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设情景,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地掌握生物知识和技能。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现在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课标所要求的“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广大生物教师首先要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习的教学观。
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设情景,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地掌握生物知识和技能。
本文针对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的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高效地掌握生物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已的感想。
1﹑更新生物教育观念。
(1)挖掘课程资源,营造灵活开放的课堂。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须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挖掘学生的经验背景与课堂资
源之间的契合点。
新教材提拱了丰富的课堂资源,更留下了充足的资源开放利用空间,合理运用有效整合这些资源,能扫除学生的视听障碍,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效果。
例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可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教材上的插图,从平日熟悉的食物中思考我们如何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通过学生对糖类和脂质认识的基础做切入点。
将学生引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为继续进行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树立新型师生观。
作为教师应敢于面对学生的挑战,放下权威的架子。
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自由交流,从相互理解到相互信任,再到相互学习。
(3)体现学生的主体观念。
教师应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既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可任意塑造的“泥娃娃”。
应积极地让学生体验教学情景,设计学习过程,分享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2、开放生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必须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乃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的特点体现在一是具有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性,即教师与学生合作,既包括教师传递信息和控制职能的教授法,又包括学生听、观察和阅读的学习方法;二是具有内外互促的双向性,即教师控制学生活动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外向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内向活动;三是模仿与创造的双型关系,教会学生模仿科
学家的设计思维活动,获取课本现成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使学生积极地索取新知识并产生渴望成功的动机,以维持学生在校学习乃至一生的学习兴趣。
(1)构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或多或少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影响创新教育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
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度大教师的重视,其过程是:提出问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
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楚上,提出了“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
接着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这样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2)创设问题情景,发挥创新思维。
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心情,促进创造
性思维的发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可提出问题“植物的叶肉细胞在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分子如果进入相邻细胞中被用于光合作用,需要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多少?”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①清晰的掌握下列知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一般机制(场所、原料、过程与产物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生物膜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等);②具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③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问题交给学生,使其在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习方法,学会创新。
3、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听课的机器、考试的机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可运用幻灯、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运用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非常愉快的情绪中掌握新的知识。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处在引导的位置,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无须教师多费口舌。
研究的对象通过媒体的展示,直观、形象,发人深思,而学生始终是舞台的操作者,改变舞台表演的对象,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在多媒体呈现的多样性上多下功夫,创设出激励学生探究的情景,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
4、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操作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独立操作的喜悦中独立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由直观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随着问题的解开,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5、更新评价观念。
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念转变。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
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事实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等等。
此外,要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例如,对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其过程。
新教材展示大量教学素材,为构建新型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相关链接,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增强教育机制,提高捕捉教育契机的敏锐性,才能与学生一道共同构建起灵活、开放、发展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感受欢乐和发现惊喜的场所,才能使新课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