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巫路云阳农坝至江口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付家滴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及总体原则
1.1 设计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07-200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 71-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2总体原则
隧道施工图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测设合同要求,对隧道初步设计方案进一步核实落实,基于详细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交通量及其构成、营运及施工条件进行设计,使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隧道施工图设计符合国家有关国土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

注意节约用地,保护农田及水利设施,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弃渣和污水。

(2)隧道总体布置贴近自然,充分与环境协调;隧道内外平、纵线形协调,满足行车的安全、舒适
要求。

(3)根据规范,按设计车速40km/h二级公路标准和招标文件行车道宽度2x3.5m的要求确定隧道建筑限界,在满足隧道功能和结构受力良好的前提条件下,拟定经济合理的断面内轮廓。

(4)隧道结构设计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不渗不漏,经济合理的要求,具有规范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能适应长期运营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5)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隧道内设置与交通量、重要性相适应的运营管理监控设施,各系统具可扩充性和可升级性,使人、车、路、环境和管理运运营设施组成有机统一的
交通系统,为隧道使用者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行车环境。

(6)隧道土建设计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根据各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制定详细的地质观察和监控量测方案。

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

(7)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社会人文和环境条件,合理选择隧道进出口位置和洞门形式,保证洞口与自然环境协调,洞门安全美观。

洞门形式与自然地形协调,通过绿化,使洞门融入自然环境中。

(8)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2 工程概况
2.1 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2)起讫桩号:340
7
~
996
6+
+K
K
(3)隧道全长:m
344;
(4)设计速度:h
km/
40
(6)隧道路面横坡:双向坡2%(直线段),超高不大于±4%
(7)隧道建筑限界:隧道建筑限界见表1
表1主洞建筑限界
(8)隧道内最大纵坡:±2.93%;最小纵坡:加减0.3% (9)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10)设计交通量:3925标准小汽车辆/日
(11)隧道防水等级:二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S8
2.2 技术标准
隧道按二级公路双向隧道设计。

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 行车速度:隧道设计车速为40h Km /。

(2) 隧道建筑限界:限界净宽:8.50m ;行车道宽度:2⨯3.5m ;限界净高:5m (3) 设计交通量:交通量:3925辆/日;高峰小时交通量:589辆/h 。

(4) 行驶方向:双向行驶 (5) 设计荷载:公路-II 级 (6) 隧道纵坡度: 2.398% (7) 隧道内卫生标准:
CO 允许浓度:
正常行使时为150ppm
发生事故时,短时间(20min )以内,为300ppm 烟雾允许浓度:
正常营运时为0.00901-m
当烟雾浓度为0.01201
-m ,采用交通管制 进行养护时为0.00351-m
(8)隧道纵向风速小于7s m /
3 隧道建设条件
3.1 地质构造
3.1地形地貌
隧址区为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

最高点高程772m ,位于东侧坡顶,最低点高程为553.4m ,位于北西侧斜坡坡脚西牛河一带,相对高差约为218.6m .
3.2地层岩性
根据地面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隧址区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层(me Q ) 、残坡积层
(1
14
d e Q +) 、残坡积层(1
14
d e Q +)、冲洪积层(1
14
p a Q +) 和中生界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z J 1) 。

其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层(me
Q )
人工填筑土:密实,主要成分为灰岩碎片,次棱角状,粒径1~6cm ,含量35%~90%,其余成分为亚粘土,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主要分布于原有公路位置隧道进口一带,厚度3cm 左右,回填时间45年。

(2) 第四系残坡积层(1
14d e Q +)
亚粘土:黄褐色,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喊15~30%的灰岩角砾,碎石粒径0.6~5cm ,主要分布于原公路外侧斜坡上,厚度0.2~1.5m 。

(3)第四系冲洪积层(114p a Q +)
漂石土:主要成分为砂岩或灰岩,次棱角状,分选性差,粒径3~60cm ,局部含极少量亚粘土和灰土,分布于西牛河中及漫滩上,厚度1~2m 。

(4)中生界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z J 1)
砂岩: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岩屑石英等。

泥岩:灰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含少量砂质。

3.3地质构造与地震
付家滴隧道位于剪刀梁背斜南翼,岩层产状
37~32191~170∠。

隧址区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通过,区域构造稳定。

根据国家地政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18306-GB )附件《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万),隧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特征周期0.35s 。

