅游已成为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材料一:中国民众出境游人数统计
年份
2014年2015年2016年
类别
9210万人
9600万人次
城镇居民7900万人次
次
2520万人
3700万人次
农村居民1250万人次
次
材料二:中国民众出境游群体调查
图1
图2
材料三:中国民众出境游类型调查
1.从材料一“中国民众出境游人数统计”的数据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①2014年至2016年三年来,中国民众出境游的人数逐年增长;②2014~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出境游人数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出境人数;③近三年来,中国农村居民出境游人数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出境游的增幅。
2.请选出对材料二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B
A.崇尚简单随性游的90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民众出境游最主要的群体。
B.不同年龄段的人青睐的出境游方式不尽相同,在出境游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C.务实的60后更喜欢在出境游的过程中,与家人一起休闲体验、减压放松。
D. 70、80后的工作压力最小,他们比较有条件走出国门看世界。
3.材料三中,三幅图代表了中国民众出境游的三种主要类型。
请结合材料二、三,预测在接下来的五年中,这三种类型哪一种会成为中国民众出境游的主要趋势,并简述你的理由。
(4分)
示例:我认为“生活体验慢慢慢”这一类型,将是接下来的五年中国民众出境游的主要趋势。
因为,从材料二出境游群体比例看,70、80后是当前出境游的主要群体,未来五年中,这一群体年富力强并将会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他们以休闲放松为主要目的,体验式旅游可以使他们轻松领略异域风景,更好地感受境外国家的风土人情。
(2017龙岩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2018年北京将实施新中考方案。
下面是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北京中考将于2018年“大变脸”
【材料二】下面是几位考生选考科目总分计算示例
【材料三】
实行新中考后,家长面临的转变:
家长从小就要关注、保护好孩子的个性爱好。
家长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意愿,要十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幸福快乐的情绪。
家长不再是单单买教辅、报班补课,努力提高考试科目学习成绩,而是协助学校发现和保护孩子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想办法支持孩子在个性爱好和特长方面的发展需求,积极拓展面向孩子“消费习惯”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
1.阅读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考试科目为7科,即语数英3科、选考3科再加体育(40分),但中考总分只有580分。
B.小吴喜欢理化,按选考要求,如果他选考了生物(化学),还可以再选考物理。
C.小张考前预计地理能拿高分,物理最次;中考后他的地理和物理将按100%和60%折算计分。
D.小李喜欢阅读,平时文科成绩好,但他不能同时选考政(思想品德)史地3科。
2.阅读材料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分)
示例:原始分总分相同的情况下,成绩折合后,有擅长(特长)科目的同学将高于没有擅
长(特长)科目的同学。
3.材料三中提到“家长从小就要关注、保护孩子个性爱好”。
请你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信息,说明这样做的重要性。
(4分)
示例:材料一、二告诉我们:(1)学生擅长科目考分权重变大,(2)有擅长科目的学生考分会更高,(3)有擅长科目的学生在选考时更不会无所适从。
而一个有擅长科目的学生一定得益于个性爱好的从小保护与培养,所以,家长从小就要关注、保护孩子个性爱好。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6分)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
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2分)
传统媒体对新词(或“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意思对即可)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
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2分)
“点赞”一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破坏了汉语的多样性。
(意思对即可)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2分)
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
(建议合理即可)个人: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交流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词语;网络语言要传播正能量。
(建议合理即可)
非连续性文本(二)
【甲】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馨着大地和农人的心。
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不停地忙碌了。
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
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
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
等大多数花朵全白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
棉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
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
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前。
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撩着鼻翼。
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瞅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
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
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
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娇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
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6 年第3 期
【乙】棉花!棉花!
①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②是棉花。
③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
……
④母亲和几位阿姨各占据被子的一边,专心致志地忙活着,银针闪烁,长线飘飘,她们看上去强壮、结实、胯骨宽大,头发和乳房却日渐干枯荒芜,这是无尽的生育和劳累所致。
缝被子时,她们把身子低伏下去低伏下去,像对棉花表达虔诚的敬意,又像满心满怀去拥抱棉花。
她们圆润、臃肿,铅华褪尽,是另一种棉花。
⑤人们热情歌颂这世界的山川河流、名花异草,高声赞美这个世界的飞扬、伟岸和多姿多彩,可有谁会注意到它的底座——棉花?正是棉花给予这世界广大的慈悲、安宁和贴心贴肺的温暖,但没有人会常常想起它,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棉袄拥一拥被子想起了棉花,也没法大声赞美放歌抒情,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
——摘自《散文》2006 年第2 期1.思考文题:①甲文文题“世上最温暖的花”有何含义?
②乙文文题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感叹号?(3 分)
答:
①棉花“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有热度,能驱走寒冷(1分);棉花也带有暖暖的母爱(1分)。
②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棉花强烈的赞美之情(1分)。
(共3分)
2.理解词义: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甲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有了着落”含义的理解。
(2 分)答:
“有了着落”是指母亲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棉被与棉衣,不再担心孩子受冻,心里踏实了。
(意对即可,2分)
3.赏析语句: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做点赏析。
(3 分)
答:
示例1: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棉花吐蕊”比作“云掉进棉花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桃吐蕊的盛大场景和棉花的洁白、柔软(1分),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1分)。
(共3分) 示例2: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云人格化,赋予“云”以人的行为“小心走失”(1分),表达了作者对棉花(云)的喜爱之情(1分)。
(共3分)
4.分析结构:虽然乙文中间删减了几个段落,但仍能看出结构上的首尾呼应。
请具体说
明。
(2 分)
答:
乙文开头说“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咅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结尾句又说“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 ”照应幵头,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2分)5.探究写法:作为抒情散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请说说两文中
的“棉花”分别象征了什么。
(3 分)
答:
甲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爱(2分);乙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亲和几位阿姨(或:为无尽的生育和劳累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1分)。
(共3分)
结尾处,小编送给大家一段话。
米南德曾说过,“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在每个精彩的人生中,学习都是永恒的主题。
作为一名专业文员教职,我更加懂得不断学习的重要
性,“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最新的相关知识,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开拓创新适应市场的需求。
本文档也是由我工作室专业人员编辑,文档中可能会有错误,如有错误请您纠正,不胜感激!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