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基础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功用:临床实践证明,灸疗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 而且功效显著,因所用灸法,灸材和施灸穴位不同,其功 用也不尽相同。根据古今医家和笔者十多年的临床体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艾灸疗法的功效
1 调和阴阳 2 温经散寒 3 行气活血 4 补中益气 5 防病保健 6 延年益寿
12
艾灸疗法的功效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wk.baidu.com明发亮的水泡,
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22
隔蒜灸
方法: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 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 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 壮数。
主治: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 杀虫等作用。
17
直接灸(瘢痕灸、化脓灸)
灸法:施灸时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 艾炷施灸。每壮艾炷燃尽,除去灰烬,方可继续再灸, 根据顾客身体情况一般十几壮或者二十几壮。
注意事项: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 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 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8.有大动脉、静脉血管处、心脏部位疾病者禁止施灸;
35
施灸注意事项
10.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 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 以防“晕灸”。
11.艾灸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初次使用可先少量、短间, 然后逐渐加剂量。
12.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 容易燃着,因此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 艾炷灸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 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
中医八大养生疗法
中医大体有8种疗法,中药、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 食疗、药浴。艾灸是纯自然的疗法,是8种疗法中唯一的物理和 药理相结合的疗法,纯天然的自然疗法。
针刺有一定的损伤而不容易掌握,中药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 副作用,不适应作为日常养生保健。刮痧拔罐和推拿只是作用 在肌肤腠理是纯物理的疗法。
2、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 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3、操作安全,容易掌握 “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
4、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33
治疗阳虚最好的方法之一
艾灸疗法由来已久,自古是补充阳气最好的方法之一。 所谓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机能减
29
温针灸
方法: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 将纯净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 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 针起出。 主治: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 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
30
(3)行气活血,消淤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 温则血滑。灸法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 血脉和利而收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灵枢 官能篇)说,上气不 足,推而杨之。灸法对气血运行能起”推而上之“的引导 作用。如灸百会穴既有补中益气,又有升阳举陷之功。
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灸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 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 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6
艾灸概论
艾草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 位或腧穴,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人以阳气为本,阳气足则身 体健康,阳气虚则易患疾病,灸能温阳,无病自灸,如常 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 能力,起到治病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功。
14
灸法总类
15
16
艾炷灸( ) 直接灸、间接灸
是将艾绒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 燃而治病的方法。 常用的艾炷小者如麦粒大,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34
施灸注意事项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施灸
2.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
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3.皮肤较薄的部位和关节部位不宜施灸;
4.醉酒和情绪不稳时禁止施灸;
5.患者在高热、昏迷期间禁止施灸;
6.女性经期若非为了调经禁止施灸;
7.精神病患者等没有行为能力的人禁止施灸;
10
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
因为通过艾灸一定穴位,能使人体产生一种温和灼热的感 觉。利用这种热力作用,透入人体肌肤里面而产生刺激, 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畅,而收到治病和保健之效。又“艾叶 性温,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叶芳香,有开毛窍,透肌肤作 用,又”艾能温通十二经脉“加之点燃熏灸《作用尤著。 所以通过艾灸就能达到治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31
灸法治病机理
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 理因子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 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 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 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7
艾灸概论
简介: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 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在病人体表一定的 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 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 深入脏腑,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 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是一种简 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 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 统称为艾灸疗法。
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癿艾柱不艾条戒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戒放在病人体表一定癿部位戒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収生特有之气味不温烩之刺激借灸火癿温和烩力和药物癿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癿传寻作用深入脏腑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艾灸基础知识
1
中医三宝
一碗汤
一根针
一柱灸
《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13
艾灸疗法的功效
(5)回阳救逆,(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纯阳之物, 能回垂绝之阳。(伤寒论)有,下肢手足发凉,无脉者, 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发凉,脉不至者,灸少阴7壮, 等条文均为热性病过程中阳气虚脱的危重证候用灸法治疗 的论述,可见灸法治疗疾病有回阳复脉之功。临床上对阴 寒内盛,阳气衰微的证候,用艾灸调理,能达到回阳救逆 之功。
25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 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 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15~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6
雀啄灸
方法: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 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 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主治:用于急症和较顽固的病证。
27
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 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 转地施灸。
28
实按灸
方法:将太乙针、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 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 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 次为度。 主治: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 不遂等均有效。
20
隔姜灸操作方法
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 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 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 放在相对应的穴位上。
21
隔姜灸的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 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 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 得薄一些。
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 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32
灸法的特色
1、治未病 《皇帝内经》“夫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此之谓 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 而铸锥,不亦晚乎?”
退或衰退,反应低下,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状态。阳气不 足,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其临床表现常出现平素怕寒喜暖,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或 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舌苔 白滑,脉象沉溺等。 艾灸疗法是阳虚患者补阳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艾是自然界阳 气最足的植物,灸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补阳 是中华几千年传统养生的精华。
2
艾灸的起源
3
艾灸的发展
灸法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盛行于秦汉,鼎盛于唐、宋、 明,衰落于晚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事业得到关注, 尤其是针灸这一古老的疗法到达了空前的发展。
战国时期
三国时期
唐代时期
4
5
艾灸概论
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 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净化空气驱除蚊 蝇。
23
隔盐灸
方法: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 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主治: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 救逆、固脱之力。
24
悬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 熏烤,不 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 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 、 雀啄灸和回旋灸。
主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施灸前必须征求患 18
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灸法:施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 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 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注意事项: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8
艾灸概论
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传统疗法之精华。 灸“字,(说文解字)作”灼“字解释,是灼体疗法的意 思,是火力在医疗上的直接医疗作用,灸法与针法一样, 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故常统称针灸疗法。(医 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 明艾灸疗法可补中药与针疗之不足,是一种常用而重要的 外治方法。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 根本原因。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2)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素问 调经论) 说,血气 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叶性 温,加之点燃熏灸,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因此, 灸法具有良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 之功。
(一)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与功用 灸法与针法一样,都是以脏腑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
依据的,故灸法与针法的治疗原理相同,但不同的是针法 刺入于皮下,而灸法则置于皮上。
9
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
(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 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疗的不 足。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 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 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新针灸学;说,是由于它激发 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 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 达到的。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 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 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 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与传统的认识是 一致的。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
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19
间接灸
1、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 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