经过地表及周边居民调访证实,隧道通过区无煤窑开采史。

隧址区北侧反坡有村民自行开采的小窖坑,实地调查煤层厚度1~20cm,沿老的构造剥蚀面分布,底板为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炭质页岩,含硫量少,燃烧后基本无烟;此外在ZK78下侧沟谷区寒武系水车坪组(E1S )底板处见煤系地层分布,处于断层另一盘。

综述:隧道区无滑坡、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

调查未发现煤系地层分布,岩溶不发育,无高地应力、岩溶塌陷、有毒有害气体等特殊工程问题。

隧道区工程地质条件好,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现状稳定。

4 隧道土建设计
4.1 隧道平、纵面设计 4.1.1隧道平面设计
隧道平面设计原则上服从路线走向,但也充分考虑了隧址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避开了大的
不良地质段,同时考虑了隧道洞口的成洞难度。

4.2 洞门位置及隧道洞门设计 4.2.1 洞口位置和洞门设计原则
洞门位置的确定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洞门形式的选择遵循“与自然环境协调、结构安全、经济美观并有利于行车视线诱导”的原则,结合
洞口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

4.2.2 洞口位置和洞门设计原则
考虑隧道进出口地形偏压严重并结合改沟设计,为控制靠山侧边坡开挖高度,隧道进口采用偏压洞门。

为了
减少出口右侧边坡高度,减少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对隧道出口采用接长明洞方式进洞,洞门采用端墙式。

4.3 洞口位置和洞门设计原则
根据漆树坡隧道的水文地质简单的特征,确定隧道防排水的原则为:防、排、截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1)防水:为保证洞内行车安全,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敷设柔性防水层,二次衬砌沉降缝安设止水
带,施工缝安设止水条,确保拱部、边墙、路面、设备箱洞不渗水。

(2)排水:漆树坡隧道属长隧道,隧道内水以排为主,通过洞内纵向盲沟、横向排水支管、纵向中心排
水管、边沟将洞内水集中排出洞外,路面清洗水通过路缘边沟排放,地下水与路面水分开排放,洁污分流更环保。

(3)截水:隧道洞身段无地表水沟及水体,截水措施主要是洞口设置截水沟,防止洞口工程被坡面水冲
蚀,保证洞口路段良好的营运条件。

4.4 洞口防排水
为了截排地表水,是洞口工程不被坡面水冲蚀,并保证洞口路段良好的营运条件,综合考虑接顺地表冲沟,在洞口仰坡及边坡以外5m 的适当位置设置洞外截水沟;洞口范围雨水经截、排水沟汇入路基撼动或自然沟渠中。

4.4.1 洞身防排水
隧道洞身防水是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铺设1.2mm 厚EVA 防水卷材,在卷材与喷射混凝土之间铺设一层300g/㎡的无纺布作为缓冲层,二次衬砌施工缝设带注浆管的遇水膨胀止水条,沉降缝隙E 型止水带。

隧道衬砌排水:
(1)在隧道两侧电缆沟下设置纵向排水边沟,纵向排水边沟与纵向盲沟采用Φ116/100HDPE 双臂无孔波纹管横向连接;
(2)纵向排水边沟与中心排水管采用Φ116/100HPDE 双壁无孔波纹管横向连通; (3)在衬砌两边墙墙脚外侧纵向设置Φ116/100HDPE 双壁打孔波纹管(纵向盲沟); (4)衬砌背后环向设置3Φ50单壁打孔波纹管或片状塑料盲沟(环向盲沟); (5)洞内清洗水通过纵向路缘边沟排出洞外,路缘边沟按间距50m 设置沉砂池。

中心排水管、纵向排水边沟、纵向盲沟全隧贯通;环向盲沟向下伸至边墙脚与纵向盲沟相连,衬砌背后地下水从环向盲沟、无纺布汇集至纵向盲沟后,通过横向排水管将地下水引入纵向排水边沟,排出洞外
5 监控量测
隧道施工监测是新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隧道施工中,通过对隧道围岩动态的监控量测(洞口地段还应对地表沉降进行观测),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量测结果调整设计支护参数,指导施工;通过量测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隧道的安全,达到隧道施工安全、节约工程投资的目的。

5.1 洞门位置及隧道洞门设计
根据本路段隧道的地质特征、围岩特点,设计考虑进行如下项目的量测。

1、必测项目:
a、洞内、外观察
b、周边位移
c、拱顶下沉量测
d、地表下沉(隧道洞口、其他浅埋地段)
2、选测项目
a、钢架内力及外力
b、围岩体内位移
c、围岩压力
d、两层支护间压力
e、两层支护间压力
f、锚杆轴力
g、支护、衬砌内应力
h、围岩弹性波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