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中学八年级语文《友邦惊诧论》学案(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邦惊诧”论》导学案
【课标要求】
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
1.识记字的音与形,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写作的时事背景;结合课文了解什么是
驳论文,和《谈骨气》比较,认识驳论与立论的区别,了解驳论的一般方式,初步掌握阅读驳论文的方法;了解鲁迅先生出色的论战艺术和辛辣的语言风格。2.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责任感。【本课知识】
1识记字的音与形
枪毙.()兹.()本埠.()惊诧.()捣.()毁攒.()击
私逮.()屠戮
....()()()()诬.()..()()敷衍塞责
陷庸.()
2.理解词语
呈文:
国将不国:
本埠:
攒击:
束手无策:
敷衍塞责:
莫名惊诧:
殴伤:
可怜之至:
友邦:
国联:
3.作家作品《“友邦惊诧”论》选自《》鲁迅生于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背景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悍然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而国民党政府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命令其军队不与抵抗,短短三个月,日寇就迅速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并企图侵占全中国。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各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抗日斗争的高潮,同时,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于12月17日爆发。国民党政府实行血腥镇压,制造了珍珠桥惨案,还于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对学生实行诬蔑,并命令各地军政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
5.国联合日本是怎样的关系?
国民党“南京政府束手无策”是腐败无能和采取不抵抗政策的结果。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的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宁亡于帝,不亡于共”“囊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演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之间的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1932年4月“国联”
派李顿率领调查团到东北调查“九一八”事件,调查报告中竟说日本侵略东北,是由于中国社会“混乱”以及中国民族经常“排外”所致,因而日本的侵略是“正当合法”的,同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有特殊地位,还提出实行国际共管下的“满洲高度自治主张”。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这个报告竟然大为满意,称为“明白公允”。鲁迅在文中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说明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完成
【相关知识】
学过的知识:1.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2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
3.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将要学习的知识: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较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通常可以直接驳论点,还可以通过驳论据、驳论证来驳倒论点。
常用的驳论方法有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
【问题解决】
[题目解读] 说说你对本文题目《“友邦惊诧”论》的理解。友邦:友好邻邦或友好的国家。惊诧:惊讶、诧异。论:评论。题目可以理解为:对“友邦惊诧”的评论。
[把握中心] 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致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的批驳,尖锐的戳穿了所谓“友邦人士”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无情的撕碎了他们为善的面具,揭露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勾结、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理清思路]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并用图示法表示出来。(议论文中观点与材
料间的关系)
第一段
第二至七段
第2-4段
第5段
第6-7段
附记
[品味语言]
一、选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课文语言的一个特点,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
..国
..无策
..,单会去哀求
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
2.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
...呢?
3.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
二、写作手法研究。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把握重点]
1.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国民党电文有哪两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2.作者是如何批驳国民党电文的?
[探究难点]
1.“永远‘国’下去”的“国”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积淀累积】(驳论文知识:驳论点、驳论据)
【提升训练】
[课内训练]
阅读《“友邦惊诧”论》中开头的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1.一般驳论文的写法总是开门见山摆出敌论,而本文为什么先详细说明学生请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敌论呢?
2.这段文字在《“友邦惊诧”论》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