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5《中国古代文学一》第一批次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55《中国古代文学一》第一批次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2、"风雅颂”
答:风即乐曲,国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
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频风。
雅,即正,"雅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乐。
大、小雅之分可能因为《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较晚,在音乐上受到了"风”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31 篇,小雅74 篇,共计105 篇。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3、《离骚》
答: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4、"互见法”
答:这是《史记》写人记事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把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历分散在不同的传记中来写,以便参照互见,相互补充.运用这一
手法既能突出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又能使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都得到完美表现。
5、建安风骨
答:指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即抒发建功立业壮志,体现积极进取时代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6、"新体诗”
答: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律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永明体新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脁等.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7、"宫体诗”
答:宫体诗是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
其内容以"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亦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的特点。
萧衍,萧纲,徐擒,徐陵,庾肩吾,庾信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8、左思风力
答:西晋左思的《咏史》诗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抨击门阀制度,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语言直率质朴,其风格与建安诗人相近,故钟嵘称其"左思风力"。
二、简答题
1、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1)善于论辩,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2)感情充沛,气盛强劲,个性鲜明.(3)
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4)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而又精练准确.
2、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答:一、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
1、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如《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
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
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2、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等属此。
3、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皆为此类民歌。
4、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5、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其艺术成就主要有:
1、生动的故事性。
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
2、鲜明的人物形象。
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陌上桑》中为了烘托罗敷的美丽,不去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写别人在她的美面前的种种反应,就"美的效果来表现美本身”,精彩至极,显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
与《诗经》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形式。
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
汉乐府作品中,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最为杰出,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
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
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
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采莲》中,尽管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和一点着力的痕迹,但却勾勒出一幅生动活脱的水墨画。
3、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繁荣的原因何在?
答:一、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
2、张扬个人的积极进取精神。
3、悲凉哀怨的慷慨之气。
4、鲜明的民歌情调。
二、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1、社会动乱,造就慷慨悲凉之士。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是指以建安时期为主体并且
下延到魏明帝太和七年近四十年的文学。
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不堪,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杀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并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进一步消灭宦官势力。
张让、段珪等谋杀何进、袁绍、袁术以及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杀光宦官二千余人。
不久董卓以应召为名,领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汉献帝),自称相国,完全控制了中央大权,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190年,董卓动持汉献帝和百官西迁长安。
暴虐的军队纵火焚烧了洛阳城,使之内外成为一片焦土。
到长安后,董卓变本加厉,任意杀戮大臣,使得人人自危。
各地军阀也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起兵的各地军阀为了争权夺地,互相厮杀,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土地荒芜,粮价飞涨,人民大量死亡。
在军阀混战中,曹操的势力发展最快。
公元196年,他把从长安逃出来的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
这时期的作家们大多经历过战乱,饱受忧患,或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或是战争的目击者,对于当时社会的凄惨景象都有切身感受,这就为他们的创作奠
定了现实基础。
社会的动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人们处于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中,造就了一批慷慨悲凉之士。
他们忧国忧民,对军阀混战表示不满,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因此形成了建安文学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社会内容和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人与以前文人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拯救天下之危亡为终身奋斗目标。
曹操一生奋战,有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便渴望天下太平。
王粲有感于百姓的悲惨而"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曹植更是希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都表现了建安作家在动乱中能够关心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思想。
建安文学的产生,体现"慷慨悲凉”的风骨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慷慨悲凉之士感情的直接抒发。
2、儒学衰微,呈现思想解放之势。
社会动乱,不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
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纪,要重新恢复整个社会的稳定,必须找到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
因此,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风行,使建安时代的社会思想,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
动乱的社会现实摧毁了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思想的蓬勃发展。
儒家所宣扬的忠孝等观念已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失去了其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效用,所以人们不再如两汉时期那样奉儒家说教为经典、唯儒家学说是用。
曹操等人提倡黄老之学,于是《老子》、《庄子》等道家之学兴起,又引入《周易大传》的思想,于是士族知识分子们在清谈中形成了三玄的思想和方法,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观照社会人生,在谈玄论道中形成了玄学。
玄学运用于文学中表现在对人的品藻,重精神上,重才性上;引申入文学批评之中,注重评论作者的"气”及"才性气质”,以及作品的"文气”。
因此提出"才性偏至说”,因才性各有特长,才会有文学的不同个性和风格,主要
体现在三曹诗歌里面。
曹操还主张"唯才是举”,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所发《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然对"贱人”、"贼”、"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的伊挚、傅悦、管仲、箫何、曹参、韩信、陈平等予以高度的评价。
要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清楚地说明他的用人思想,尤其是对"不忠不孝”者的任用,在两汉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改变,加之玄学的发展,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是文人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能够用文学语言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理解。
《文心雕龙·明诗》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正说明了建安
时期文人创作的自由,也才有建安文学的繁荣昌盛!
