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教育署市级名校2024届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教育署市级名校2024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关于葡萄糖(C6H12O6)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葡萄糖是一种氧化物
B.葡萄糖中含有12个氢原子
C.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0g
D.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是()
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C.降低温度D.增加溶质
3.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红同学对一些知识归纳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现象与解释: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B.纯棉织物、纯羊毛织物——用灼烧闻气味来鉴别
C.低血糖头晕——马上补充蛋白质
D.环境问题与相关物质:温室效应——SO2
4.用如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粗铜丝也可以用粗铁丝代替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5.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B.石蜡融化C.食物腐烂D.液化空气制氧
6.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M点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7.物质的“性质﹣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石墨质地软且滑腻﹣制作电极
B.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冶炼金属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制霓虹灯
D.生石灰能吸收水分﹣作干燥剂
8.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铝合金制飞机外壳是因其硬度大、密度小、耐腐蚀
B.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常含有K2SO4是一种复合肥
C.发射火箭采用的液氢、液氧都是无污染的纯净物
D.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9.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
B.气体的密度:
C.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D.空气中气体体积分数:
10.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的二氧化硅(SiO2)转化为硅:SiO+2C=Si+2CO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2
A.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化学让我们知道了不少“是什么”和“为什么”。
(1)铁制品生锈是铁和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如图是一种家用电热水壶,所用材料属于合金的是____(填其中一个字母序号,下同),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
(3)用洗涤剂可以洗去餐具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____作用;
(4)医生用含有氢氧化铝成分的药物来给胃酸过多的病患治疗,此药物治疗病症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花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多益处,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癌症等,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
请计算:花青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结果请化简到最简整数比);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甲图为锂原子(Li)结构示意图,
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填“得”或“失”)电子。
锂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如乙图所示,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个塑料袋,将袋口扎紧,一段时间后,塑料袋鼓起。
从微观角度分析,塑料袋鼓起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冰可做食品制冷剂,利用了干冰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丙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图表示t℃时,某溶液的微观模型,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该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简整数比)。
14.可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_________。
实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观察
到的现象是________。
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
小组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与硫酸根离子有关;
乙同学:可能与铜离子有关;
丙同学:可能与铜单质有关。
丙同学猜想的依据是_____。
设计并进行实验室温时,小组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
实验
产生气泡的
较快明显加快较快明显加快
快慢
(分析并得出结论)由实验①和实验③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得出甲同学的猜想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④是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丙同学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实验②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_____。
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小组同学得出_____的猜想正确。
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丙同学的猜想。
实验方案:_____。
16.小敏研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1)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的_____管接c。
他选用2克完全相同的锌片分别和同体积5%、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获得表格数据。
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______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小敏分析数据得到如下结论:锌与盐酸反应快慢与盐酸浓度有关,盐酸浓度越大反应越快。
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________。
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
由此作出猜想: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解题分析】
A、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1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1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错误;
D、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2、D
【解题分析】
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增大压强,不能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不一定可行。
C、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故选项方法不一定可行。
D、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一定可行,且最简单最可靠。
故选:D。
3、B
【解题分析】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增减,不是分子大小改变,不符合题意;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花属于纤维素,纤维素燃烧时和纸燃烧的气味相同,可以用灼烧闻气味来鉴别,符合题意;
C、低血糖头晕,应马上补充葡萄糖,不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解题分析】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遇酸会变红色,故A说法错误;
B、粗铜丝能上下移动,能控制药品的接触,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B说法正确;
C、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不能用粗铁丝代替,故C说法错误;
D、由装置图知,该实验无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5、C
【解题分析】
A、矿石粉碎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蜡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液态空气制氧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6、C
【解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溶解度曲线图的相关知识
【题目详解】
A选项,不确定温度,不能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B选项,t1℃时甲、乙两物质形成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选项,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以提纯甲物质,故选C
D选项,将M点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降低温度或者蒸发溶剂的方法
【题目点拨】
熟悉常见物质的提纯方法
7、A
【解题分析】
