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考题分析的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考题分析的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作者:胡学军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03期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经历“定位信息—联系信息—分拣信息—确定信息”的过程。定位信息即根据题干要求大致框定问题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信息即确定主要信息的位置后再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分拣信息即对相关信息与主要信息进行比对;确定信息即根据问题的外延和内涵,剔除冗余信息,锁定正确信息,再与题后选项进行匹配,得出正确答案。这一过程反映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一、考题类型
综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2]对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如下:考生能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能理解主旨要义和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理解;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做必要的词语转换等。
根据上述要求,可把阅读理解试题对应地分为以下六类: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篇章结构题和信息匹配题。其中篇章结构题考查得较少,信息匹配题各省考查的角度不同。
二、解题方法
无论是哪种题型,只要学生能把握文体的特点,了解英语语篇的行文方式,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图式,便为阅读理解的解题奠定了基础。图式是对以往认知的概要贮存。在阅读中所体现的图式可表现为把不同文体的特点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概要贮存,形成先验型类别,在后来的阅读中产生正迁移影响,给预测提供依据,让理解顺畅自然。[3]鉴于高考时间有限,对学生方法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是笔者所总结的一些方法。
1. 主题归纳法
主题归纳法是解答主旨大意题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几乎所有文体。此种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篇知识,了解英语语篇的特点。解题的思路是:首段—首段中的首句—结尾段—中间段的首句。需要说明的是,不是非要完成这一过程才能选出答案,有的只需进行第一环节便可得出答案。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A篇第30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A Wheelchair Experience.
B. Weakness and Kindness.
C. Weakness and Strength.
D. A Driving Experience.
该篇是记叙文,文章第一段作者便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告知大家“人类并不像动物世界里那么弱肉强食。我的弱引来了他人的热情帮助,也带给了助人者心理上的快乐”。因此从首段中便可得出答案为B。
2. 结论总结法
结论总结法主要适用于议论文。语篇往往以讲道理的方式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类题目解题的关键是先做这一语篇的其他题目,待其他题目做完后,语篇也就理解了,看到关键句,立即锁定信息。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B篇第35题:
What can we human beings learn from cats and dogs?
A.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B.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C. We should live in peace with animals.
D. We should learn more body languages.
全文的大意是:猫和狗属于不同类型的动物,它们同处一室,开始会因误解对方的肢体语言而互相攻击,后来主动去学习对方的肢体语言,从而实现和谐相处。那么同为人类,我们不应该更容易学会和谐相处吗!文章最后一句“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便是关键句,读到此很容易得出答案为A。
3. 关键词定位法
关键词定位法主要适用于事实细节题,有时对细节推断题也适用。主要解题步骤为:先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匹配的信息,然后定位句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性强的关键词。这样做的好处是迅速排除干扰,选出最佳答案。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1题:
To submit nonfiction articles, a contributor must .
A. provide his special qualifications
B. be a regular reader of the Post
C. produce printed versions
D. be over 45 years old
文中第四段专门描述非虚构类文章的投稿要求:“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 Include one or two published pieces with your article.”再结合题干要求“投稿者在提交非虚构类文章时必须……”可确定关键词是qualifications,由此可得出答案为A。
4. 细节筛选比对法
这类题目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实细节题。因为选项散落在整篇文章中,有一点判断失误就会误选。做这类题目的最好方法是:边读边选,边选边比对,边比对边排除,排除到最后,正确答案自然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2题: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 that the Post ______.
A. allows article submissions within six weeks
B. favors science articles within 2,000 words
C. has a huge demand for humorous works
D. prefers nonfiction to fiction articles
根据文章第四段“Our nonfiction needs include how-to, useful articles on gardening, pet care and training, financial planning, and subjects of interest to a 45-plus, home-loving readership”的信息可排除选项B。而如果稍不注意,会被后文“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 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中“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误导,又极易误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