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103规约完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兼容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继电保护设备(或测控设备)的信息接口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将继电保护和测量控制功能组合在一个设备内,只有一个通讯口的设备的信息接口,以及继电保护和测量控制功能分别由不同设备完成其功能的设备的信息接口。
本规约属于问答式规约。
在任何情况下,子站都不准主动向主站发送信息。
注:本配套标准定义的继电保护信息的兼容级别2的专用范围的类型标识和信息序号,只适应于国内已经生产的那些继电保护设备,在硬件方面改动比较困难时,可以使用本配套标准的专用范围,对于新的继电保护设备如果兼容范围还不能满足,不能满足要求的部分必须采用通用服务来实现。
控制功能采用本配套标准的通用服务来完成。
国内已经生产的测量,控制智能终端只有在硬件方面较难适应通用服务的要求时,才可使用本配套标准所定义的专用范围。
通讯帧格式如下所示:
传输规定:
a)线路空闲状态为二进制1。
b)每一个字符有一个启动位,八位信息位,一位偶校验位,一位停止位。
c)每个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
d)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为33位。
e)长度L包括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区的8位位组的个数,为二进制数。
f)帧校验和是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区的8位位组的算术和(不考虑溢出位)。
g)接受校验:1)每个字符的启动位、停止位、偶校验位
2)校验两个启动字符,两个L值应一致,接受字符数为L+6、帧校验和、结束字符。
若检出一个差错,舍弃此帧数据,并校验空闲间隔。
3)在校验中,如无差错则数据有效。
PRM=1,表示是由控制系统向继电保护设备传输,控制系统为启动站。
PRM=0,表示由继电保护设备向控制系统传输,继电保护设备为从动站。
2·帧计数位FCB:
控制系统向同一个继电保护设备传输新一轮
...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帧计数位FCB取反
..,控制系统为每一个继电保护设备保留一个帧计数位的拷贝,若超时未从继电保护设备收到所期望的报文,或接受出现差错,则控制系统不改变帧计数位FCB的状态,重传原报文,重传次数为3次,若控制系统正确收到继电保护设备的报文,则该一轮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结束。
在继电保护设备收到控制系统的发送或请求帧,并向控制系统传送确认或响应帧,此时在继电保护设备将此确认或响应帧保存起来,在前后两次接受到的帧中的帧计数位的值不同时,就将保存的确认或响应帧清除,并形成新的确认或响应帧,否则不管收到的内容是什么,将原保存的确认或响应帧重发。
3·帧计数有效位FCV:
FCV=0,表示帧计数位FCB的变化无效。
FCV=1,表示帧计数位FCB的变化有效。
4.要求访问位ACD:
ACD=1表示继电保护设备有1级用户数据要向控制系统传送。
5·数据流控制位DFC:
DFC=0表示继电保护设备可以接受数据。
DFC=1表示继电保护设备的缓冲区已满,无法接受新数据。
6·功能码:
超时重发规则:
接收站检出传输差错,接收了受干扰的发送或请求帧后不作回答,由于所期望的确认帧或响应帧未收到,启动站超时重发,超时等待时间为50毫秒,最大重发次数为三次;若启动站接收了受干扰的确认帧或响应帧,则舍弃此帧。
注意在下文中:
控制方向指由控制系统到保护设备的传输方向。
监视方向指由保护设备到控制系统的传输方向。
链路规约数据单元
2.1固定帧长的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DPU)
控制方向:
召唤1
可变帧长的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DPU):可变帧长的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DPU)由两部分组成:链路控制规约信息(LPCI)和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ASDU即是指可变帧长帧格式中的链路用户数据,而LPCI则是指可变帧长帧格式中除链路用户数据外的其他部分。
ASDU的结构如下所示:
1. 类型标识(TYP):=UI8[1…8]〈1…255〉
〈1…31〉:=配套标准所定义(兼容范围)
〈32…255〉:=为特殊应用(专用范围)
类型标识的语义:在监视方向的信息
