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论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多要素系统,它由基础体系、核心体系、
支撑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环境体系等要素组成。
只有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把各要素按照本科办学规律科学地组合起来。
强化系统对各要素的组织作用。
科学构架、梳理和调适系统内各要素的地位、关系和作用,使目标指向协调一致,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系统论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群体。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类院校刚刚从专科院校“升本”而成,本科教育的历史短、积淀少,缺乏对本科教育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加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教大众化后出现的新类型,从办学理论到办学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
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办学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定位研究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涉及面甚广,是一个多要素系统。
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研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某个要素,鲜有从整体的角度对进行系统研究。
笔者认为,只有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把各要素按照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科学组合起来,强化体系对各要素的组织作用,科学构架、调适体系内各要素的地位、关系和作用,使各要素目标指向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系统的整体性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
一、办学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要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系统的目的是整合系统各个要素的关键。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只有明确其目的,才能保证健康稳定的运行。
人才培养位于高等院校三大社会职能之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具有规划未来、引领发展的作用,属于学校的“上层建筑”或“顶层设计”。
办学定位包括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层次定位等。
学科专业的设置及构架则是办学定位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层次定位的具体化。
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等都要在办学定位中求解。
也只有这样,专业建设才能具有适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目的所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这个系统的目的,其外化形式是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其构架,它们共同形成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础。
二、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
大学的人才培养是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来实现的。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传统的强调学科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学术型本科教学体系形成显著区别。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
实际上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导的通才教育。
要求学生具备宽厚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为研究高深学问奠定基础。
应用型本科教育则要求学生理论基础坚实,既能满足应用研究、技术研发的需要,又能满足专业能力学习的需要,是专业性通才教育。
基础理论学习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只不过要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针对专业教育的实际。
更突出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之养成,更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1.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课程体系则是实现设计目标的施工图。
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通过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
笔者认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同质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课程体系趋同化,同一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变通和特色。
要真正构建起适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要在内容上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例关系,寻求二者的均衡点和结合点。
在构建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
绝不能因为突出应用性课程,过分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从而削弱对学生创新、研发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出现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现象,降低培养规格和标准;更不能因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压缩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实践的训练,从而盲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时,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大致确定为47%、28%、20%和5%。
这一模式不可能适合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但其中折射出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组合、兼容并包的思想值得借鉴。
(2)要在方式上相互整合促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要强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的统领和组织作用。
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对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特点提出具体要求,使整个体系目标指向协调一致。
安排什么课程,学时多少,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课程在教学进度中的位置等,都必须服从整个体系的要求,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据笔者了解。
目前在新建院校普遍存在争课程、争课时的现象,目的是为教师个人或教研室争“工分”、争课时费,致使与体系不兼容的课不能剔除,需要整合的课程不能整合,需要压缩的课时不能压缩,需要加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不到加强。
因此,下大力气改革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能否向着既定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
2.课程建设。
在大学教育中,课程虽然属于比较微观的层面,但却是支撑学科专业的最小单位,影响着大学宏观层面的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落脚于课程改革和建设上。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按专业大类及行业分类来构建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是学生所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通识教育、通识课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学术性的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其根本使命是要发展学生终身不懈的自我反思、提升人生观的意识与能力。
通识课程内容比较多,以专业大类(如建筑类、机械类等)或行业分类(如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等)来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既可以增强适切性,为不同专业或行业背景的学生构建具有特色的知识体系,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之重点是将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型課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突出的问题是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模式主宰着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并且受这一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授课模式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的实践环节相应地受到忽视。
因此,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型课程,特别是开发出具有校本特点的应用型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3.教材建设。
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物化形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建设也必须体现应用性的特点。
(1)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强对课程体系内的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
这个方面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现在占据教材市场主体的通识性教材和基础课程教材基本上都是针对学术型本科教育的,无论是体系、内容和授课时数都不能满足应用型教育的需要,更无特色可言。
所以,组织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材应引起新建院校的高度重视
(2)要着力加强自编教材建设。
不论哪一类课程,都要倾力编撰应用型教材,并逐步编出应用型本科精品教材,特别是要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使本校的科技成果、办学积淀和办学特色等课程资源进教材、进课堂,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构建具有专业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不同的学科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首先研究哪些专业的哪些能力和专业素质可以在实验室培养,哪些素质要在产业现场培养,而哪些则需要在两种教育环境中进行协调培养。
有鉴于此,学校应清楚把握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目的,针对不同目的组织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
这就要求学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校内校外资源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素质能力拓展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教育虽然强调专业性,但不能把专业性变成片面性,更不能把专业性视为唯一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使命在于继续塑造这些学生,使其成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能力突出,同时富有智慧、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人。
因此,在教学体系的构建时,不能忽略素质能力拓展体系,为学生向更高目标奋进奠定基础。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
首先,在教学体系内,通识性教育为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人文精神的养成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增设选修课等形式为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完善知识、能力结构。
这是综合素质拓展的主渠道。
其次,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以学科类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生技能大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对学生的能力拓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配合这些科技或学科竞赛,很多学校也组织了相应的校内竞赛活动,并与教学计划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起到了能力拓展的效果。
最后,借鉴高职高专的做法,推行“多证书制度”,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基础上再获得一项或多项技能证书。
这些技能证书可以是所学专业领域的,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的,以鼓励学生个性化拓展自身能力素质。
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平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支撑要素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运行需要必要的条件支撑,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培养质量将得不到保证。
支撑大学办学的条件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就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而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支撑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
(一)“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
大学无论是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无论采取何种办学模式,无论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都是第一位的,而且是决定性的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既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学位、高职称教师,又要有相当数量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高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这样的队伍,既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能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推进科技进步。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双师型”师资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新建本科院校应借鉴这种经验着力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有实践经历与能力的“双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
这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到合作办学单位挂职等形式锻炼,更要靠职称评聘等政策的引导。
(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中普遍薄弱的环节。
实践平台的打造不仅意味着增加投入。
更重要的是深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的认识,把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贯穿其中。
新建本科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
其一,建立具有产学研合作特点的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平台。
过去,高等院校建设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时,往往沿用精英教育时的做法,在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方面自行其是。
不与产业实际相结合,把本来应该让学生磨练实践动手能力的实习实训变成蜻蜓点水似的观摩实习,学生失去了更多的训练机会。
其二,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校外实习实训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情境的训练机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现象。
要恢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活力,应先由政府构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高校和合作办学单位再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共同完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四、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和监控体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保障要素
如何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评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这就需要建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和监控体系。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稳定。
制度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时,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和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适应时代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敏感的問题,有人称之为高等教育的“黑洞”。
但笔者认为,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摒弃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