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姓名:邹赐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基础心理学
指导教师:郑涌
20050401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学科专业:基础心理学
指导教师:郑涌教授
中文摘要研究方向:
研究生:
人格与健康
邹赐岚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闯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构想,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使用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对49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到大学生孤独感的4个维度: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孤独感体验、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人际信念。

得出的维度结构和自己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

(2)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但在人际信念这个维度上,男、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

(3)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相关。

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外向性呈负相关,这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孤独感,人格特征,大学生。

ResearchonLonelinessof
CollegeStudentsandItsRelationshipswithPersonalityTraits
Major:GeneralPsychologyTutor:ProfessorZhengYong
Specialty:Personality&Health
Author:ZonCilan
Abstract
0Ilthebasisofoverviewsofpreviousresearcheson
loneliness.analysisofopen-endedmea飘l瑚andindividualintewicws,this
studyputsforwarditsowntheoreticalhypothesisonloneliness.Accordingtothishypothesis,thestudydesignsaquestionnaireonlonelinessofcollegestudents.Byemployingthisquestionnaireand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foradults,theresearchertakes493collegestudentsasinformants.Theresultsuggeststhat:(1)Theself-madequestionnaireonlonelinessofcollegestudentsisofsoundreliabilityandvalidity.Adoptingthemethodoffactoranalysis,theresearcherarrivesatfourdimensionsforlonelinessofcollegestudents:assessmentofcommunicativecompetence,lonelinessexperience,assessment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beliefi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Theresultsaccordwellwiththetheoreticalhypothesis.
(2)Asawhole,lonelinessofcollegestudentsdoesn’tvarysignificantlyingender,grade,andsubjectdifference.However,maleandfemalecollegestudentsdifferentiatesignificantlyinlightofbeliefi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3)Lonelinessis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personalitytraits.Lonelinessbearsa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也neurosisandpsychosis.andanegativecorrelationwithextroversion.Theresultisconsistentwithpreviousfindings.
Keywords:loneliness,personalitytraits,collegestudents.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问的物理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加大,因而现代人对“孤独”的感受也在加深。

心理学家埃里克·斯隆说:“孤独是生活中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个顾个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习惯,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疏离的人际关系使更多的人感受着越来越深的孤独.但为什么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

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昵?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独感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

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

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思想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的第六阶段(18—25岁),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并融入社会.因而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思想阂题,以及一些无聊的恋爱、发泄、攻击、酗酒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感心态有关。

如此看来,孤独感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并且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

1.1孤独感的含义
对于孤独感(10neliness),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Weiss(1987)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Perlman和Peplau(1982)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的体验。

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

Schmidt和Sermat(1983)认为,孤独感是个人感觉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他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

关于孤独感的特征。

Perlman和Peplau提出,尽管人们对于孤独感的理解不一,提
法各异,然而从这些定义中仍然可以看出孤独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境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

关于孤独感的结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维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多维的。

Russell和Cutrona(1988)把孤独感视为单维度的情绪反应即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设计了UCLA孤独感量表(第3版)。

Schmidt和Sermat(1983)设计了孤独分类感量表(DLS)来测量受试者在四个方面的人际交往的质与量(性爱、友谊、同家人的关系、同集体或团体的关系)。

Vincenzi和Grabosky(1987)设计了情绪一社交孤独感量表(ESLI)旨在区分Weiss所提出的孤独感类型的多维测验,包括四个构念:情绪和社交孤立(客观情境)及情绪和社交孤独感(主观情感)。

Gierveld和Tilberg(1990)设计了Rasch式孤独感量表,旨在探讨孤独者对孤独的感知、体验及对缺乏人际交流的评价,把孤独分成三维:强度、时程、情绪特征.
关于孤独感的时间特征,有些心理学家将孤独感作了暂时和境遇性孤独感与慢性长期存在的素质性孤独感的区分,Shaver,Furman和Buhrmeste(1985)制定的状态性与特质性孤独感量表(STLS)就试图区分状态性与特质性孤独感,而更多的量表把孤独感看作特质性孤独感来研究。

本研究中,在Weiss提出的孤独感定义的基础上,把孤独感看作多维的人格倾向来研究。

1.2孤独感的有关研究
1.2.1国外有关孤独感的研究
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1970年代后期,1973年。

RobestS.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

受该文的启发,Peplau等人于1970年代后期开始了对孤独感的系统探讨,创制了广为采用的UCLA孤独量表,并对孤独感进行了理论上的析因分析。

1979年,第一次国际孤独感研讨会在美国召开,促进了学者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了研究孤独感的兴趣和热情。