<1>:=带时标的报文M-TM-TA-3
<2>:=具有相对时间的带时标的报文M-TMR-TA-3
<3>:=被测值I M-MEI-NA-3
<4>:=具有相对时间的带时标的被测值M-TME-TA-3
<5>:=标识M-IRC-NA-3,M-IRF-NA-3,M-IRS-NA-3
<6>:=时间同步M-SYN-TA-3
<8>:=总查询(总召唤)终止M-TGI-NA-3
<9>:=被测值II M-MEII-NA-3
<10>:=通用分类数据M-GD-N(T)A-3
<11>:=通用标识M-GI-N(T)A-3
<23>:=被记录的扰动表M-LRD-TA-3
<26>:=准备传送扰动数据M-RTD-TA-3
<27>:=准备传送一个通道M-RTC-NA-3
<28>:=准备传送带标志的状态变位M-RTT-NA-3
<29>:=传送带标志的状态变位M-TDT-TA-3
<30>:=传送扰动值M-TDN-NA-3
<31>:=传送结束M-EOT-NA-3
(在控制方向)
<6>:=时间同步C-SYN-TA-3
<7>:=总查询(总召唤)C-IGI-NA-3
<10>:=通用分类数据C-GD-NA-3
<20>:=一般命令C-GRC-NA-3
<21>:=通用命令C-GC-NA-3
<24>:=扰动数据传输的命令C-ODT-NA-3
<25>:=扰动数据传输的认可C-ADT-NA-3
在〈0…31〉范围内的,而未列出的,为兼容使用保留
数目:=UI7[1…7]<0…127>
<0…9>:=信息元素的数目
<10…127>:=未用
SQ:=BS1[8]<0…1>
<0>:=寻址一个信息体内顺序的信息元素(用于被测值和被记录的扰动表)
<1>:=寻址单个信息元素或综合信息元素(由信息体地址寻址的单个信息元素或综合信息元素)3. 传送原因(COT)
COT:= UI8[1…8]〈0…255〉
<0>:=未用
<1…63>:=兼容范围
<64…255>:=专用范围
传送原因的语义:(在监视方向的信息)
<1>:=自发(突发)
<2>:=循环
<3>:=复位帧计数位(FCB)
<4>:=复位通信单元(CU)
<5>:=启动/重新启动
<6>:=电源合上
<7>:=测试模式
<8>:=时间同步
<9>:=总查询(总召唤)
<10>:=总查询(总召唤)终止
<11>:=当地操作
<12>:=远方操作
<20>:=命令的肯定认可
<21>:=命令的否定认可
<31>:=扰动数据的传送
<40>:=通用写命令的肯定认可
<41>:=通用写命令的否定认可
<42>:=对通用读命令有效数据响应
<43>:=对通用读命令无效数据响应
<44>:=通用写确认
(在控制方向):
<8>:=时间同步
<20>:=一般命令
<31>:=扰动数据的传输
<40>:=通用写命令
<42>:=通用读命令
<0…63>未列出的为兼容应用保留
4.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公共地址(COMMON ADDRESS)
COMMON ADDRESS:=UI8[1…8]<0…255>
其中,<0…254>:=站地址
<255>:=广播地址
信息体标识符:
5. 功能类型(FUN)
FUN:=UI8[1…8]<0…255>
兼容范围:〈128…129〉,〈144…145〉,〈160…161〉
〈176…177〉,〈192…193〉,〈208…209〉
〈224…225〉,〈240…241〉,〈254…255〉
ILD:=1=智能终端
其中: <128>:=距离保护T(Z)
<160>:=过流保护I>>
<176>:=变压器差动保护△IT
<192>:=线路差动保护△IL
<254>:=通用功能类型GEN
<255>:=全局功能类型GLB
(其于未用)
其余为专用范围
6. 信息序号(INF)INF:= UI8[1…8]<0…255>
在监视方向:=<0…255>
<0…15>:=系统功能
<16…31>:=状态
<32…47>:=监视
<48…63>:=接地故障
<64…127>:=短路
<128…143>:=自动重合闸
<144…159>:=被测值
<160…239>:=未用
<240…255>:=通用功能
在控制方向:=<0…255>
<0…15>:=系统功能
<16…31>:=一般命令
<32…239>:=未用
<240…255>:=通用功能
表示数据区内位的个数
3>:位的位置
用[P1~Pn]表示,P1和P n分别表示数据域的第1位和最后一位
4>:值和码:
用<V1~VnCODE>表示值和码,V1~Vn表示值的范围,CODE表示所使用的码制
码值是指例如:二进制(CIN),二—十进制(BCD),格雷码,K-OF-N码,ASCII 码等,缺省值为二进制。
若数据类型为一个数(整数,定点数或实数),定义为<VALUE1(下限)…VALUE2(上限)CODE>
5>:功能符号和功能:
一个特定的数据域的功能目的用“:=”表示
DATA TYPE i [P1~Pi]<CODE>:=FUNCTION
功能用功能文字,简写符号和等值符号“=”表示
正常传输的通信报文及其信息元素
监视方向的通信报文:类型标识1(ASDU-1):带时标的报文M-TTM-TA-3
A相电流开始)控制方向的ASDU:
3.1信息元素说明
1.
