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古诗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古诗文赏析
虞美人古诗文赏析
导语: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虞美人古诗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虞美人古诗文赏析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
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着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1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1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
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称深沉。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
“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
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形式上,9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
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
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
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都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
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
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以血色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色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
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
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都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
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略加融点,已觉精采。
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
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
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
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
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
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
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
“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
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
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
(田德义)
二,虞美人古诗读后感
李煜的词风有别于当时西蜀的花间词派的题材狭窄,文风香软浓艳,他的词风清疏明朗自成一格。
以亡国被俘为界,他的词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写宫廷生活,男女爱情,格调思想艺术境界不是很高。
后期的词,格调全异于前,题材转变为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悔恨。
在手法技巧上、艺术思想上都达到1个高度。
尤其是诗词中那些描述亡国思国的浓愁深恨更是形象传神生动,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读后生感生叹从而引起共鸣。
政治地位由尊贵帝王骤然降至屈辱羁囚的天壤剧变,繁花落尽后的悲凉,与李煜所具有的极高文学天才,极易感发的诗人气质,两相碰撞,产生了巨大感情落差,形成了他词中既郁结又奔放,既沉着又飞动的特有的愁和恨的情结。
词中出现了孤独的抒情形象。
他失去了美好的一切,被当作失败者弃掷一边。
他的感情都还在挣扎,都还在追怀忏悔。
但越挣扎越迷惘,终于迸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音。
以至产生了大量的名句:“剪不乱,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亡国破家后的李后主,在被囚宋都中,追昔抚今,也作了很多的反思,最终仍是发出无奈和感叹,如他的《浪淘沙》中所写:“帘外潺潺,春意阑珊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出现类似贞观之治那样的清
明人和政和的政治局面,而是政治动荡,战乱不断,人民饱受战乱疾苦。
他的精力却更多地用于文学诗词歌赋。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在治理国家中不是1个好君主,他没有历代贤德英明的皇帝那样绘画上,在这些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在亡国破家后,在经历了命运的沧桑巨变,在日夕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心血的绝唱,在词坛上独领风骚,占着一席之地。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的词中还有一些回味隽永、富有哲理性意味深长的句子。
如他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短章小令,内涵却蕴含极深。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以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李煜的词充斥着矛盾纠葛,痛苦的无奈煎熬,但同是也是客观的理性思考。
从清词丽句中得出生命的思索。
那篇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展示了词人的孤寂痛苦和前事思量反省的悲叹。
真的是语已尽,情未了,字字血泪饱含其中。
【虞美人古诗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