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四学制)第2单元第11课《信客》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剖析
《信客》中的信客也是这一类人的代表,作为上个世纪前半叶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行走在城市与农村间,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变化的史料”,他们让诚信、宽容的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屈辱与坚守不断传承与发展。

这篇散文文笔凝重、语言警辟,不仅让读者读出了人性的美好,还能读出在社会进程中人们的诚信道德的衰微。

2.课时安排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拟定一课时完成。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在前四篇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已经有了可循的方法。

所以,学习《信客》时,信客身上的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等精神都会读出来的。

让学生在自己品读中读懂信客。

2,个性发展和提高
如果只停留在对信客这类人默默奉献的一种颂扬,我觉得还不够。

要置身于《文化苦旅》大背景下,读出作者的理性思考,而这却是一个难点。

想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艰难发展的步履,呼唤宽容文化的回归。

不仅在上世纪初,就是在当代也需要文化的坚守着和践行者。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课特点,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2、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要求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将采取板块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法完成教学任务。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人生,催生责任。

走进信客,会受到真善美的感染,无论哪个时代,那个转型时期,诚信与宽容都是人生的本色。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阅读。


重难点:
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默默奉献的人。

难点:捕捉《信客》社会背景遭遇的诚信尴尬,催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尽人生的责任。

四.教法学法
1、板块教学法:这篇课文比较长,将涉及两大板块:一是信客之信,一是信客不信。

前者挖掘的是信客美好形象;后者体悟的是承载道德的土壤贫瘠,让信客遭遇的尴尬。

用“信”一串全篇,脉络清晰,立意深远。

读出作者忧念文化的苦衷。

2、自读法:本文节选自《文化苦旅》,但入选部分独立成篇,叙述完整,人物鲜明。

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品格和精神,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课文作批注,然后交流。

3、合作探究法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比如“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为什么不这样说:不能。

说什么他也是同乡,能不尽点乡情乡谊吗?
4、诵读品味法。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给人以很大的品味赏析的空间和美感,指导学生品味佳句,感悟信客的形象。

五.教学流程
(做好预习准备,本课篇幅较长,意蕴丰富,文字警辟,该传递的信息很多,能够一节课完成真的很不容易。

课前的预习作业是,至少读课文两边,把字词作批注,并落到笔头写写读后感言。


环节一:题目导入
1.读题目,要求快读,慢读,深情读。

(明确:读书要用情,要明白作者的褒与抑)
2.品题目,从题目中你读出什么信息?(一是传递书信的邮差;二是传承文化的使者;客是一个匆匆过客,很平凡很普通。


3.检查预习:
⑴注音:
唏嘘(xī xū)噩耗(è hào)呵斥(hē chì)诘问(jié)
焦灼(zhuó)伎俩(jì liǎng)颠沛(diān pèi)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嫉妒(jídù)昏厥(jué)猝然(cù)
⑵释义: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诘问: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

颠沛:贫困,受挫折。

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潦倒: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

(3)思考:初读课文,你认为信客职业是怎样的?请用下面形式说话
我认为信客职业________,因为书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

这一环节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初步走进人物。

环节二:信客之信
思考:信客职业这样凶险,从信客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请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批注。

交流准备:
1.“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

他实在太忙了,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受下次带出的东西。

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说明信客恪尽职守。

2.“信客沉稳的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说明信客善于理解人。

3.“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带读、代写书信。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可怜的家属会嚎啕大哭,会猝然昏厥,都不离开,帮着安慰张罗。

”更有甚者“把他当成了死神冤鬼。

大声呵斥,俺也只是低眉顺眼,连声诺诺”说明信客任劳任怨。

4.他在一个发了财的同乡那里遭遇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明,说明信客很宽容。

感悟人性的美好,这是散文的主基调。

信客是个普通的人,他的身上流露着大爱。

这个环节主要是将心比心,感悟人性的美好。

环节三:信客不信
1.问题思辨:“信客推说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

”说明年轻信客违背的诚信,你们怎样开带着个问题?
探讨,明确:这是诚信与不诚信的激烈碰撞,看看当时的社会氛围,就会让我们再一次感到信客职业的凶险。

信客的推脱是社会诚信衰微的见证。

理由一:从老信客来讲,长途跋涉了一辈子,就是因为裁下一条窄窄的红绸子,于是“四乡立即传开了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且都来自克扣”“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欺伤,拿起剪子直扎自己的手”风尘苦旅一辈子,这里却没有原谅。