其中<0>:=未用
<1>=开
<2>:=合
<3>:=未用
2.
<1>=合 RES=BS3[2..4]<0>
BL=BS1[5]<0..1> <0>=未闭锁 <1>=闭锁
SB=BS1[6]<0..1> <0>=未取代 <1>=取代
NT=BS1[7]<0..1> <0>=当前值 <1>=非当前值 IV=BS1[8]<0..1> <0>=有效
<1>=无效
3.
<0>=标准时间
<1>=夏时制
无效位IV:
<0>=有效
<1>=无效
备用2=RES2
备用3=RES3
备用4=RES4
夏时制=SU:
<0>=标准时间
<1>=夏时制
无效位IV:
<0>=有效
<1>=无效
5.
其中 <0>:=未用
<1>:=跳
<2>:=合
<3>:=未用
6·带品质描述的被测值(MEA):
<0>=无溢出
<1>=溢出
差错位=ER:
<0>=被测值有效
<1>=被测值无效
备用位=RES: 未用
符号位=S:
<0>=正
<1>=负
被测值范围:-1..+1-2-12
若被测值溢出时,它被分别置成正或负的最大值,而且当OV=1时最大的被测值可以是+/-1.2或+/-2.4倍的额定值。
7.电网故障序号NOF:
NOF:
8.相对时间RET:
9.
传送原因COT=总查询时:
SIN=总查询启动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扫描序号(SCN)
传送原因COT=命令认可时:
SIN=命令报文的返回信息标识符(RII)
传送原因COT=其它:
SIN=无关
10.故障序号FAN: FAN:=UI16[1…6]〈0…65535〉
11.扫瞄序号
12.兼容级别
3”
4.1 正常情况下基本链路传输过程:
基本链路传输过程是由控制系统依次向各个继电保护设备No.0、No.1、No.2……No.n间隔层召唤2级用户数据(C-PL2-NA-3),各个继电保护设备分别以M-MEI-NA-3(ASDU 3)、M-MEII-NA-3(ASDU 9)M-MEVII-NA-3(ASDU 50)等被测值帧响应。
如果各个间隔层无1级用户数据,控制系统依次一个间隔层一个间隔层地召唤2级用户数据,各个间隔层分别以响应帧回答。
召唤No.n间隔2级用户数据以后,即转向召唤No.0间隔的2级用户数据。
如果在召唤No.i间隔之前,此间隔发生状态变位,产生1级用户数据,当控制系统向No.i间隔召唤2级用户数据C-PL2-NA-3时,No.i间隔的响应帧中的ACD=1,控制系统接受完2级用户数据后,接下去就向No.i间隔召唤1级用户数据C-PL1-NA-3,No.i间隔即以M-TTM-TA-3 ASDU 1、M-TMR-TA-3 ASDU 22、M-SP-TA-3 ASDU 41、M-DP-TA-3 ASDU 43、M-ST-NA-3 ASDU 36之一响应,若此帧中ACD=0,(控制系统得知No.i站已无1级用户数据),接下去就向No.i+1间隔召唤2级用户数据。
如果在发生状态变位时,同时发生扰动数据,在继电保护设备内状态变位的优先级将比扰动数据高,扰动数据在全部1级用户数据中的优先级最低,当控制系统向此继电保护设备召唤1级用户数据时,优先传送状态变位,然后传送扰动数据表,为了尽快收集各个间隔的状态变位,收到某个间隔的状态变位以后,即使后来收到了扰动数据表,也不立即收集这个间隔层的扰动数据,不发送选择故障的报文,而先召唤其他间隔的1级用户数据,了解其他间隔是否同时发生状态变位,直到收集完所有间隔的状态变位,再向这一间隔召唤1级用户数据时才开始收集扰动数据。
附:1级用户数据,2级用户数据的分类
1·1级用户数据
A:在监视方向的状态自检信号,监视信号,接地故障信号,故障信号,自动重合闸信号及专用范围中COT:=〈1〉的信息序号等的数据,当发生变化时形成1级用户数据(有关一次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系统工作状态的信号优先级最高;而保护设备动作情况的信号要等到控制系统召唤扰动数据时传送)
