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文献综述(先秦两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文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 09级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院系文学院班别 09汉三学号 0910******* 姓名林冬妮
成绩评卷教师签名:
注:1、共1题;
2、课外完成。

就本学期在《先秦两汉散文研究》课堂上本组研究的问题,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或小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按论文格式;
3、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4、用A4纸打印。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期末考试试卷第1页共1页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说话技巧文献综述
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三班0910******* 林冬妮
摘要:《战国策》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文献,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描绘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谋臣策士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谋臣策士们以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作为武器,主掌朝政、改变天下格局。

本文通过整合各方研究资料,归结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说话技巧。

关键词:战国策、谋臣策士、说话技巧
一、生动形象,言约事丰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说:“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以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

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

”他把《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和诸子、屈原、宋玉并称,又与汉代的文学家扬雄、班固媲美。

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而《战国策》一书刻画了各种各样形象鲜明的谋士形象,著者尤其在人物的言行上下功夫,将人物的性格描写得生动鲜明、淋漓尽致,对后代传纪文学和传奇小说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谋臣策士,言谈或夸饰铺陈,辞藻华丽;或连续发问,气势逼人;或针锋相对,语言犀利;或巧设寓言,善用比喻。

而且人物语言整饬凝练,明畅通达;言简而意赅,而表达的内容丰和饱满。

熊宪光先生颇为欣赏《战国策》里寓言故事的运用,他专门写了《<战国策>寓言论》探讨这个问题。

他认为,除《诗经》与《楚辞》中的大部分堪称其例而外,先秦窝言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作品,而《战国策》中的寓言则是其中闪耀着异彩奇辉的佳作。

那些谋臣策士们在或劝谏或游说或雄辩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那些精妙的寓言故事,这些鲜明活泼的比喻、寓言故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让人心领神会,倍感亲切,意趣横生,并借以引起强烈的共鸣而达
成共识。

蹇玉青则是对《战国策》中策士的外交辞令相当的赞赏,他在《浅析<战国策>中策士说辞的技巧与魅力》中赞扬他们“面对危险,他们准确把握时间,并在外交活动中以自己简洁而凝练的话语,最终达到解除国家危机的目的。


杜鹃认为,成语俗语的灵活运用也使得谋士们的语言简洁凝练而富有艺术感。

他指出,现存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多达上百条,这些成语内容丰富,耐人寻味.说理、论辩精辟犀利,成为后代典籍中极为重要的成语源。

综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谋臣策士们在语言表达上是颇有技巧的,他们善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词语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辞彩绚丽又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切中要害。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善用有趣感人的寓言故事,使得自己的游说论述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巧妙劝谏,曲折委婉
《战国策》中策士对君主的劝谏大致有三种方法:一为未入仕的策士,为了获得名利,采取渲染诱惑、阿谀奉承的劝谏方式;二为入仕后的策士,为了臣服别国君主,给自己的人主谋求最大利益,剥对他国国君采取威逼利诱、危言恐吓的劝谏方式;三为作为策士的巨子在劝谏自己的国君时,则采取主文谲谏的方法,在娓娓而谈中,使人主在潜移默化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战国策》中记录了不少能说会道的谏臣,他们有的善于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旁敲侧击,有的独辟蹊径、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不但把君主说服了,甚至能通过劝谏使君臣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吕秋薇在《<战国策>的劝谏艺术》一文中指出,战国时代,等级制度森严,由于尊卑关系,谋臣策士的劝谏语言必须要非常得体恰当,既要保全性命,又要劝说对方接受一些他难以理解的现实、难以同意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谋臣策士们需要察言观色,找出具有共同特征的、而且容易被对方理解的事例,倾注真情,循循善诱,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赢得对方的理解,使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

董常保在《<战国策>中策士对君主的劝谏方法略论》中说:“作为那些心怀赤忱忠心的策士臣子,为了避免用激烈的言辞激怒国君而招致灾难,也为了表白
自己的拳拳忠忱,或为了纠正国君的错误行为,于是便采取娓娓而谈的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的功效。


杜鹃在《<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一文中说,谋臣策士长于辞令,巧言善辩,特别是再各种紧要危机关头,使用大量含蓄婉曲的委婉语,往往能使一触即发的战争平息,使国家转危为安。

