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报告(共5则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报告(共5则范文)
第一篇: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报告(共)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当前教育改革之最迫切的,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
以美术课程为中心不断地与周边其它学科相互交融,特别注重综合性和人文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然而以往美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应素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
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
在教学中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所以进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特点及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要始终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珠潜能与智力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展,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和创新精神,不管是模式的构建,操作程序的设
计,还是具体的干预措施,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决不为课题而作脱离学生发展实际的形式上的研究。
2、主体性原则
新的操作模式或操作方法的形式与有效的运作,都有赖课题研究的操作者——教师与研究对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行动研究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作为实验变量与实验过程,并强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参与实验操作中的创造性,以促进理性化的研究构想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教育实践。
3、过程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的解决为一个循环,是从研究到实施的一个连续过程,需要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
在研究过程中,使课题的研究与行动在实际过程中完全相互交织起来,在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优化。
4、可推广性原则
研究过程中的新的认识,操作经验以及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评价都要考虑到教学实际的需要,要有典型意义而已其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我们注重操作模式的构建和行动研究,更注得过程的优化,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交流、推广。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摘自----《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展开了如何将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在此之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有语:“生活即教育。
”让课本不再脱离生活实际,是我们广大教师当务之急的研究课题。
现国内外踊现了许多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研究的特点
1、整体性与全面性
本课题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工作以课题领导小组为核心,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发挥学校各方面活动的整体效度,达成
集中实施实现整体推进的目标。
2、系统性与自主性
本课题以美术生活化教学为研究主题,自成体系,所有研究工作都将围绕研究主题展开。
实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任教学科,学生基础等方面的不同,确定研究方法,使研究工作能在分工明确但相对宽松的情景下自主而有序地展开。
(三)、基本思路
1、在生活体验中把握新课标的脉搏
新课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竖立自信,张扬个性。
2、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学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新课标也要求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3、关注生态式艺术教育带来的生机
生态式教育关心人的整体人格的形成,主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强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用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来指导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显然也是一个我们值得关心的话题。
生态式美育实施的主要方法是感受和体验:体验和感悟人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体验和感悟美的真谛,最终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所以说“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应当是对儿童实施生态式美术教育的主旋律。
自孩子一出生,就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充满爱的艺术氛围中成长。
让孩子感受人间的关爱,感悟大自然的秩序,感受生命中的美,形成整体性的完美人格。
实验将利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一种互生互补和相互支持的有机生态式艺术教育组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高级生态智慧。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本课题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学校美术教学生活化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采取联合开发的形式,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模式,教学结构和实施途径,力图促使学生在生态伦理观、心理健康、艺术素养、实用技艺、自然、生态、人文学科等方面综合基础上有所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文明、乐学、求美、创新”品质的人。
同时通过研究,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形成学校特色。
主要内容:
(一)、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途径的研究。
(二)、学生在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学习中的生态、文化价值观、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
(三)、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原则研究。
(四)、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及课程纲要、教材的编写研究。
(五)、通过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研究。
(六)、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课程在实施中教学结构的研究。
(七)、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教学中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
四、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方法
本课题通过关注生态教育,开发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研究小学美术生活化课程在实施中教学结构,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教学中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的方法,采用观察法、行动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材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第二篇:小学美术生活化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徐鸿翱
都匀市第十小学
【摘要】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为艺术中的一种,其生存发展自然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的美术作品,就会变得没有生机,更没有美感可言。
因此,美术教学生活化强调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而课堂作为美术教学的主阵地,生活化教学的开发和运用显得极其重要,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们从小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体验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
美术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它不仅是生活环境的表现,又是实际生活的深化,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更应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们从小就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感受艺术创意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感官接收能力强,对身边的事情认知欲望强烈,尤其是对一些生动有趣,形象美好的事物,美术学科更好的满足
了他们的兴趣。
1、挖掘生活资源,营造生活化就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每天使用的牙刷、衣服、餐具、其他用品,吃的各种包装食品,等等,这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都离不开美术对它们的装饰与加工制作。
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信息,让学生都有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更好地观察生活。
在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主要是让教师在美术课堂上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创设的一种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符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热情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册第2课《新朋友》时,我会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好朋友或他们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的场景,感受和朋友一起学习时的喜悦和情趣,引导学生感悟班集体的温暖与欢乐,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描绘朋友或同学神态动作的绘画能力,学生也能从中领悟朋友、同学关系的含意,在接下来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2、加强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身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诱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指导他们去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并将其积累成绘画素材。