B:初始化过程中,控制系统向保护设备发送FCB或CU的LPDU时,保护设备形成的标识码和启动/重新启动的ASDU-5为1级用户数据
C:在时间同步过程中,控制系统向保护设备发送时间同步命令后,保护设备内所形成响应帧的内容(ASDU-6)为1级用户数据D:由控制系统发出总查询(总召唤)启动命令(ASDU-7),保护设备接收后将(在监视方向)具有COT:=〈9〉的信息序号的数据,变成1级数据传送,总查询(总召唤)结束的ASDU的内容也是1级数据。
E:命令传送过程中,控制系统向保护设备传送命令(ASDU-20),保护设备接受后所形成的肯定/否定认可的ASDU的内容。
F:由当地激活和停止激活测试模式(ASDU-1),和在测试模式下产生的故障信号其COT=7,和当地参数设定,以及所产生的信号其COT=11。
G:在当地激活和停止激活闭锁功能时产生的1级数据(ASDU-1)。
H:保护设备在故障时形成扰动数据所产生的内容如下:
1)扰动数据表(ASDU-23)
2)准备传送扰动数据(ASDU-26)
3)准备传送一个通道(ASDU-27)
4)准备传送代标志的状态变位(ASDU-28)
5)传送代标志的状态变位的状态和传送代标志的状态(ASDU-29)
6)传送扰动值(ASDU-30)
7)代标志的状态变位传送结束(ASDU-31)
各种1级用户数据的优先级别,排列在前的优先级别高。
2·2级数据
A:对于间隔单元分布式的测控设备
为被测值,带时标的被测值,带时标的向量被测值
B:对于信息容量大的集中式测控设备
为超过门限的被测值VIII帧
4.2 时间同步
时间设定命令按发送/无回答报文发向所有单元或有选择的按发送/确认发向某一确定的继电保护设备(或智能终端)。
时间设定命令包含了发送报文第一位的瞬间的当前的实时时间,在继电保护设备内必须将收到的时间按传输时间加以修正,此传输时间是时间设定命令的帧长和传输速度的乘积,继电保护设备内部时间同步操作的执行是各个制造厂的事情。
在同步时间之前的报文和同步点之后的报文之间传送的时间报文(带时标的报文),在控制系统中将记录的日期和报文(带时标的报文)的时间和在一块,(带时标的报文的时间仅为毫秒至小时)。
时间报文所包含的时间被继电保护设备用做同步的目的,传输时间需要按报文传送的帧长时间和发生的延时加以修正,此延时必须在内部加以考虑。
若继电保护设备检出了一个不允许的内部时间偏差,从这个时间之前的全部实时报文将在时间信息元素的第三个八位位组的无效位(IV)置“1”,标志这个相应的时间无效。
发生硬件复位和电源合上,在复位报文和第一次成功的时间设定之间发生的报文也将无效位置“1”。
时间同步帧:ASDU-6(发送)
4.3 总召唤
当控制系统初始化或继电保护设备初始化、监视方向的闭锁停止激活的时候及在正常运行时定时进行一次总召唤,以收集标有总召唤标识的信息。
过程如下:由控制系统向继电保护设备发送总召唤命令C-IGI-NA-3,继电保护设备以确认帧
M-CON-NA-3回答。
继电保护设备即将所有属于总召唤的信息都变成1级数据,并将向控制系统传送的请求访问位ACD置1,控制系统得知ACD=1就向继电保护设备发送请求一级数据帧(C-PL1-NA-3),继电保护设备就以应用数据单元(M-TMR-NA-3、M-TTM-TA-3)之一回答,此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全部属于总召唤的内容传完为止。
当属于总召唤表格内容的全部报文传送完后,继电保护设备随即传送总召唤结束报文ASDU-8。
在继电保护设备内不得启动新的总召唤循环,只有从控制系统接受到新的总查询启动命令才能启动。
若在总召唤周期内又由控制系统启动一次总召唤,则正在进行中的总召唤周期立即终止而不用传送总召唤终止报文,新的总召唤周期从头开始进行(即从属于总召唤的第一个报文开始)。
当总召唤正在进行中,在相应的(包含状态变位的信号)总召唤报文传送之前,传送了状态变位的自发报文,等到要传送包含状态变位的总召唤报文时将传送由状态变位的自发报文所指明的新状态。