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

国外较多研究指出,孤独感的产生虽与孤单、封闭、陌生、不和谐或突遭挫折的环境、社会支持等有关,但更受人的主观心理条件和人格特征(如抑郁、人际信任、社会依恋、内向、羞怯、自我表露、自我觉知、焦虑等)的影响(如,Cramer,2000:DaviS&Franzoi,1986:Oill&Anderson,1999:DiTommaso。

1997:DiTommaso,Brannen—McNulty,Ross&Burgess,2003:DiTo衄aso&Spinner,1993:Ernst&Cacioppo,1999:Schachter&Zlotogorski,1995:Schmidt&Sermat,1983:Schwab,Scalise,Ginter&Whipple,1998:Wittenberg&Reis,1986)。

经常感到孤独的人往往是羞怯的、较内向的、焦虑的、个性孤僻、多愁善感、人际角色被动,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并且更容易抑郁,因而他们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孤独感的可能。

Jones等(1982)和Nurmi等(1997)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引起孤独感的两种人格特征: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和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集会,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

在与人交往中,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通常也更少暴露自己。

与这些孤独者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人际关系,因而难以摆脱孤独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将每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即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上应当形成相应的人格特质,且经过了这一发展阶段其在这一方面的人格特质就基本定型,以后将难以改变,并依次进入下一组人格特质的发展阶段。

人格发展中各项任务完成的成功与不成功是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人格特质,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或者用维度进行衡量),其中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18—25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因此,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国外有人分别从大学生社交技巧、孤独感性别差异、恋爱关系等影响因素研究了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Balci&Kalkan,2001:Buyuksahin,2001:Deniz,Hamarta&Ari.2005:Demir,1990:Schultz&Moore,1986)。

1.2.2国内有关孤独感的研究
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一方面偏重儿童和青少年,如研究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辛自强,2003);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池丽萍,2003);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数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崔光成,2003),另一方面倾向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外部环境因素探讨(骆光林.阮俊华,1999;李传银。

1998),如:性别、是否独身子女、家庭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孤独感的影响,而从内部人格因素对孤独感影响的探讨研究也较少,王希林、任桂英(2000)从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来探讨孤独感问题,李传银(2000),李林英.陈会昌(2003)探讨过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但从人格特征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还太少,太不深入。

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依据。

1.3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意义
1.3.1已有研究的不足
国外对孤独感的研究由来已久,涉及的方面纵多。

在此无法面面俱到。

仅从个人的研究兴趣和意向出发,发现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孤独感的概念定义还不够清晰,孤独感究竟是一维的还是多维的,究竟是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人格倾向,如果孤独感是多维的人格倾向,那么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好的具有针对性的量表。

而国内的研究,首先。

研究对象偏重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探讨深度不够;其次,目前缺乏适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孤独感量表;最后,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倾向于探讨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较少对内部人格特征因素的影响探讨。

1.3.2本研究的意义
理论上,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从实证角度弥补国内针对大学生孤独感测量上的不足。

实践上。

通过自编量表测量在校大学生孤独感,了解他们的孤独感现状,分析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适时调节自我心态,保持健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4本研究的假设
(1)孤独感的心理构成是多维度的。

(2)大学生孤独感可能存在性别、年级、学科差异。

(3)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有关。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重庆交通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

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05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剩余493份有效问卷。

其中男生288人,女生205人:一年级164人,二年级132人,三年级115人,四年级82人;文科165人,理科328人。

2.2测量工具
2.2.1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2.2.1.1开放式问卷
在重庆交通学院选取大一(工科)、大二(文科)、大三(工科)、大四(文科)各1个班共140人参与开放式问卷调查,请被试作如下回答:你常常感到孤独吗?是的话,请详细列出具体的感受和原因I不是的话.请列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会常常感到孤独。

通过对被试开放式问卷所作的回答进行分析整理,同时参考国外有关量表,拟定出大学生孤独感问卷30道题项。

2。

2。

1。

2个别访谈
选取5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和lO名普通高校青年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征求他们对列出的30道题目的意见,对已有题项文字表述作出修定,同时增加或删减题项,完善题目内容和结构。

通过访谈得出41道题目。

2.2.1.3问卷题项编制
根据建构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的4个维度结构(具体见表1),即:孤独感体验、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4个维度,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的基础上,整合对已有孤独感量表和孤独感定义与特征的理解,并参考国外的相关量表(汪向东等,1999)UCLA、DLS、ESLI、Rasch量表中的条目,请专家对自编的题目进行审定和修改,然后将题项随机排列,最后确定了包含46个题项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初试问卷(详见附录)。

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初试问卷采用了5点评定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l到5分的评定,反向记分题相反,其中题号2、4、7、11、12、14、16、17、20、21、22、23、24、25、26、28、30、35、36、37、39、42、46共23题反向记分题。

