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与苏轼的庐山诗,比较唐宋诗的不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李白与苏轼的庐山诗,比较唐宋诗的不同
庐山,是天下名山,素以风景奇秀著称。

历代诗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众多诗人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其中,诗仙李白和大宋活得最潇洒的男人苏轼,各自写下的吟咏庐山的诗作,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成了唐宋诗的各自代表。

李白丨望庐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按照一般的说法,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作了这首诗。

抛开创作背景不论,单从艺术风貌上来讲,本诗确乎是一首具有太白特色的典型诗作。

太白的诗,自然、率真、奔放、飘逸,连律诗都可以当成古体来写。

他的七绝恰好可以发挥这些特长,无拘无束,把诗人的天真烂漫发挥到极致。

苏轼丨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致是48岁(1084年)那年,东坡第一次来到了庐山,便被庐山的风景所震撼。

在庐山游玩了十几天,做了很多首诗。

后来与东林寺的总长老游西林寺,东坡在墙壁间挥毫写下这首久负盛名的诗。

两首诗,都非常有名,都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但两诗的写法与特色截然不同。

以致于大凡作唐宋诗比较的文章或著作,会将其拿来作诗例对比一翻。

李白是主观之诗人,多写有我之境。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看庐山,以己之眼观物,但见太阳照射香炉峰,云雾缭绕,巨大的瀑布挂在眼前,动静得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则是李白眼中而且经过艺术加工的瀑布了,打上了李白的色彩。

即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一道气势恢宏的瀑布推送到了我们面前。

其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壮彩;其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

苏轼是理性之诗人。

他的诗,既能看到“我”,却要注意把“我”跳出来。

以本诗而言,既横看,又侧看,还远近高低到处看,故而所观之物,各有不同。

那是不是东坡此诗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了”呢?其实,错!东坡这里根本就不CARE王国维所说的意境。

他写的是人生体验、哲学思辨去了。

总的来说,二诗各有擅场,代表了唐宋人两种不同的写法与特质。

延伸阅读:苏东坡游庐山,把李白夸上天,把另一诗人贬得一文不值那,唐宋诗到底有何不同?
一般地看法是:唐诗主情,多用形象思维。

神采华瞻,丰腴浓烈;宋诗主理,好发议论,具有哲学思辨。

要理解这一点,要理解宋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

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雕版印刷术已经普及,诗人的
学术素养非常高,他们的诗多是学人之诗。

当然,要找唐宋诗二者不同的原因,还可以找出很多来。

如: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质量就高;宋代不考诗赋,喜欢考策论,注重说理。

唐代疆域辽阔,充满奇情壮采;宋代禅宗发达,思辨色彩浓。

唐代重视道家思想,皇帝以老子后人自居,很多诗人与道士来往频繁,故多飘逸之作。

宋代儒释道呈合流之势,但理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诗人喜欢发议论、说理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唐人把好诗都做完以后(鲁迅致杨霁云:“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再按照他们的路子走,已经成了死胡同。

就像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所总结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由此,也带来唐宋诗在美学风神上的巨大差异。

老派学者缪钺先生在其著名的文论《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区别有精彩的评述: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迭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若要找例子,我们不妨选几首同样是登山的诗句,探讨二者的差异。

王安石丨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是与苏轼同时代的诗人政治家。

虽然与苏轼是政敌,但二人在诗歌中不约而同地写起理趣,使得诗歌充满哲学的味道。

杨万里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也是一首经典的理趣诗。

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却写出了不平常的体验。

邵雍丨登山临水吟
山有乔峰水有涛,未能容屐岂容舠。

非无仁智斯为乐,少有登临不惮劳。

言味止知甘脍炙,语真谁是识琼瑶。

自惭不尽人才处,长恨今人论太高。

邵雍本身就是理学家,人称“邵夫子”。

本诗既不立足写景,也不专为说情,而是专注于说理,到底邵夫子想表达什么高明的道理出来呢?对不起,你得仔细地去品一翻。

这比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夫子更难为我等学渣啊。

缪钺先生说:宋代承唐之后,如大江之水,潴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灏而变为澄清,由惊涛汹涌而变为清波容与。

此皆宋人心理情趣之种种特点也。

(《论宋诗》)
我们也可以找几首唐人登临的诗作,体悟诗歌风貌的不同:怀古: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丨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显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丨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伤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丨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诗主情,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思/感慨(尽管抒发的感慨各有不同)。

李白的庐山诗更是情之所至,是代表唐人诗歌最高成就的作品,与苏轼的代表宋调风范的庐山诗具有典型意义。

当然,也毋庸说唐宋诗孰优孰劣。

毕竟,唐诗的地位,别说宋诗,宋词都不一定撼得动。

而相比宋诗的地位,元明清诗照样成了小弟。

但是,宋人以理趣入诗的尝试,在诗歌史上是值得肯定的。

话又说回来,文学是多姿多彩的,任何事物不能一刀切死。

唐诗中有宋调,宋调中也不乏唐音。

我们不妨多找出一些诗例来,对二者做一个进一步的梳理关照,比在键盘前空喊实际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