为了使得各个总召唤周期在控制系统中能正确区分起见,在报文的信息部分有一个带有总召唤周期的标识码的八位位组SCN,总召唤周期标识码在总召唤启动报文中由控制系统向继电保护设备传送,继电保护设备将总召唤周期标识码赋予带有传送原因=“总召唤”的全部报文,总召唤周期标识码可以随意地被控制系统赋值,即它不一定是一个递增的数列。
为了避免对某一个间隔层单元(N0…N)进行总召唤连续地占用链路的时间太长,而影响其他间隔层单元数据的传送,对各个间隔层单元顺序地召唤数据的过程中,轮到对此间隔层单元(N0…N)进行召唤时,向继电保护设备请求2级用户数据,继电保护设备向控制系统传送2级用户数据,如果ACD置1,控制系统接收到数据以后,接着发送请求1级用户数据报文,继电保护设备向控制系统传送响应总召唤的数据,然后控制系统向下一个间隔层单元(No.n+1)继续召唤2级数据。
间隔层单元(N0…N)总召唤表的全部信息分若干个扫描周期才召唤完毕,如果对间隔层单元(N0…N)继续召唤过程中,此间隔层单元发生状态变位,状态变位的1级数据优先传送。
4.4 站启动
继电保护设备本身的复位和通信功能的复位之间是有区别的。
借助于从控制系统发来的复位命令使通信功能复位,在下述情况下控制系统发送复位命令:
1、控制系统被初始化
2、在某一个循环重复时间(T WZ)时间段内未对控制系统作响应
超过T WZ这一时间段的原因可能是:
●继电保护设备退出运行
●继电保护设备不存在
●继电保护设备被初始化
●通信被中断
复位命令不影响保护功能,仅仅复位保护的通信功能,被传送的复位命令可以是:
●复位帧计数位(FCB)C-RFB-NA-3
●复位通信单元(CU)C-RCU-NA-3
这由控制系统决定。
任何总召唤、扰动数据传输或正在运行的通用服务可以被继电保护设备不用任何报文所终止。
复位帧计数位时,将继电保护设备内部的帧计数位置0,在传送缓冲区内的报文不被清除。
在复位通信单元时,将删除发送缓冲区的报文。
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通信链路的中断之后或初始设定之后,可以传送复位通信单元命令,清除传送队列中旧的报文,继电保护设备的当地信号不受影响。
继电保护设备接受到复位命令后,以相应的复位确认帧响应,复位确认帧优先发送,是发送的第一个报文,即使在传送队列中还有其他报文。
继电保护设备合上电源后,它将发送“电源合上”报文M-PO-NA-3,如果继电保护设备不能区分电源合上的顺序,要传送“启动/重新启动”报文M-IRS-NA-3。
如继电保护设备已复位,它就发送“启动/重新启动”报文。
在这两种情况下,除传送复位报文(M-IRF-NA-3或M-IRC-NA-3)外,还要传送“电源合上”(M-PO-NA-3)或“启动/重新启动”(M-IRS-NA-3)报文。
4.5 命令传输
控制系统使用应用服务数据单元20(ASDU-20)发向某一个继电保护设备,对此继电保护设备发送指令,继电保护设备对这个指令用确认帧做出确认。
控制系统发送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20(ASDU-20)内包含控制系统赋于的返回信息标识(RII),继电保护设备以应用服务数据单元1(ASDU1)作为响应帧用以向控制系统做出肯定或否定认可(在此认可报文中的状态信息是无关的),在此响应帧中继电保护设备将控制系统赋予的返回信息标识符(RII)作为应用服务数据单元1(ASDU1)的“附加信息”的八位位组,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每一个认可被赋予和控制系统相对应的指令,即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命令引起的状态变位,将由继电保护设备以应用服务数据单元1(ASDU1)和传送原因COT=12(远方操作)向控制系统传送。
如果在向控制系统对前一次的命令做出认可之前,继电保护设备又收到控制系统的命令报文,继电保护设备将以否定认可帧(传送原因COT=命令的否定认可)加以拒绝。
