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技术革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计算机 美籍保加利亚人、物理学家阿塔纳索夫才是第一台电子 计算机的发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 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 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 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 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 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 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 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 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 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 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
因为英国的殖民地在当时是世界最大的,海外资源丰富,国民 生产总值高。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展开;
1765年,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影响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用蒸汽机推动的火车。
飞梭于1733年被钟表匠凯伊发 明,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也 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1765年,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 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1779年,由英国工人克隆普顿发明, 这种骡机集中了水力纺纱机和珍妮纺 纱机的优点,它可以推动300~400个 纱锭,纺出细致而又牢固的纱线。
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使 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国棉 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老式电话
电报
电 灯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 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 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 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 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 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 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 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 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 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 境界发展。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 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 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三次技术革命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时间 : 1750年 代表人物:瓦特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1870年以后 代表人物:爱迪生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发明与应用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时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代表人物:比尔· 盖茨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是以信息、生物、材料、空间、海洋、能 源为主导的高技术发展与应用。
(4)美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促成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 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 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 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 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 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 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 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电力的广泛应用由可能变为现实,而 在电力的应用中又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 技术发明。 电报:1838年摩斯发明电报接收机; 电话:1876年美国青年贝尔发明了靠簧片振动传声的第一具电 话; 电灯:1877 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对电产生之光进行研究,发明了 电灯泡; 无线电通讯: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制作了第一架电波发射机; 矿石接收机:内燃机的发明。1670年,荷兰的物理学家、数学 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发明了采用火药在气缸内燃烧膨胀推动活塞 做功的机械,即“内燃机”。
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18世纪末蒸汽机 的发明和应用为主 要标志。这次科技 革命使社会生产力 发生了革命性的变 革,以机器大工作 代替工场手工业, 使人类进入机器时 代。
第一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 广泛建立; 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大对立阶级; 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 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5、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6、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7、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 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 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 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 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 次工业革命。当时,科 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 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 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 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 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 并且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的影响:
1、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2、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 流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最终 五 工 业 布 局 由 分 散 走 向 者 ; 业 部 , 发 明 者 是 科 技 研 究 四 重 工 业 部 门 为 主 要 工 行 ( 如 日 、 德 、 俄 ) ; 三 两 次 工 业 革 命 交 叉 进 的 国 家 ; 二 同 时 发 生 在 几 个 先 进 合 ; 一 科 技 与 生 活 紧 密 结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 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 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 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 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 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 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 兴起。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 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 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 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 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 —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 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 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 科研体制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