表1大学生孤独感的维度构想及题目
题目
孤独感体验
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
一个人呆着时我常常感到孤单。

孤单使我的内心世界变得喜怒无常。

}我几乎没有过孤单时的那种心烦意乱。

}我觉得我的生活过得充实又快乐。

}我喜欢在人群中的热闹感觉,很少会有失落感。

我常常感觉自己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

生活让我体验到了太多的无助。

几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填补我内心深处的空虚。

{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常常觉得人活着真累。

·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从不会退缩。

优秀的人都挺骄傲的,我不喜欢和他们交往。

{我与大多数人都有共同语言。

我不屑与周围的人交往。

}除了家人。

还是有许多人值得我信赖的。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对我好.他(她)一定另有企图。

}我试图改变tl己让人喜欢.一般都能如愿以偿。

除非别人联系我。

一般我不主动联系别人。

}我从不苛求别人一定要按我的想法行事。

我不怎么关心别人的事。

+我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从中使我感到快乐。

+我很在意他人对我的看法,并且乐意接受他人的建议。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经过长时间交往我也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

+我总能给别人留下根好的第一印象。

我不知该如何同陌生人打交道。

}只要我愿意很容易就可以交上朋友。

与他人单独相处时我常常找不到话说。

}我与各种类型的人沟通都比较容易.
与人交往对我往往不能较荮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朋友眼里我是他们较好的倾述对象.
我在同伴中没有什么号召力。

}多数人喜欢我的性格.喜欢与我交往.
★我的朋友很多。

}在我的朋友中有人真正了解我。

没有朋友能给我真正的支持与帮助。

在校期间我与家人的联系少了。

·无论什么对候家人总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我觉得我的父母不够关心我.
·我与室友相处和谐.
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显得与室友格格不入。

我与室友的合作通常以不愉快结束。

·在寝室让我感到真实、轻松自在。

}我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甜蜜浪漫的。

}我相信恋人能给我亲密无间的感觉.
我渴望拥有那种真正相互理解的爱情.
我渴望从爱情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反向记分。

2.2.2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
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的中国版艾森克人格成人问卷。

该问卷有88个项目,分别为E、L、N、P四个量表。

其中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或倔强、讲求实际)分别代表了艾森克人格理论的三个人格维度。

L是后加的一个分量表,用于测套被试掩饰或社会性幼稚水平。

2.3研究程序
正式问卷的确定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考察问卷的重测信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大学生孤独感正式问卷;第二阶段对大学生孤独感正式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同时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施测于被试·
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l0.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项目分析及项目的筛选
表2大学生孤独感问卷项目分析结果
7.370**
.364**246.056**
.274**2.979**.140.258.021.*.381.*10.243**.477**261I.162.*.521.*3.078*
.169.278.078**
.396**9.698**
.431.*
28
7.069**
.378**9.696**.438**

3.279*
.168.*7.164.*
.376**307.996**.375**13.097**.555**31
1I.946**
.507**1I.302**
.527**32
13.524**
.588**9.873**.415.*
3310.493**.482**5.397**.285**
3410.263**.503**15.406**.577**357.872**.425**12.583**
.843**369.436**.499**11.391.*
.505**
3712.284**
.559**7.385**.379**
388.242**
.383**14.010.*.855**
39
7.700**.354**12.649**.525**40
4.464**.231.*10.334**.468料41
12.510.*.536**8.121.*.412.*424.357**.205**
7.935**
.361.*437.168.*.345**
9.805**.442**449.210++.437‘‘8.415.*
.410.*45
3.948**
.514.*
!!!:竺
:竺
塑!!:竺
:竺
+p<0.05。

}+p<0.01,以下同l题号下划线的表示删除·
10
●L

4—5678
9∞n化坞H垢蝎”协均∞孔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出问卷个别题项的I临界比率(简称cR值)。

进行鉴别力分析(鉴别力分析取高分组人数与低分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27%)及各题项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分析,删除不当题项(结果见表2)。

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将决断值(CR)未达到.Ol显著水准的题目及与问卷总分相关系数小于.20的题项予以删除。

结果删除第2、4、29共3题,剩余43题。

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初次因素分析结果,按以下几个标准剔除不合适题目:(1)标准差。

标准差的大小反映了被试得分分布的范围,项目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在该项目上的锝分分布较广,该项目能够鉴别个体反应的差异:反之,说明被试在该项目上的得分分布范围较小,该项目对个体的反应差异鉴别力较低。

在此理论基础上,剔除标准差低于.90的题项:(2)项目负荷值。

根据因素分析理论,题项负荷值显示的是该题项与某公因素的相关,题项的因素负荷值愈大。

说明该题项与公因素的关系愈密切,若某公因素与某个题项问的相关很低,则该因素所反映的心理特质无法由此题项推知,据此,将因素负荷值小于.40的题项删除;(3)将在两个以上因素上的负荷值均过高且负荷值近似的题项删除;(4)共同度。