4.6 测试模式
在“测试模式”时,自发(突发)报文和召唤的被测值都可以向控制系统传送,即用COT=7“测试模式”代替在平时传送时,传送报文中的传送原因。
其它报文不受影响。
若在测试模式中,当地参数设定被激活,由当地操作引起的变位产生的报文将都以COT=11“当地操作”。
指出测试模式“激活”和“停止激活”的报文,这些报文可以用于打印记录。
4.ASDU-6)照常进行,但所有信号和被测值不再传送
控制方向发出的总召唤命令(ASDU-7),继电保护设备将用总召唤终止报文回答,正在进行的总召唤由继电保护设备以总召唤终止报文(ASDU-8)终止。
正在进行的扰动数据传输由继电保护设备按照扰动数据传输的过程所终止,扰动数据的相关命令在应用层不作响应。
正在进行的通用服务由继电保护设备按照通用服务的原理使其终止,不顾监视方向的闭锁而传送的通用命令,继电保护设备以“命令否定认可”(ASDU-1)加以拒绝。
不顾监视方向的闭锁而传送的一般命令,继电保护设备以“命令否定认可”(ASDU-1)加以拒绝。
监视方向的闭锁仅能由当地激活,而无远方指令。
4.
继电保护设备中扰动记录包括:
*模拟量(扰动值):数字编码的电流IL1,IL2,IL3,IN和电压UL1,UL2,UL3,UEN。
*二进制值(信号):被记录的如带标志的状态变位,即保护的启动/检出故障和跳闸信号。
扰动数据按文件传输,扰动数据传输启动后,首先传输二进制值,然后传扰动值,这些是一个一个通道的传送。
二进制值信号的初始状态第一个传送,然后传送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改变值,扰动值按实际通道序号(ACC)增加的顺序传输,一个一个通道的传送。
若通道不存在就跳过去。
为了避免传送的帧太长,一个通道可以分成几个帧传送,每帧长可限定,在链路层中全部扰动的ASDU按1级数据传输。
继电保护设备(或智能终端)借助于传送ASDU-23“被记录的扰动表”来表明它已经记录了一个新的扰动,当扰动传输已经完成或终止时,也要传送ASDU-23。
若扰动数据传输中断,在链路传输恢复后,借助于ASDU-23来再次建立扰动数据传输,应指出扰动数据已被中断。
ASDU-23在总召唤启动后也传送一次,其传送原因为“扰动数据的传输”,而非“总召唤”。
在ASDU-23内,可变结构限定词包含被记录的扰动的数目,同时也是此ASDU-23的信息体的数目,每一个信息体内包含:1.故障序号(FAN):依次故障次数的累计,对于扰动数据和故障信号这两者累计的数目是一样的。
2.故障状态(SOF):指扰动时保护已跳闸的信号(TP),或扰动正在传输的信号(TM),或当正常操作或测试模式时记录被启动的信号(TEST),及启动事件的信号是总启动/检出故障(OTVE)。
3.故障时间为“七个八位位组的二进制时间”,使由不同的继电保护设备(或智能终端)记录的扰动容易协调一致。
根据被记录的扰动表,控制系统选择被请求的扰动数据,传送ASDU-24“扰动数据传输的命令”帧,它包括:
1.命令类型(此时为“故障的选择”)
2.扰动值的类型TOV(此时无关)
3.被选择的故障序号(FAN)
4.通道序号(此时无关)
继电保护设备以ASDU-26“准备传送扰动数据”帧来回答,它包括:
1.扰动值类型(TOV)
2.故障序号(FAN)
3.电网故障序号(NOF)
4.传送通道数目(NOC)
5.每个通道的信息元素的数目(NOE)
6.信息元素(扰动值)的以微秒为单位的采样间隔(INT)
7.第一个信息元素的时标:=CP32Time2a
然后控制系统传送ASDU-24“扰动传输的命令”帧,包含:
1.命令类型(TOV)
2.取自ASDU-26的“准备传输扰动数据”的“扰动值类型”(TOO)
3.取自ASDU-26的“故障序号”(FAN)
4.通道序号(此时无关)
继电保护设备以传输ASDU-28“准备传输带标志的状态变位”帧开始,在此ASDU-28
中,仅FAN是有关系的。