3、领袖提倡,展现文学集团之力。
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与领袖人物或统治者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建安文学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曹氏父子的领导与提倡,也离不开三曹"邺下文人集团”的共同努力。
建安十三年至建安末(208-220年),此阶段文士们已完成由分散到聚合的过程,"邺下文人集团”正式形式,这个文人集团规模颇大,用钟嵘之说是:"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诗品·总论》)文人集团的首领曹操,他"唯才是举”的方针吸引文人前来圆建功立业之梦,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文士地位有了很大改变,心态也发生了改变,曹操还使大部分文士担任自己的属吏,如"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徐干),"丞相军谋祭酒”(王粲、陈琳、阮瑀、路粹),"丞相主簿”(杨修、繁钦),"门下督”(陈琳)等。
文士地位和心态的变化,使得文学内容及风格都有转变,出现了最负盛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曹操重视文学事业,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作用首先表现于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上;汉末文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散处各地,是曹操将他们陆续吸纳罗列到自己幕中。
徐干、阮瑀、刘桢、杨修、邯郸淳、吴质、陈琳、应瑒、王粲等无不是在曹操本人的感召或延揽下,先后来到邺城,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一分子。
即如曹植所说:"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与杨祖德祖书》)!此是曹操对建安文学的根本贡献,也是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
曹操平日军国事繁,不可能参与很多文学活动,邺下文人集团的活动核心无疑是曹丕、曹植兄弟,但是曹操是他们事实上的领袖。
王粲在诗中称曹操为"贤主人”(《公宴诗》),道出了绝大部分建安文士与曹操关系的实质。
其次作为"主人”的曹操,鼓励文士们在为曹氏效力的同时努力从事写作。
陈琳草具书檄,深得他的赞赏,"数加厚赐”。
第三,他自己"登高必赋”、"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兴之所至,也往往要他人参与其事,形成集体性的文学活动,影响很大,起了推动风气的作用,建安文学才得以盛行。
如建安十七年邺城铜雀台新成,曹操率众登临,亲作《登台赋》,并命诸子同作。
类似事件当日恐怕不少,于是形成文士们"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文心雕龙·时序》)的局面,完全可以说,没有曹操,就不会有邺下文人集团,就不会有建安文学的繁荣。
刘勰对曹氏父子率领下的建安文学集团有公正客观的评价:"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文心雕龙·时序》)
4、文学批评,推进文学发展之路。
建安以前,中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著。
但是,先秦的《论语》、《孟子》、《庄子》、两汉的《史记》、《汉书》以及解释《诗经》、《楚辞》的著作里都散存着一些有关文学的言论。
这些言论或提出了一些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或评述古代及当代的文学作品,虽然只是一些片段,对后代的文学批评却起了很大的开创,启发,引导的作用。
建安时代,由于政治社会状况及时代思潮的变化,文学创作非常活跃,文学创作的自觉精神有显著的提高,再加上东汉桓灵之世品评人物的清议风气的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逐渐形成。
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产生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曹丕在《论文》中首先反对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的积习,并有"审己以度人”的态度分别指出了建安七子在各自文章创作上的长处和短处,推进了文学的发展。
在论文体上,他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各种文体所‘同'的‘本'是什么,他没有说明。
但是他指出
了文体四科互相区别的特点,也就为各体文章的创造和批评找到了一个初步的客观的标准,而"诗赋欲丽”一点,更显示了建安文学渐向词采华丽的新风尚。
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秾纖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在《论文》里还从统治阶级立场有意识地提高文学的地位。
他不像汉朝的帝王把作家当作"倡忧”,把辞赋比为"博弈”,而是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且鼓励文人们更积极地创作,希望他们不要"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这是很有远见的。
他的这一论点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建安时代作家的创作自觉精神,对文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篇《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不是单纯根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的问题,推进了文学发之路,使建安文学繁荣昌盛。
5、内部规律,反映文学独立之貌。
建安文学的繁荣不是偶然的,有着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
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是文学继承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外部的社会现实等则是文学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
五言诗的发展是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技巧为建安诗人的创作提
