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陈资权
(暨南大学㊀广东㊀广州㊀510632
)作者简介:陈资权(1991.10 )
,籍贯湖北,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暨南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ʌ摘要ɔ㊀«礼记»有云: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 仁义礼智信 为儒家的 五常 ,单单这一 礼 字就影响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持续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国的人际关系内在逻
辑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与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本书针对以大多数欧美国家学生作为受试者,而构建出来的现代世界主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提出质疑,并指出用西方的 个人主义 作为预设的心理学理论,不适用于当下的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 差序格局 的特性,主张通过对华人本身研究,以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心理学.
ʌ关键词ɔ㊀儒家思想;人际关系;民族心理学ʌ中图分类号ɔG 441㊀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19)11-0189-02
㊀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西方的心理学并不是普世的心理学,它对个体的认识也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白人被试的结果,并不能无条件地推广到在其他文化背景下所成长的个体之间.[2]
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偏重于情,讲究 人间处处有真
情 和 千金难买真情义. 而西方则偏重于理,讲究往往对事不对人,法大于情.所以说要真正了解中国人,就不能以西方的理论作为依据,在这一点上我有着和作者相同的看法.中华五千年
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想要探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逻辑,就必须从我们自身找到答案.一㊁对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分类的看法本书中作者构建了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用以解释人类普遍的社会行为和华人特殊的社会行为.书中将人际关系由其中所含的情感性行为与工具性行为之比例来划分.以情感的多寡与工具性的强弱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当情感性成分居多时,即为情感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导;当工具性成分居多时,即为工具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以个人和陌生人所建立的关系为主导;当这两种成分势均力敌时,即为混合性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以个人和亲朋好友为主导.这三种关系也分别与书中提到的 需求法则 ㊁ 公平法则 和 人情法则 相对应.我
认为作者所建立的这套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情感性关系中,作者提出中国式家庭的交易与分配法则式
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的 需求法则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教导他们的责任,子女亦有在父母年迈时的赡养义务,从而达到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留守儿童 和 空巢老人 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父母并不能担负起抚养和教导子女的责任,而子女由于生活
负担的增大和工作压力,也很难承担起老人的赡养义务.虽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现实面前的无奈之举,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一对独生子女夫妻需要承担起四个老人加至少一个孩子的赡养义务,在城市有着较好收入的白领尚且捉襟见肘,更不用说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了. 需求法则 的建立同时要考虑的应当有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更多的考虑到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否则很难建立如作者所说的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也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在关爱㊁温情㊁安全感㊁归属感等感情方面的需要.
在工具性关系中,作者提出这中国人与工具性人际关系交往
遵循的是童叟无欺的 公平法则 .然而众所周知,对于陌生人,非亲非故者,中国人并不会以情感成分少的 公平法则 待之,绝
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摆出一副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姿态,有事甚至还会欺负弱者,占陌生人的小便宜或者排斥陌生人.工具性关系的建立并不会因为情感成分少而产生绝对的公平,从而达到作者所阐释的互利互惠.相反,我认为它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即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可能接受这套理论体系,综合素质较低的人恰恰因为这段关系的不稳定性与个体的流动性,反而不会遵守作者所预定的这套游戏法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黑车司机㊁缺斤少两的小贩㊁倒卖高价票的黄牛等等.这些人往往
不会顾及 公平法则 ,相反他们会更注重眼前的利益,不能做到真正的童叟无欺.下图是我认为在工具性法则中所对应的人际
关系.