控制系统发送ASDU-24“扰动传输命令”帧作为响应,采用的命令类型为调用或终止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传送。
继电保护设备首先用ASDU-29“带标志的状态变位传输”帧来传输所有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初始状态,ASDU-29包括:
1.故障序号(FAN)
2.有关的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数目(NOT)
3.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位置(TAP),此时通常为0
4.功能类型(FUN)
5.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信息序号(INF)
6.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状态(DPI)
继电保护设备继续传送ASDU-29“带标志的状态变位传输”帧,一个接一个地传送全部带标志的状态变位,此ASDU-29包含:
1.故障序号(FAN)
2.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数目(NOT)
3.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位置(TAP),它是单个扰动值的位置,带标志的状态变位必须附上这个扰动值的位置。
4.功能类型(FUN)
5.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信息序号(INF)
6.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新的状态(DPI)
发送完最后一个ASDU-29帧后,继电保护设备传输ASDU-31“传输结束”帧,以带终止的结束或不带终止的结束告知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用“认可”帧ASDU-25对带标志的状态变位的传输作肯定或否定认可。
继电保护设备传送ASDU-27“准备传输一个通道”的响应帧,向控制系统提供第一个被传输的通道的参数,此帧包含:
1.扰动数据的类型(TOV)
2.故障序号(FAN)
3.通道序号(ACC),此处为第一个通道
4.额定原边值、副边值及参比因子(RPV、RSV、RFA)
控制系统给出传送第一个通道的命令(ASDU-24),此ASDU包含:
1.命令类型(TOO)
2.从“准备”报文中复制过来的扰动数据的类型(TOV)
3.从“准备”报文中复制过来的扰动数据的故障序号(FAN)
4.有关的通道序号(ACC)(这里是指第一个通道)
继电保护设备(或智能终端)发送“传输扰动指”帧ASDU-30,作为对控制系统的响应,此ASDU-30中有:
1.扰动数据类型(TOV)
2.有关的通道序号(ACC)(第一个通道)
3.在ASDU中有关的信息元素(扰动值)的数目(NDV)
4.在此ASDU中第一个信息元素的序号(NFE)
5.一个通道内按递增顺序排列的数据元素(扰动值)(SDV)
发送完最后一个ASDU-30帧后,继电保护设备应向控制系统传输“传送结束”帧ASDU-31,指明此通道传输结束,此帧中有:
1.命令类型(TOO),此命令表示“具有带终止或不带终止的传输结束”
2.扰动值的类型(TOV)
3.故障序号(FAN)
4.通道序号(ACC)(第一个通道)
控制系统用ASDU-25“扰动数据传输的认可”帧以命令类型(TOO)的“肯定或否定通道传输”加以确认。
继电保护设备用传输第二个通道或后续通道使此过程继续下去,在一个通道传输最后一帧后,继电保护设备接着传送ASDU-31“扰动数据传输结束”帧,此帧中,由TOO指出这个通道传输结束,随后由控制系统加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