只接受别的诚信却不能给人以宽容,诚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迫。

理由二:年轻信客为死者送遗物,这件事更危险。

农村妇女“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知道他留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的走出死者的家”
新科带着诚信行使自己的责任,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

承负新文化的坚守农村却缺少温润的土壤。

理由三:年轻信客遭到拈花惹草的同乡的诬告,被扭送到巡捕房。

这说明了城市接纳了不诚信的发迹者,却让信客的深陷囹圄。

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
理由四:“只有这时候,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

”也说明信客用生命行走在城市与农村间,风餐露宿,患上风湿,挑起的也是自己生死祸福的重担,没有人说他好。

这个问题的抛出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诚信文化传递的艰难与辛酸,让学生理解一个小人物在文化进程中的无奈与需求,信的内涵是什么?是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

当心可把驰骋给了别人的时候,信客得到相应的汇报了吗?没有,生活没有这片土壤,没有宽容!
(屏幕):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地喟叹……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能够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余秋雨师小结:文笔下的苦涩回味:崇高不只是在胜利者之间传承,悲情也是一种美丽。

老信客年轻信客朴实得就像一块块石头,用自己憔悴的心包容着一切,而自己憔悴的心却无人理解。

诚信宽容人生本色,却在社会进程中经历了心酸而艰难的‘文化苦旅’。

2.美点寻踪:“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住在老信客的墓旁。

”这两座墓像雕塑永远雕刻在人们心中。

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

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诚信与成功是孪生姊妹。

苍凉孤寂原本生命的一种本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却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必有好报!信客这种职业已经属于过去,但是诚信宽容文化仍在经历着一场苦旅。

3.后记述志:(一句话后记)
与作者接力:为墓碑写一句碑文。

(附)板书设计:
信客
信客之信人性本色
信客失信文化苦旅
《信客》教学反思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

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这次叫教学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从读题目入手,激发学习热情。

没有借助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而是轻松从读题目入手,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三次比读,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深情,使课堂气氛出现小高潮,学习热情再度被唤起。

其次,立足读中品析人物。

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只是凭着大概的印象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写性语句来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


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品味、朗读,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语言而论语言。

如“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改成““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

说什么他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两相比照一读,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劳任怨人格就体现出来了。

还有“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让人物形象更加沧桑,我们不得不为老信客痛心唏嘘,甚至揪心百转。

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等待品味,向着高处和深处发展,感受信客的品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可能还会挖掘出深沉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东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朗读是再次咀嚼,推敲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使课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

再次,适时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引导,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体感和深刻性。

这个案例中,学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等,但这些感受是零散的,肤浅的。

教师在“信客失信”这一板块中,适时地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是凭着这些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诚信宽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

这样学生对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体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

而在社会进程中,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氛围又是那样的艰难,诚信文化正经历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

举重若轻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可窥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地喟叹……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能够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信客带给我们的是文化在传承,发展与革新中的举步维艰。

最后,追求课堂评价语诗意。

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不单一,随生而评,因生而设,“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语言是美丽”“有道理,谁来接力”使得课堂不乏诗意。

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教师的课堂评价
语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不过,课堂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要巧设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

教学设置的第一板块——信客之信,提出的问题“信客有怎样的品质”这个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停留在表层,后来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话题基于个性的体验,自由度相当大,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都有机会言说。

第二,走进自我,情感体验需要内化。

如果把问题设置“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就是引导学生与自我的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把自我与信客做了比较,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艺术是在不断锤炼中完美。

这节研究课让我知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应该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