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打造高效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打造高效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我镇数学科组提出“打造高课堂模式”这一课题,我校数学科组,就在摸索学习中进行着这一课题的研究。
经过一个学期的打磨,我们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打造高效课堂。
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统计》作为切入点。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传统教材有关统计的内容在中高年级才出现,而新编实验教材在低年级就单独进行编排,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有较大提高。
一、深入备课,理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统计在整个小学各个阶段都编排内容,如下:
第一册里的《分类》、《我们的校园》、《认识图形与物体》的练习中,填写过形如第93页的象形统计图,并且能根据图中的内容回答问题,已渗透了统计的思想。
第二册第九单元: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三册第七单元统计: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2、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3、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体验正字法的好处)。
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四册第八单元统计:1、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2、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3、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
第六册第三单元统计:1、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样的条形统计图。
2、求平均数: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七册第六单元:1、完成纵向、横向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进
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八册第七单元统计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3、根据数据的变化,体会统计的作用。
5、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6、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推测。
第九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第十册第六单元: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第十一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产生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材将这些内容分开安排,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好重难点,灵活选材、创设情境,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合理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要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重新置于鲜活的语言情境中加以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体现“以学论教、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中,学生应有这样的机会:1、自主寻找多种记录方式进行数据整理2、学生能自己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3、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教师的帮助:1、联系学生的爱好、引入“活动”,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让学生感受统计图的用处和优越性。
5、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检查。
二、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质量
1、备好课不一定能讲好课。
备好课是正确思维的沉积,而讲好课却是知识能力的升华。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必须通俗明白,浅显易懂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教学语言速度必须科学合理,使其与教学对象对语言信息反馈的速度相适应。
应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下,沿着教师语言逻辑和思维顺序,一步步地探求真知,寻求答案,获得真知,从而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智力。
教师讲课时幽默风趣、言简意明、富有感染力,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听起来精力集中,感受深刻,并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其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虽然是一种情感倾,但它具有一定的兴奋神经,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兴奋剂。
如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标新立异地设计好导入环节,使一堂课一开始就收到先发制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使学生立即入情,犹如身临其境。
如:扇形统计教学中老师创设了为雅安灾民购彩电等一系列的调查互动活动,引出学习的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问题引导,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增长。
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一旦被激发,课堂的教学效益将容易达到最大化。
这一环节中,当学生出现正反两个观点的时候,老师不过早作出评价,把问题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正反双方辨析中逐步明晰表面信息的不可靠性,明白只有通过现象的整体分析,信息的本质意义才会慢慢突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3、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数学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建构过程,又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来实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组建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展现建构过程,改善学生认知策略,使学生真正参加到认知的形成过程中去,从而促使学生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不但愿学、乐学,而且会学、善学。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
难看出,统计各段内容都有紧密的连接点,学生只要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铺路搭桥探求新知,把新知识转化为上知识,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在原有认识结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通向新知的桥梁,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完全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去,充实扩大了原有的认识结构。
4、把时间交还给学生,教学互动活动中,老师常以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合作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展现的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进一步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孕育教学之经,培育教学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