王力先生曾经说:“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季绍德先生在《古汉语修辞》也指出,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鱼眼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

可见劝谏是一门艺术,非常讲究技巧,要想达到劝谏的效果,光凭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是不行的,一味慷慨直谏也不行,还要懂得委婉含蓄、迂回曲折。

如果劝谏方法得当,则可利国利民,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方法不当,则会伤了君臣的情面,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三、巧言雄辩,敷张扬厉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斗争的斗争尖锐而激烈,结盟和背盟之事在国家利益和君主意志的驱使下时时发生,纵横之士在这一时期适应时代的变化,应时而起。

《战国策》一书不仅展现了那时风云变幻的外交场面,更使读者感受到了当时纵横之士说辞的强大魅力。

面对战国时期的复杂环境,纵横家是那个时代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言辞是他们的武器,是主掌朝政、改变天下格局不可缺少的利器。

正如苏秦、张仪游说各国的谈锋犀利,冯谖弹铗而歌的豪情壮志,陈珍化解齐、楚矛盾时的聪慧,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英气,更有唐雎面对强秦时的不畏权贵等,他们一个个都能言善辩,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掌握或影响着时政的趋向。

刘勰《文心雕龙》称赞说“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宋人王觉说它“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明人姚三才赞美它“雄辩变幻,自是宇宙间一种好文字。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也指出:“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

”《战国策》的确是古代最好的散文名作之它的精华所在,便是诸辩士论难的文章,和他们足以耸动人主听闻的议论。

《战国策》一书几乎是一部论文集,这些论辩文具有雄辩犀利的论辩技巧,
谋臣策士们能在游说的对象顽固坚持己见的情况下,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见。

陈烁在《<战国策>论辩艺术中的逻辑问题》一文中说道,君主们之所以对这些策臣谋士们言听计从,是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善于研究和分析时局发展的趋势,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善于揣摩,迎合各国统治者的要求和愿望,更与他们的游说之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形象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巨大的感染力密不可分。

吕秋薇指出,《战国策》中,谋臣策士运用了较多的铺张排比句式,铺陈夸张,气势充沛,感情奔放,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在论辩的时候,谋臣策士都自信无比,理直气壮,逻辑清晰,思路明确,抓住事情的本质,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申明利害,底气十足,说服力很强。

霍神然的《战国策看策士公关语言艺术》认为,《战国策》中刻画的谋臣策士语言运用能力极其精妙,归结起来有五:其一,善用集束论据,震撼力强;其二,夸饰铺陈,辞藻华丽;其三,连续发问,气势逼人;其四,针锋相对,语言犀利;其五,巧设寓言,善用比喻。

综上面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在那样一个风云诡谲,时政动荡,变幻莫测的年代,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策臣谋士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或统治阶级的利益,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针锋相对,巧言雄辩。

尤其那些纵横家们没有显赫的出生背景,却凭借自己的口才谋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结语: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言上,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都是一个飞跃,在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奇光异彩。

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战国策》的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全面地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还把重点放在了游说之士谋略劝谏上,专门记录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保存了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表现出战国时代的言论的大胆自由,标新立异。

这些谋臣策士长于论辩、善于说理,他们的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内容精辟、形式巧妙、极具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们的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里创造出来的,那些谋臣策士所显示出来的高超论辩技巧不仅繁荣了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的昌盛局面,而且对后世的语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和品味。

参考文献
[1]熊宪光.《战国策》寓言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吕秋薇.《战国策的劝谏艺术》[J]. 新闻爱好者,2009(9)
[3]吕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王晶雄.《战国策与论辩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6]杜鹃.《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J]. 新闻爱好者,2009(4)
[7]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而学出版社,1981
[8]董常保.《战国策》中策士对君主的劝谏方法略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
[9]霍神然.从《战国策》看公关语言艺术[J]. 新闻爱好者,2009(8)
[10]霍神然.言语之力谋士之功——浅谈《战国策》中谋士说辞的技巧和魅力[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0(12)
[11]缪文远,罗永莲,缪伟.《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1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5]陈烁.《战国策》论辩艺术中的逻辑问题[J]. 辽东学院学报,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