在保证某特定公因素上负荷值大的前提下,题项的共同度则反映题项对公因素的贡献,事实上它是各题项效度系数的估计值。

基于此,将共同度小于.20的题项删除;(5)重测信度。

本问卷内容不受重复使用的影响,所以可用重测的结果来反映题项的稳定性程度。

若项目的重测信度小,说明该项目的稳定性差,不宜使用。

据此剔除重测信度小于.20的项目。

根据这些标准对问卷题项进行筛选,剔除第7、10、11、12、16、17、18、20、21、23、27、31、32、35、36、37、39、42、44、45、46等21个题项,大学生孤独感闷卷剩余22个有效题项(具体见附录)。

3.2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的维度结构
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中取样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835,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2073.009,显著性水平为.000,这说明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适当性。

对剩余的正式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负荷矩阵,再用最大变异法(Vari珊ax)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

依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的数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因素解符合陡阶检验,据碎石图(图1)显示确定因子;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题项。

问卷正式题项因素分折结果见表3。

S吣Plot
图1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碎石图
表3大学生孤独感问卷正式题项因素分析结果
项目共同度因素负荷因素一t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特征值2.716,贡献率12.345%)
3.与他人单独相处时我常常找不到话说.
9.我不知该如何同陌生人打交道.
8.我在同伴中没有什么号召力。

6.除非别人联系我,一般我不主动联系别人.
33.我不怎么关心别人的事。

I.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显得与室友格格不入。

因素二:孤独感体验(特征值2.711,贡献率12.32㈣
2&我几乎没有过孤单时的那种心烦意乱。

19.我常常觉得人活着真累。

43.一个人呆着时我常常感到孤单。

5。

生活让我体验到了太多的无助。

13.孤单使我的内心世界变得喜怒无常。

26.我觉得我的生活过得充实又快乐。

34.几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填补我内心深处的空虚。

因素三t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特征值2.551,贡献率11.596%)26.无论什么时候家人总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41.没有朋友能给我真正的支持与帮助。

30.在我的朋友中有人真正了解我。

40.我渴望拥有那种真正相互理解的爱情。

15.我觉得我的父母不够关心我.
14.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因素四t人际信念(特征值1.281,贡献率5.823%).494
.525
.445
.312
.294
.206
.407
.443
.303
.377
.438
.399
.366
.315
.385
.203
.312
.281
.311
.734
.691
.632
.592
.547
.404
.671
.666
.590
.569
.559
.515
.484
.627
.592
.574
.565
.540
.52l
24.我试图改变自己让人喜欢.一般都能如愿以偿。

.263.61422.我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甜蜜浪漫的。

.373.5403&经过长时间交往我也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221一.502
12
由表3可知,4个因素共解释了总变异的42.088%,题项的最高负荷为0.734,最低负荷为0.404。

各因素的命名根据以下原则:(1)参照构想维度命名。

看该因素的题项主要来自哪一构想维度,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多,就以哪个构想维度命名:(2)参照题项因素负荷值命名。

一般根据负荷值较高的题项所包含的意义命名。

第一个因素包括6个题项,主要是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可命名为“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该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12.345%;第二个因素包括7个题项,涉及的都是一些孤独感情绪体验,可命名为“孤独感体验”,该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12.323%;第三个因素包括6个题项,涉及的都是对自己拥有的人际关系的看法。

可命名为“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该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II.596%;第四个因素包括3个题项,主要表示对自己处好人际关系的信念,可命名为“人际信念”,该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5.823%。

3.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3.1问卷信度
本研究采用a系数(同质性信度)和稳定性系数(重测信度)作为检验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的信度指标。

问卷的同质性系数、重测信度见表4,从表4可知,各维度及问卷的同质性系数都在0.5以上,且重测信度都在0.6以上,说明本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表4大学生孤独感问卷信度系数
3.3.2问卷效度
3.3.2.1内容效度
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其内容可以通过前面的研究程序得以保证,该问卷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别访谈、参考文献、专家审核而整理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大学生孤独感的状况,因而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3.2.2结构效度
本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得出的四个因素结构,与构想的维度较为接近;同时,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各个因素之间应该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因素之间有重合,有些因素可能并非必要:如果因素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因素测的是与所要测量的大学生孤独感完全不同的内容。

本问卷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及因素与闯卷总分之间的相关见相关矩阵表5。

从表5可见各因素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说明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基本上都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个因素较好地反映了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

以上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5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分的相关矩阵
3.4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分在性别、学科和年级变量各水平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6所示。

表6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在各变量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肚sD)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