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中心地理论建立在匀质区域的假说之上。
• 现实经济生活中,任何区域都不是匀质的,包括 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形地貌以及人口密度等 等,以非匀质区域为基础形成的城镇体系与中心 地理论模式差异很大。 • 艾萨德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 模式。
(三)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续)
655
119
18.2
118
18.0
151
23.1
267
40.7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续)
• 1978-2000年,中国建制镇的发展快于各级城市。
• 1949年约有2000个镇,1956年发展到5404个, 其后逐年下降,1964年减到3148个,1978年减 至2660个。 • 1978年后,建制镇迅速增长,2000年达到19692 个,比1978年增长6倍多。 • 建制镇的发展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 推进的重要力量。
•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 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 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续)
•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企业市场区呈圆形, 在有多个同类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就呈现出多个 圆形市场区。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企业都力求 尽可能多的占有市场,因此分散的圆形市场向连 接的圆形市场过渡。由于圆形市场存在空隙,这 些空隙势必吸引新的企业到来,相切圆间的空隙 终于慢慢消失,市场区逐步缩成既接近圆形又不 存在空隙的正六边形(图9-1)。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 市为主。1978年大中城市 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 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 降的趋势,甚至绝对量也 是下降的。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 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小 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 市与中等城市次之。
(1)关联性
• 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 会联系。 • 城镇均是以主导专业化部门或产品来参与社会分工,并因 此与其他城镇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 • 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性,是城镇体系与城镇群的 最大差别。 •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在1960年首次提出城镇体系一词,也是 基于各城镇之间的分工和联系。邓肯当时的研究对象:美 国城市的专业化作用以及大都市区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 加工中心的职能,城市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 能,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 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 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均属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考虑路费,因此 愿意去中心地购买商品或服务。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 确定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任何企业的市场区 都呈圆形,最大销售范围 最大可能销售量 最小 销售限界 限界值 每个企业都垄断着一个圆形的 市场区,该市场区面积介于最小销售限界和最大 销售范围之间。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续)
• 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在城镇体 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 在经济开放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 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 原则在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 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则起着主要作用。
• R——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P——城市规模(万 人);q、K是常数。当q=1时,公示转化为: • P1——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R P K P 1
• 按照顺序-规模分布规律,在最典型的城镇体系中,城镇 的规模顺序与人口规模的乘积是量随着城镇规模的 增加而减少这一基本要求,就可以认为城镇体系属于顺序 -规模分布型。
(2)整体性
• 由于城镇体系的各个城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社会经济联系,决定了各个城镇之间必然由发达 的交通通讯网络联结。
• 一旦城镇体系形成,每个城镇、每条交通通讯线 路都构成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为一 个整体。
• 各要素的变化,一个新的城镇专业化部门的兴起、 一条新交通干线的建设、某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 都会对这个城镇体系格局产生重大的变化。
(3)层次性
•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两个方面。
• 行政级别层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各城市的 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城市只有一个,第二、第三、 第四层次的城镇可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城市要服从于高 一级城市的行政领导。
• 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模的城镇 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 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层次性根 据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越小的区域单元最大城 市的规模也越小。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
理论上可分为三类:顺序-规模分布型、双中心型、网络型。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 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 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 少。 顺序—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表达为:
R P K
q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续)
• 正六边形是理想的高校市场区。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续)
• 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种商品的限界值不同,都能形成自 己的市场区网络。克里斯塔勒将中心地划分为几个等级, 将各种商品的限界值也相应地划分为若干等级,在各等级 中心地配置相应等级限界值商品,同时辅之以该等级限界 值以下的商品,在最低等级中心地则只配置最低等级限界 值的商品。
(二)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 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的K=3、4或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很难 实现,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和多样的。 • 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富裕区和贫穷区 间隔分布。 • 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 活动和更为稠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 • 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场 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准 的六边形。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续)
•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特征。 • 规模等级具有初步的连续性特征,但等级规模结构分布总 体呈现失衡性。
• 河南省区域城镇等级体系的规模结构:没有巨大型城市; 拥有一个特大城市,郑州市;8个大城市,洛阳、南阳、 商丘、漯河、信阳、安阳、新乡、平顶山;9个中等城市: 开封、焦作、驻马店、周口、济源、濮阳、鹤壁、邓州、 许昌;其余108个小城市(县级中心建制镇)。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续)
• 首位度: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位 城市规模差距的指标,等于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 市规模之比。 • 在一个城镇体系中,首位度很高的城市规模分布 又称为首位分布,最大的城市称为首位城市。 • 首位度内涵的扩大:被广义地表示为一个国家和 任意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该城市与规模第二 位城市的规模之比都称为首位度。
(3)层次性(续)
• 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通常可将城镇体系划分为5 级:省级城市(4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15 个)、地级市(2007年底268个)、县级市 (2007年底368个)、建制镇(部分县城和乡一 级城镇,2007年底19249个)
• 副省级城市包括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 门、青岛、深圳)和10个省会城市(沈阳、长春、 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 西安) • 在城镇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行政要素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 群体。 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1)关联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关键词及思考题
重点问题
中心地理论及其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
城镇规模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城镇规模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关键词及思考题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续)
• 首位度概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体系中最大城市对其 他城市的影响带动作用。 • 首位度很高说明最大城市的发展与第二大城市的发展水平 相差悬殊,最大城市的发展难以带动次一级城市的发展。 • 首位度太小:城镇体系的中心城市不明显,最大和次大城 市发展水平不相上下时,属于双中心(或多中心)体系。 • 首位度2-3最合适。 • 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首位城市是塔尖,众多的建 制镇是塔基。)
• 这样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网络。 • 在该网络中,越是高等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服务越齐 全。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续)——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
• K=3、4和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K表示各级市场区面积与 下一级市场区面积的比值。 • K=3的网络模式以市场原则为出发点,有利于商品和服务 取得最大的供应范围(图9-2)。 • K=4的网络模式以交通原则为出发点,主要考虑各级中心 地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并处于重要交通运输线上(图93)。 • K=7的网络模式以行政原则为出发点,主要考虑上一级中 心地能够控制下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范围(图9-4)。
• 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 中心地附近人口密度会较高,随着中心城市向外 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
• 人口密度的不同将对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 发生影响。 • 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市场区范围通常比较小,或 者,同样大面积的地区中心地比较多。 • 在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市场区范围比较大, 同样大小的面积范围内中心地个数比较少。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续)
• 最大城市的重要意义:如果最大城市规模大,在全国城市 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 ,那么这个城镇体系发展水平一 般也较高。 • 马克· 杰弗逊(M. Jefferson)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个国家的“领导城市”要比第二位城市及其他城市大得 多,而且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智能与情感。 • 杰弗逊将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 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 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 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 体系。 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理,相互协作,则可以产生1+1> 2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 相反,如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盲目竞争,那么必然造 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全国 城市 总数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个数
比重
个数
比重
个数
比重
个数
比重
1952年
153
7
4.6
8
5.2
21
13.7
117
76.5
1978年
192
13
6.8
27
14.1
60
31.2
92
47.9
2000年
663
40
6.0
53
8.0
218
32.9
352
53.1
2007年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 德国 1933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 • 得到廖什、艾萨德等人的补充和发展
(一)假设条件——匀质性假设
• 在一块匀质平原上,地形、地貌及各种自然资源 都均匀分布,平原各处土壤肥力相等。
• 人口均匀分布,各地人口的收入水平、对商品的 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完全一样。 • 市场是统一的,在各个中心地的市场上同样的商 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完全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