供了良好的范本,建安作家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形式,而且在内容上也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使诗歌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
此外,建安时期,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安文学又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内心思想,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增强了文学的主观抒情色彩。
这种主观抒情也是自觉吸取前人创作成就而形成的。
如《古诗十九首》对人生如梦的感叹,对时光流逝的哀鸣,对亲人离别的忧伤,对人生无常的嗟怨,以及对动乱社会的不安感受等都使作品增加了强烈的个人自我意识。
汉末抒情小赋一改汉散体大赋枯燥无味的缺点,使作品以表达个人对社会的看法为主,由对统治者、国家、皇权的歌功颂德转化为对抱负不得施展,社会现实残酷,黑暗的愤愤不平。
因此,实际上也是使作品的思想由外到内,由社会到个人起了重要变化,这些都对建安文学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钟嵘曾评曹植的诗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其中"骨气奇高”指曹植的诗具有时代气息,反映了时代思想,而"词采华茂”主要指其诗具有优美、华丽的词藻,使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结合。
那么此处所谓"词采华茂”其实也是建安文学的共同特色。
如《诗品》及《文心雕龙》对曹操的评价:"苍凉慷慨,气韵沉雄;善用比兴,操气通达,任个性,有道家之气。
”又如《诗品》对曹丕的评价:"曹丕诗乐府清越,美赡可玩”。
足见三曹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因此,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外部环境社会发展及文学内部运行机制的共同产物。
4、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答:创作成就:
(1)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
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他的诗描写细致,语音自然而绮丽,迥异于汉乐府诗的古朴浑厚。
(3)他的诗特别注重炼字、对偶、色调何音韵。
(4)他还工于起调,善于警句,讲究诗歌的谋篇布局。
(5)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
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
前后期的变化:
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
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
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
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
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5、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贡献。
答:一、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善于运用色彩词,描绘了自然界的色彩美;
3、大量运用双声、叠韵,使诗歌富有声韵美;
4、"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二、谢灵运诗歌的贡献:
开创了写山水诗的新局面,正式确定了山水诗在诗国里的地位,对后世尤其是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影响颇大。
6、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情感内容及其其艺术特色。
答:《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
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7、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答:一、《诗经》的主要内容:
1、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如《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2、征役诗,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
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
3、婚恋诗,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
风诗里这类作品尤其多,约占风诗的三分之一。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
1、鲜明的形象性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三、论述题
1、结合作品分析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差异。
答: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是反映市民生活的"都市之歌",以爱情主题为主.如《子夜歌》,《西洲曲》等.
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有反映北方游牧生活的;有表现尚武精神和征战生活的战歌;有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等.如《敕勒歌》,《企喻歌》,《陇头歌》,《木兰诗》等.
从艺术特点看:南朝民歌体裁短小,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委婉含蓄.如《华山畿》二十五首,抒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感人至深.《子夜歌》中"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其七)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皆委婉含蓄,曲尽其妙.
北朝乐府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多叙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