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DISIDANYUAN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
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
戏院的演说》(1903年)
(1)与1894年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2)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经历,指出其转变的原因。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2)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早年到国外学习,接受西式教育;民族责任心的驱使;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

2.导学号024640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可以说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五权制理论是他一贯主张的产物,是用中国传统的经验和政治制度来修改补充从欧美学来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例证。

然而孙中山长期远
离祖国,漂泊流转海外,毕竟对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了解有不全面、不系统的地方,再加上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使他的五权制理论难免存在缺陷和偏颇。

虽然他奋斗的目标是以五权制理论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美好设想,建国的一系列方案,都会在身后异化为独裁统治的
遮羞布,而所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等,也是徒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本质内容,其所体现的国体性质与国体所决定的政体形式又根本不相吻合,从而造成中国近代史上近40年的国体与政体的二律相背。

——孟永林、许有平《孙中山五权制理论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五权制理论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制理论。

(1)问,根据材料中“用中国传统的经验和政治制度来修改补充从欧美学来的……”的信息,反映出孙中山的理论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孙中山的个人经历决定的。

第(2)问,对五权制理论进行评价时,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其进步性及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特点:由中西思想结合而成。

原因:近代以来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固有的精华;孙中山的个人经历。

(2)一方面,五权制理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斗争,考察西方政治制度,以中国之精华改造西方之流弊的积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修补和减少了西方“三权分立”中的不民主成分,体现了孙中山既借鉴又不完全照搬的探索精神,同时对于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独裁、宣传民主思想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的五权制理论又含有很多偏颇的成见和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未能付诸实践。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到三个月,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宣誓效忠共和。

孙中山实现诺言平静地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倡民生主义的原因,并分析其实现民生主义的理想途径是否能达到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伟大品质。

(1)问时,根据材料一中的“欧美各国……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等有效信息,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分析其民生主义能否达到目的,要结合材料一的具体内容及其民生主义的性质进
行说明。

回答第(2)问时,关于孙中山辞职的原因,从材料二中提取有关信息回答即可。

至于孙中山的
伟大品质,要结合其提出三民主义、建立民国、辞职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分析。

原因:吸取欧美的教训;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说明:孙中山平均地权的设想是无法实现的。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纲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可能得到农民阶级
的支持。

(2)原因: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孙中山兑现原有的承诺。

品质:为人真诚,信守诺言;心系共和,淡泊名利;国家民族利益至上,不计较个人得失。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
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

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
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


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
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
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
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
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摘编自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两则材料体现出的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的不同。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孙中山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逐
渐实现转变的过程。

解答本题,要把孙中山的相关认识放在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思考,
并结合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5.导学号024640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今天的美国国会大厦里,悬挂着一张巨幅油画,画面上历史伟人济济一堂,那是美国人民的开国大典(注:时间是1783年)。

油画下面有个小小的说明,上面记载了华盛顿和议长的简短讲话。

华盛顿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

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

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的公职。

”议长答道:“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

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将激励子孙后代。


——摘编自林达夫妇《总统是靠不住的》材料二在我们这样辽阔的国度里,要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个活力充沛的、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
——华盛顿的告别辞材料三乃孙黄放弃责任,一让总统,一让留守,博功成身退之虚名,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谓非一大恨事也。

……但孙中山欲挽官僚窃权怙势之积习,准身作则,专为公家谋幸福,不为
一己便私图……手段虽劣,其胸襟气概,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谭人凤《石叟牌词》(写于“二次革命”失败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公职”是指什么,说明促使华盛顿辞去这一“公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做到“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华盛顿和孙中山的辞职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1)问时,根据材料中的“1783年”“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你的道德力量将激励子孙后代”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回第(2)问时,要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分析。

回答第(3)问时,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回答华盛顿辞职的影响;对孙中山辞职的影响,要结合材料三中的“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进行说明。

“公职”:大陆军总司令。

主要因素:个人的道德力量。

(2)建立联邦制;政府运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3)华盛顿:保障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

孙中山:改变了“打天下就要坐天下(或窃权怙势)”的传统恶习;导致军阀割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