一旦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并一味采取教师示范、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自主发挥的权利就无形中被抹杀了,同时,也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我们可以及时、合理地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及时创作,用绘画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比如,在组织学生春游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春游时的各种场景,并和周围学生交流彼此间的感受,当他们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的欢乐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将这次春游的有趣场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画出的作
品生动真实,学生们也会变得乐于创作、敢于创作,绘画效果自然也比我们传统示范绘画好得多。
3、参与美术活动,提高创新能力,体验美化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多为学生提供观察与实践美术的机会,借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围绕重大节日开展的美术活动有:春节、元宵节、教师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均能作为绘画或手工制作课题,还能设计相关的老师的礼物、祖国的节日等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发现社会事件,美术生活化教学能够让知识更鲜活、更贴近学生生活世界,更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让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学会在校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身成长中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
此外,将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美术课堂,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大世界融入课堂。
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弟、住行衣食、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绘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等,下笔皆可成画,童心、童言的创作将会充满生机。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去发现美,去体验美化生活。
如教会学生利用蛋壳绘制装饰物,运用废旧纸张物品中寻找可再利用的资源,从而进行美术创造,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美术与生活的热爱及创造力,使学生获得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能用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去创造地美化生活,让他们充分体会美术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美术的无穷乐趣及参与美术活动的愉悦。
第三篇:小学美术中国画生活化教学初探
摘要:引导学生参与中国画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在中国画教学生活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以学生的为主体,探索生活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创作欲,更能让学生快乐地、愉快地学好中国画。
关键词:小学中国画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绘画艺术欣赏
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由于中国画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长期作用下,小学中国画教学主要以范画临摹或者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划进行练习,学生的作业形成的画大致与教师的画雷同,师生及家长往往把美术作品的评价是否与教师的范画相近。
这样的教学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学进去了,成了依样画葫芦“标兵”;
另一种是对于那些美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太早或者人为地让学生接触所谓的美术专业能力,使他们觉得美术不好学,从而对美术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他们美好的童真童趣与超凡的美术表现能力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全面发展的火种被封杀了,这终究是美术教育的失败之举。
故改变现有的中国画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在我的中国画教学当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画生活化教学新方式,整合中国画教学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信息,激发学生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更能让学生快乐的学好中国画。
一、在生活体验中去探索学习中国画。
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之前,很多学生对中国画这种绘画形式很是新奇,尤其是对中国画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等都特别的好奇,很容易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给学生选择好工具和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去购买、去发现这些工具和材料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探索学习中国画。
在教给学生选择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方法中,首先我让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国画大师的中国彩墨画作品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彩墨照片,引导学生欣赏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画它特有的绘画效果产生好奇心,于是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议论起产生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对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有了大致的
了解。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对国画教学这一前所未接触的艺术感兴趣的关键所在。
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探究和发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学会质疑和探究学习,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又能引发同学们针对归纳的这几个问题,又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动手试一试的想法,为下一节中国画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做好铺垫作用。
比如,为了找到宣纸的特殊性,同学们会试着往宣纸上滴水、滴墨、滴颜料,通过动手做,用心观察,同学们会马上发现了宣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渗化性的特性。
为了验证这些设想,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通过小组互相合作探究试验活动,同学们会发现一幅幅颇有创意的彩墨中国画就产生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画打下了良好基础。
探索与生活气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艺术魅力,并真正做到从传承中学习,感受中国画的趣味性。
二、在生活故事中学习中国画。
中国画作品欣赏在国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历代还是近现代中国画作品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时代社会生活表现力,并且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民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画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借用中国画作品背后丰富的生活故事这一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悠久的中国画民展史,出现了许许多多名人,他们的许多生活精典的轶事,对拓展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齐白石“础石化泥”、王羲之“吃墨”、唐伯虎潜心学画的故事,以及徐悲鸿“三顾茅庐”、顾恺之“吃甘庶”、黄胄爱驴成疾的“驴贩子”等故事,让学生领略感受中国画艺术的人文精神,以及中国画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技巧,拓展学生的人文生活故事内涵,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内涵,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上中国画课堂教学之前,我事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与课堂范画
相关自己感兴趣的画家生活故事及作品的故事内容。
在课堂教学上,通过画家的简介及中国画作品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分别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们听。
在这过程中,大家都从不同侧面了解到了生活中人物的故事内容,感到很新鲜而好奇,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等课后还继续找讲故事的同学问个明白,这种学生找生活中的故事、讲生活中的故事、问生活中的故事的中国画教学课,真正使中国画课堂活了起来。
同时在这些生活故事中,同学们还为画家的伟大生活思想观所感动,为作品的巧妙构思而赞叹。
比如,在说到齐白石的故事时,我又补充了齐白石“不倒翁”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
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在故事讲到这里时,学生纷纷猜测该如何构图,甚至有的同学当时就拿起铅笔画起草稿来了,我最后把故事讲完。
很多学生已经从不同角度画了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的各种姿态。
让学生在画家的生活故事中学中国画,能学得更有趣。
学到的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更认真,更自觉的去学。
三、关注日常生活,扩展学生的中国画表现内容。
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它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中国画绘画题材,应当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人、物和景的题材内容,来扩展学生中国画表现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我的中国画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更多得去关注和表现生活,身边的人、物和景,如书包、滑板车、水壶、河边的桥等静物外,身边的爷爷、奶奶、弟弟等最亲的人物,还可以关注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校园的一角、我的书房等,也可以关注表现生活中的某个节日,如愉快的聚会、难忘的旅行、六一联会等。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模式,进一步触发了学生的亲切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爱好。
四、利用生活中的“玩”训练中国画的技法。
每个人的童年都好玩,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小学美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