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
作者:陈义慧
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17期
数学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数学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们看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而自然表露出来的思维方式、方法,以及用数学观察客观世界的观点。
小学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里的数学实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在数学教学内容上,要想方设法撷取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根据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调动情感的资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主动进行猜测、推理,构造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图表和符号等进行相应的表示,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为生活服务。
只有将数学不断地运用于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的价值。
比如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游玩中需要租观光船,大船每只限坐8人,小船每只限坐6人,大船每只租金6元,小船每只租金5元,48人要怎么样租船更划算?通过让学生解答诸多此类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明确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
二、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只注重数学结果而不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感到数学难以理解和难学。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虽然离开学校后,一个人对数学知识会渐渐淡忘,但那种印记在心头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
思维方式却能常驻,并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技巧。
教学中,一要注重重演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重演科学知识获取的曲折过程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教育价值。
二要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充分地显示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发现,再发现”、“构建,再构建”。
三、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表现在知识的链条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规律,自然地构成一个单元的整体。
例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圆的面积、梯形面积还是三角形面积等图形的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
不管是概念、公式、法则、定理,也不管是数学思想方法,还是数学知识方法衍生出来的数学文化,都构成了严谨的数学学科体系。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知识与方法割裂开来,使学生片面地理解数学,造成理解上的肤浅和错误。
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知识间的整体联系,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使学生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和谐。
四、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性
探索性学习是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形成一定数学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教学中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经历猜想、讨论、验证、总结、运用等教学过程,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就能在形成一定数学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数学知识的获取与智能的发展同步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计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构,自己尝试创造,从听课、阅读、演练等传统学习方式转向倡导实验、讨论、发现、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探索过程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数学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说”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对思维有概括和调节的作用。
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