工具性法则对应人际关系
在混合性关系中,作者提出个人最可能以人情与面子来影响
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这类人际关系的特色是: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大多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不像情感性关系那样绵延不断,长久存在.它的延续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我认为在混合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完全需要礼尚往来才能加以维系,也可以像情感性关系那样长久存在.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今天,一句暖心的问候,两个分隔两地好友的视频电话,都可以让人倍感欣慰,亲切许多.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精神的交流,精神上的契合往往比用礼物维持起来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持久.因此,这三种分类方式用情感成分的多与少来界定人际关系的分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下中国.我们的情感关系并不仅仅是由情感关系成分的多少来决定,还应考虑到情感的肯定程度到否定程度的变化来决定.否定的情感并不代表着情感成分少,反之肯定的情感也并不代表着情感成分的多.情感的否定与肯定和情感成分的多少并不在一个维度之间,当对方对你持有否定情感时,即便是至亲也会反目成仇,当对方对你持有肯定情感时,即便你们之前相互不认识,也会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因此我认为这种分类方式不应仅仅考虑情感成分的多与少,更应当考虑到在
981
实际生活中的情感的肯定程度与否.二、对儒家思想与人际关系的看法
儒家思想根治于中华大地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和孟子二位圣人就已经构筑出了一副恢弘的蓝图用已传播儒家思想,用学术的教诲和诱导,来恢复诸如仁㊁义㊁礼之类的美德,以统一中国,并进而恢复传统上古帝国的光辉.在经历始皇时期的大一统和 焚书坑儒 事件后,儒家进入了短暂暗淡,但是当后来的统治者发现一个缺乏充分凝聚力与认同感的统治,即便有着强而有力的行政组织和执行力,也难以长久.儒家终于迎来了它在历史上的光辉时刻,即在汉武帝时期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士人阶层在中国历史上由此崛起, 修身㊁治国齐家㊁平天下 也一直被古往今来的名士作为自己一身奋斗的目标.由此可知儒
家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其他诸子百家无可企及的.因此,要想了解儒家思想与人际之间的关系,必先了解儒家思想是有那几个成分构成,儒家思想的构成可归为四类:第一类为义命分立的天命观;第二类为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第三类为修身之道;第四类为士之伦理:济世之道.作者在书中从第二类,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出发来论述儒家思想与人际关系.我认为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同样与中国的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首先第一类义命分立的天命观.«孟子»有云: 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以为:人的本性是由天所决定的,人有在尽心竭力实践自己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 天性 是什么,也因此才能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 使命 是什么.儒家这种 义命分立 的天命观,将鬼㊁神等超自然力量划入 不可知 的范畴,对其抱持 存而不论 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成份.所以,马克思 韦伯将基督新教和儒教都划入理性主义宗教的范畴,但他却认为两者的价值取向存有极大的差异: 儒教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理性适应;基督教的理性主义则是对世界的理性控制. 韦伯认为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西社会
发展走向不同道路的内在精神因素.[6]
这也就是为何大到国家小
到我们个人都倡导 以和为贵 ,因为无论是国际交往关系的
和 还是人际交往关系中的 和 ,都与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对世界的理性适应密不可分.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
福来求 [7]
这句诗出自诗经,为周王宴请诸侯时的诗,其意为: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温和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它说明儒家 和 的思想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遵循这一法则.儒家总是以乐观的态度设法调适人与世界的关系,去适应现实,而不是以分析的态度去驾驭现实,改造现实.这种延续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改变,中国始终倡导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如此.
其次,第二类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之有
所生也. [8]这段话说明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必要遵循尊卑和亲疏这两方面来衡量彼此间的关系;所以在中国的分配法则之中,
也是由这两方面决定,先是从尊卑关系考虑谁是资源的支配者,再由亲疏关系决定资源的分配方式,其中仁㊁义㊁礼,也分别对应关系㊁法则和决策.这也是西方所言的 正义理论 即:个人的福祉及促成个人发展是共同目标时,需求将是主要正义分配法则.换而言之,只要妥善使用这些法则,人们便能将社会资源作出有
利于个人和社会整理的有利分配.[9]当下的中国分配方式也是依照这一体系,自上而下的分配,由国家统一宏观调控,个人则通过
人际关系网络的运作来各取所需.
第三类修身之道: 自天子以致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之
本 [10]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天子乃至平民百姓,修身是第一要务.那么儒家的修身之道和我们的人际交往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十分重要的修养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辩察和剖析其中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与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这就解释了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能够众志成城,很快就能动员到普通百姓加入到救灾的队伍中去,这与儒家中的自省与道德的自我约束是分不开的.因为重视自省,所以我们在陌生的环境下总表现的谨小慎微,因为我们怕自己做出不得体的举动,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因为自省,我们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之时,慷慨解囊.这三者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当中,分别影响了了我们价值观㊁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即是合理,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根治与中华大地,并且长盛不衰,说明中国社会已经适应了这套系统,中国人的血脉当中蕴藏着儒家文化,所以说儒家势必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㊀戴圣«礼记 曲礼»[2]㊀侯玉波张梦对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理论分析心理科学2009(1)
[3]㊀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版2010第
11页[4]㊀孟子«孟子 尽心上»[5]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127页[6]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128页[7]㊀«
诗经小雅 桑扈»[8]㊀戴圣«礼记 中庸»[9]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97页[10]㊀戴圣«
礼记 大学»(上接第188页)
1㊁出示资料袋(3张)
这样的好总理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动和赞叹呢,但我们的总理
也是一个需要关心的人啊!看,夜深了我们的总理办公室的还亮着.你们路过这里想不想对总理说点什么,劝劝总理呢?
2㊁小练笔:«我想说.......
»八㊁总结全文同学们,总理听不到你们的话了,他一定感到很欣慰的.总理
也想过轻松的生活啊.但他知道此时的国家需要他,人民需要
他啊!
板书设计:
13㊁
这一夜的工作生活 简朴
㊀㊀㊀㊀㊀激动,
自豪工作 劳苦
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