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故A错误;
B、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常用于冶炼金属,故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作霓虹灯,故C正确;
D、生石灰能与水反应,从而吸收水份,常用作干燥剂,故D正确。
故选A。
8、B
【解题分析】
A.铝合金制飞机外壳硬度大、密度小、耐腐蚀,故可以做制造飞机外壳的原料,正确;
B.K2SO4只含有钾一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原料,而复合肥是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元素的化合物,故不属于复合肥,错误;
C.发射火箭采用的液氢、液氧的构成微粒只有一种,因此都是无污染的纯净物,正确;
D.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可以使水中的Ca2+、Mg2+形成沉淀,故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故选B。
9、A
【解题分析】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等于7;盐酸显酸性,pH小于7;pH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盐酸,数轴表示正确,故选项正确。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错误。
C.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数轴表示不正确,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氮气约占其体积分数的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稀有气体约占0.94%,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D
【解题分析】
A、二氧化硅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被还原,是氧化剂,所以二氧化硅发生了还原反应,故A错误;
B、碳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被氧化,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Al OH+3HCl=AlCl+3H O
11、氧气、水 A BD 乳化()32
3
【解题分析】
金属生锈是水与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另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经过混合熔化,冷却凝固后得到的具有金属性质的固体产物,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
【题目详解】
(1)铁制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2)如图是一种家用电热水壶,所用材料属于合金的A,属于合成材料的是BD。
(3)用洗涤剂可以洗去餐具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作用;
(4)医生用含有氢氧化铝成分的药物来给胃酸过多的病患治疗,此药物治疗病症的原理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
Al OH+3HCl=AlCl+3H O。
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32
3
【题目点拨】
金属材料包括合金和纯金属。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⑴ 15:8 ;⑵ 287
【解题分析】
(1)花青素中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6×6)=15:8;(2)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11+16×6=287。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失Li2O 分子间的间隙变大了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热量H+和OH-结合成H2O或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NaCl 13:40
【解题分析】
(1)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电子个数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Li
的化合价为+1价,O的为-2价,故锂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Li2O;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塑料袋鼓起的原因是,分子间存在间隙,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隙变大了;干冰做制冷剂,主要是利用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热量的物理性质;
(3)从图丙可知,该反应的微粒在反应前后的变化是:反应前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氢离子四种离子,反应后存在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
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丙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成H2O或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4)从丁图可知为氯化钠溶液,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NaCl,溶剂是水;由图丁可知含有1个钠离子和1个氯离
子以及10个水分子,则溶质氯化钠的质量:溶剂水的质量=(23+35.5):(10×18)=13:40。
14、排尽玻璃管里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红棕色固体逐渐变黑3CO+Fe2O3高温
2Fe+3CO2
【解题分析】
(1)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易发生爆炸,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排尽玻璃管里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条件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管内:红棕色固体逐渐变黑,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
2Fe+3CO2。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Zn+2HCl=ZnCl2+H2↑锌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不正确锌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丙同学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等质量的锌粒和15mL10%的稀盐酸,其中在另一只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的铜,观察现象,若加入铜的试管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铜的试管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则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解题分析】
(1)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填:Zn+2HCl=ZnCl2+H2↑;
(2)因为锌比铜活泼,所以锌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故填:锌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
(3)向反应物锌与稀盐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反应速率加快,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在反应中起促进作用的不是硫酸根离子,说明甲的猜想不正确;故填:不正确;
(4)在反应中起促进作用的不是硫酸根离子,硫酸铜中的阳离子是铜离子,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由此反应发生后速率明显加快,则该反应的现象为有少量红色固体产生,反应速率加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uSO4=ZnSO4+Cu.此反应发生后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说明是生成物起到促进作用,故小组得出猜想丙成立;故填:锌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丙同学;
(5)要验证是铜所起的作用可设计如下对比实验: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等质量的锌粒和15mL10%的稀盐酸,其中在另一只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的铜,观察现象,若加入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则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故填: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等质量的锌粒和15mL10%的稀盐酸,其中在另一只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的铜,观察现象,若加入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则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16、b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等温度
【解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认真审题,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b接c
(2)小敏是通过2分钟内产生氢气的体积来比较反应快慢,所以推断实验是通过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小敏只做了两组实验,不能排除实验中的偶然性,若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应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
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
(4)锌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开始时温度升高,产生气体速度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不断被消耗,浓度降低,产生气体速度变慢。
所以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温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